人物特写——台湾文创界巨擘马幼娟女士

未命名-1.jpg

时间累积了文化,经验传承了美学,创作丰富了世界,艺术滋养了灵魂。

职场生涯掘起于广告界,扎实的行销管理经验成为利器,转行成为博物馆人后其行销手法震撼业界,垫定博物馆行销大师的地位,尔后她功臣身退成为全方位的文创人,除了品牌行销建立及艺文场馆营运管理,她更致力推广儿童美学教育,近年成功地将徐冰老师的木林森计划植入台湾偏乡学园,旋即又将她的美学教育理念带到上海番茄田艺术中心,为的是将艺术的苗根植在纯真孩童的心田。

小编:谈谈马老师您个人的美学养成?

马大师:我父亲跟随白崇禧将军来台,之后与同为穆斯林的母亲组成家庭,军人微薄的薪俸支撑着一家七口的生计,父亲很希望我们家的孩子们能够接受完整的教育,更期盼我们都能上大学,身为长女我自幼就肩负起他的期盼,安守本份的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我在初中时期就明白自己偏好的学科,升高中联考前我向父亲提出想进入美术学校的志向,当下就被否定,我也按他所愿进入普通高中就读,由于志趣不合短短一学期我的学科成积多数被当掉,准要被退学了,也因此父亲妥协让我转入美工学校,三年如鱼得水的美校生活后我顺利的考上设计学院并取得大学学位,完成父亲的心愿,虽然年幼时家庭环境使然我不曾接受课外美术教育,但我享受小学美术课自在的涂鸦劳作,以及老师的赞美与鼓励,这些经验带给我自信心以及正向思考的能力,提醒家长们让孩子自由发挥并给予掌声,他们会在自己所喜爱的领域展现他的天赋。

小编:初出茅庐您进入广告界开启职场生涯,谈谈这些广告人所带给你的养份?

马大师:广告圈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新鲜人接触到各种不同的商品,无论让人容易下手的软性商品或是要花费大笔积蓄的硬性商品,很幸运的是我从一开始就接触硬性商品的行销,从欧系品牌汽车到台北地区数百亿成本的大型建案,在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敏锐度找到相关行销略,同时又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大众的需求,我该如何找到对的语言与他们沟通,在这样扎实的职场训练后,未来无论转换到什么跑道,我都能对产品行销驾轻就熟。

小编:什么样的机缘让你转入博物馆界,毕竟这与广告业有天壤之别?

马大师:我接受美学教育出身,内心深处始终对艺术怀有浪漫的热忱,广告业紧凑的步调与压力,让生活如滚轮般丝毫没有机会停下脚步欣赏一隅风情?于是我离开广告业,搬到市郊山腰上的社区,给自己一年的时间思索去处,期间往返尘嚣与蛙鸣鸟语的居所,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寻属于我的天地,真主给人的安排是经过铺陈的,往往处在当下你不会明白此时的历程会在未来的什么时候开花甚而结果,近一年的沉潜,把我推向朱铭美术馆的企划经营,回首过去是为此刻,我欣然进入博物馆界大展身手。

小编:近来文化创意业成为显学,台湾特别成立相关部门,大陆也积极投入邀请不少台湾文创人前往参与规划,你再次转换跑道正逢其时,动力来自哪里?

马大师:一路从“广告人”到“博物馆人”到所谓的“文创人”的身份转换历程,扎实累积出跨界跨领域的案例整合经验,深切体悟,我不应再只为一个企业或单一组织服务,该为更多的组织、更多需要我专业能力的人来服务,故成立了自己的文创办公室,因不同个案,机动编组专业工作团队,可以自由接案,让自己的专业贡献在对我而言是有意义的工作上,近期我分别为艺术家(徐冰)策展、为企业做顾问(中国:精中企业-蕃茄田艺术学校)、在大学执教(中兴大学、台湾戏曲学院、亚洲大学)、为地方政府担任计划主持人、为中央政府担任审查委员、辅导委员⋯等,以专业思维替委托者/单位解决行销困境,从市场角度出发,将有形/无形的文化资产创造出新的品牌价值。

小编:显而易见生长的米兰或巴黎的孩子衣着上就有浑然天成的美感,即便本身相貌不出众,穿戴的也不是名牌,但他们对色彩及线条的搭配所呈现的就是美感,反观东方虽然有浑厚的文化底蕴,却没有相对的体现在生活中,该怎么实践文化呢?

马大师:这几年大家都在讲文创,我们把文创拆解成三个名词来看,文化就是生活,创意就是设计,产业就是生意,如何把文化变成一门生意就是我们探讨文创的关键点,至于你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长期在观察的现象,欧洲现有美丽建筑、雕像已伫立数百年,之所以吸引众多观光客前往就是为了欣赏这些艺术遗产,台湾与大陆同样都拆除过去遗留的建筑,北京的胡同就是最让人遗憾的例子,胡同建筑群是北京的血脉,是呼吸的器官也是毛孔,一旦毛孔堵塞,不符合他应有的气络与节奏,让城市失去了灵魂,即便奥运会馆宏大壮观,而美好的精神文化已然消逝,民族文化的底蕴荡然无存,居民引以为豪的象征不在,人们只好盲目追求外国文化,就像法国街头的女人一身简便,没有名牌饰品加持,但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美,是出于文化所带给她的优越感,反观其他民族一昧追求欧洲品牌,是因为找不到母国文化作为支柱,只能速食化的拿名牌用品衬托自己,失去属于本民族独特的调性及表达自我的风格,我们必须了解生活美学的重要性,人们的观念里摆设在博物馆中的展品是小众的,如何将小众美学推广给大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政府与民间相关单位都应该合作落实的,例如台南一位企业家设立博物馆,将毕生典藏陈列其中跟大家分享,在第二展馆的艺术品能让没有受过文化教育的长者一目了然,所谓的艺术并非遥不可及,如此耳濡目染培养鉴赏力,经过时间的累积形成文化底蕴,自然就会展现在生活中。

小编:台湾人普遍信奉的妈祖以及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学,二者都以自身的文化基础加以包装行销,成功的凝聚信徒也吸引游客造访,其效益直接强化它的社群,古老的中国伊斯兰需不需要文创?起点在哪?

马大师:首先要促进内部和谐,然后确立我们要对外传达的讯息,伊斯兰信仰本身并不神秘,但掌握社群行政的核心成员关闭了对话的大门,让非信仰者不得其门而入,进而产生疑惑与误解,动员社群内部青年参与行政事务,提升凝聚力并且让组织年轻化,训练青年们能够面向对伊斯兰感到好奇的朋友给予适当的指引,让大众有正确的管道认识伊斯兰,找到他们所求的答案,透过充份的交流传达伊斯兰的善与美,当民众不再感到陌生就培养成基本的消费者,当他们乐于走入清真寺,便是接触伊斯兰文化的开始,我们就能在这个根基上创作无形与有行的产品对外行销,寺管们必须打破故步自封的思维,发扬伊斯兰信仰的正能量;我的父亲来自云南,当我第一次探访父亲的故乡时,三步一小寺五步一大寺的景象令人不可思议,这是生长在台湾的穆斯林所没有的经验,更让人惊喜的是清真寺建筑不是异国洋葱顶,而是传统中国式建筑,其中的装饰融合中华文化与伊斯兰信仰精神,形成中国穆斯林独有的清真寺,足以成为中国穆斯林的瑰宝,但安居其中的穆斯林不以为意,近几年中国穆斯林修建清真寺尽可能的舍我就他,竞相建造中东风格礼拜寺,这种文化凋零的现象值得深思,无论沿海居民信奉的妈祖或是少林寺的武禅文化,都是拥有充分自我认同后得以向外推广,信徒们自信的与前去参访的游客对话,因此穆斯林要先完善对话之窗,敞开大门敦亲睦邻,彰显伊斯兰善、美、平等的精神。

“敢拼、敢冲,时时检讨自己,调整错误再出发”这是马老师对自己的诠释,“热情、直爽、全力以赴”是马老师让人感受到的特质,谦卑的态度与不妥协的专业平衡了天秤的两端,平凡的生活与不平凡的历练造就当代文创大师,她是穆斯林也是专业领域的翘楚。

 【马幼娟  现任IMA文创办公室 执行长】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