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上海的传播

  伊斯兰教,旧称回教。元代时传入松江。无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上海建第一座清真寺松江清真寺,是为我国目前保存较完整的伊斯兰方建筑之一, 1987年12月修复原貌,对外开放。它似一只纯洁美丽的白鹤仁立在“云间”松江城内,迎接各地前来朝拜的穆斯林。伊斯兰教曾因元亡而在上海衰微。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由南京再次传人才逐渐有所发展。上海开埠后,来沪居住和经商的中外穆斯林日益增多,伊斯兰教也随之在上海兴盛起来。上海城区内最早的清真寺位于城南草鞋湾,咸丰年间建,光绪年间重建,称“南寺”。同治八年(1869年)又建清真北寺(令福佑路)。同治间,另有外国籍伊斯兰教徒所建的清真寺,称“外国寺”,故址位于今浙江中路、汉口路、广东路之间。1917年,上海清真寺董事会董事金子云将其一座花园住宅捐作清真西寺;1925年重修,取名为“小桃园清真寺”。这是一座具有西欧伊斯兰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它在1919年到1945年间是中国穆斯林朝圣者海路赴麦加朝圣的集敬地。寺内曾兴办过经堂教育和伊斯兰文经学班,是近代传播伊斯兰文化、进行中外文化交流的场所之一,现为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所在地。在兴建清真寺的同时,也设立了清真别墅和公墓。随着穆斯林的增加和清真寺的兴建,伊斯兰学校也应运而生。1908年,建回民学校;1911年扩建,称“上海公立清真务本两等小学堂”。1928年,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 1929年改为伊斯兰教学研究社。伊斯兰教知名人士、今中国阿拉伯语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马坚先生,就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他曾于1931年被中国回教学会选送至埃及开罗爱资哈尔等学校深造。195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翻译的白话文《古兰经》。1925年,哈德成、马刚候等发起成立了上海最大的伊斯兰团体中国回教学会,主要从事《古兰经》翻译,出版过《中国回教学会月刊》,《中国回教公旬刊》等刊物及马复初《宝命真经》五卷直译本。近代上海伊斯兰教在全国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目前上海有伊斯兰清真寺五座,参加伊斯兰教开斋节和宰牲节的穆斯林有四千多人。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