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焦作市百间房清真寺女学董杨素兰
病房外一位主治医生果断地说:“我们已尽心医治一个多月,老大娘恐怕不行了,多则三两天,她的病已到了晚期,癌细胞正在扩散,你们是回民,赶快出院吧,好按照你们的风俗办理后事。” 儿女、阿訇、亲友们围着医生,潸然泪下!然而,在病房里的这位大娘,从住院的第一天起,就想着出院。她说:“生老病死是真主前定的法则,人人都要尝死的滋味;都要去见真主,趁我还能行动,出院后洗个大净,我要明明白白想后事,清清楚楚见真主。”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出院后的第五天晨礼后,诵念清真言归真了。
她归真后,区统战部、宗教局的领导来了;乡政府、村委会的干部来了;远近七八坊的阿訇、乡老也来了,那天恰逢主麻日,几百人为老人站了殡礼。在这个城乡结合部的小山村里,回族穆斯林,人人掉泪,都以虔诚之心,为她做“杜阿宜”。
她就是焦作市百间房清真寺的管委会主任杨素兰,是一位平凡的人,在她平凡的一生中,做了无数件平凡的事,从那一件件小事中,看出她那颗质朴的善良之心。她担任寺管会主任44年,可以说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这个村庄的清真寺。她安详地走了,然而人们都说她没有走,人们每当看到百间房村这座美观漂亮的清真寺时,就会想起她。这座清真寺就是对她44年奉献的见证。那么这座清真寺是怎样建成的,还有这里的男女阿訇为何把她比做亲娘?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杨素兰,回族,祖籍新乡封丘杨庄人。19岁经人介绍与百间房村一黄姓回族青年结婚。年轻的杨素兰为改变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她风里来雨里往,奋战在田间地头。1963年至1978年担任生产队长。1971年由焦作市政府选派到大寨参观学习,归来后带领全村回汉群众,开荒地修梯田,起早贪黑忘我劳动,一人能顶两人干。由于成绩突出,曾在焦作市农业学大寨先进代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受到市区领导的表彰,曾荣任过市人大代表。
她爱国爱教,劳动之余还坚守拜功。1968年经民主选举她挑起了百间房清真寺管委会的重任。百间房位于焦作市的东北角,太行山下的一个回汉杂居农村,这里的回族穆斯林还不足三百人,一位老阿訇曾在此任教30多年,1989年归真。至此,先后来了几位阿訇,待不上几个月就走了,因为这里太穷。1993年经人介绍一个叫杨连的年轻阿訇来到了这个贫穷的百间房。不足三个月,又请来一位女阿訇叫葛小丽,这两位年轻阿訇都是先后就学于疙垱店清真寺,他俩有为主道奉献的精神,愿意留在这一穷二白的百间房,可让杨素兰主任高兴得合不上嘴。
这里的条件太差了,原来的清真寺是三间土坯房,后来是两口破窑洞。好在1986年百间房大队把一座破烂的老君庙无偿送给清真寺使用。两位年轻阿訇就把这座破庙进行修整打扫后,临时作为清真寺,带领坊民们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
当时男阿訇杨连21岁,老家河北承德人,女阿訇葛小丽19岁,原籍河南南阳人,杨素兰主任心疼的叫他俩为阿訇乖乖。一年后杨主任主动地当了“红娘”,“两位乖乖你俩愿意留在这里是我的心意。常言道千里姻缘一线牵,我看你俩也挺般配的,我做媒你俩定为终身伴侣吧!以后就把这里当成你们的家吧!你们的父母也不在身边,你俩就把我当成妈吧!你俩的婚事由妈来操办。”1994年的春天,杨素兰主任为两位年轻阿訇各买了一身新衣服,在百间房清真寺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男方给女方的聘礼是一本精美的《古兰经》,摆了几桌宴席都由杨素兰主任出钱。
结婚后,杨主任给两位阿訇说“这里穷咱不怕,只要咱们用心干,也能使旧貌换新颜。为了你俩有个安身之地,咱把这破庙扒了,重新盖个清真寺。有道是,没有绝人之路,天下穆民是一家,我们可以到外地募捐,肯定会有虔诚的穆民,拿出洁净的钱财来帮助我们的。”多么感人的话啊。于是在杨主任的宣导下组成一个募捐队。杨主任当时已经有六十多岁了,领着22岁的阿訇和几位年迈的男女乡老踏上了艰辛的募捐路。每到一地总是把百间房的情景介绍一番,有不少村镇为之感动积极捐款。为了早日盖好清真寺,杨主任老当益壮率领募捐队先后奔向郑州、开封、周口、洛阳、济南、长治、兰州、西安等地;火车上的拥挤、汽车上的颠簸、生活的清苦、冬天的寒冷、夏天的炎热、徒步的艰辛、挨家挨户的求助、她无一点怨言。募捐路上十几年到过几十个城市数百个乡村,从未住过旅馆进过饭店,累了住在清真寺,饿了在地摊上喝口米汤馒头夹咸菜,她为的是多省点钱能尽快地盖上清真寺。
平时在家时她总是守在寺里面,每年斋月她不但封斋礼拜还亲自为众乡老做饭蒸包子。女阿訇葛小丽深情地说:“我生孩子时主任娘每天守在我的身旁为我端吃端喝,并为小孩洗尿布,还亲手为我全家做衣服,那真是冬有棉夏有单,对待我如同亲女儿一般。”
为盖寺她与阿訇一同绘图纸,并亲自联系施工单位,购砖瓦买钢材她也亲自前去,坐在送货车上任凭风刮日晒。那是2002年的秋天,寺大殿正在施工中她连着几天守在寺中没按时吃过一顿饭,没睡过一个完整觉,一心为了盖清真寺。然而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降临在她的身上。她32岁的大儿子不幸患了脑溢血,抢救无效而归真了。人怕老年丧子,这年杨素兰68岁,料理过儿子的丧事后,第二天她擦干泪水,又来到清真寺,指挥施工,建筑工人被她这种忘我的精神所感动,都在默默加紧工作着。
从1994年到2007年的13年中,在杨主任的带领下,在阿訇和众乡老的奋斗中,一座雄伟壮观并具有中阿建筑特色的清真寺展现在百间房村的回汉同胞面前。2007年4月2日,来自全国各地70多坊的穆斯林同胞和市、区有关领导汇集在这里举行落成庆典。十三年的辛苦使这里旧貌变新颜。这些年来,杨主任满怀信心带领阿訇与众乡老在这园林般的清真寺中进行着各项活动。可不幸又一次向她袭来,2011年她患上了食道癌,她深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她要带病再为清真寺做些好事。每天五番拜功离不开水,可村中的自来水经常停水,给寺里带来不便。如果打井,这里水源不足投资也很大。好在清真寺东边的500米处,生产队有一口100多米的深水井,德高望重的杨主任与村领导协商后,同意无偿送给清真寺用。因这口井年久,水源不足,于是杨主任聘请有关专家和工人对这口井进行深挖清掏,并筹集了5万多元买了潜水泵,埋设了500多米长的地下管道,使清清的地下水流到清真寺,并在沐浴室内安装了淋浴器和洗小净的水龙头,改变了过去洗大净用吊桶,洗小净用壶的历史。
如今,在这座宽敞的寺院中,有松树、樱桃、杏树、柿子树、石榴等,每当花果飘香时,两位阿訇和众乡老都会想起杨主任,因为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由她亲手而栽的。
杨主任出院后,来到清真寺洗了一个完美的大净后,她把儿女们,阿訇及乡老叫到一起,虔诚敬意地说: “我手中还有1000多元钱,你们买上几百条毛巾,村中的成年穆民一人给两条让他们礼拜用,村中的汉族同胞们一人给一条让他们擦汗用。给阿訇夫妇每人买一身秋衣,算是个留念吧!我还有一个戒指到金店去清洗一下送给女阿訇,她如同是我的女儿,我归主后你们要善待阿訇,我对不起两位阿訇,这么多年我未能给他俩盖几间房,让他俩还住在寺里,我对不起他俩。你们要向阿訇多学点教门知识和《古兰经》,圣人说: ‘求知是每个男女穆斯林的主命。’请记住我的话。”她的病在一天天加重,出院后的前三天,她还强打精神在礼拜,在不停地纪念真主。第四天就重了,她把儿女、阿訇都叫到跟前说:“陪我说说话吧”!晚上又说: “阿訇乖乖与娘躺在一起吧!”杨阿訇就躺在她的身旁,不时地为她提念清真言,她能流利的诵念。第五天的凌晨三点她说:“快开门有人来叫我了!”四点多时,她主动说:“叫女阿訇来为我诵读雅辛章吧!”女阿訇字句分明地诵读过雅辛章后,她颤抖地把手捧起,并轻轻地说——阿米乃!
凌晨五点时,她说: “阿訇,娘有点累了,让我躺下休息一下吧!”阿訇深情地说: “娘你可别忘了念清真言!”只见老人家嘴唇在微微地翕动着,那低微而又清晰的:俩一俩黑因兰拉乎……的诵读声,在清晨新鲜而又纯洁的空气中传播着。初春的清晨是寒冷的,但整个房间是那么温馨,那微弱的虔诚之声慢慢消失了,整个房间一片寂静,阿訇忙叫了一声: “娘!”没有应声,儿子女儿孙子都在叫,妈妈,奶奶……还是没有声息,阿訇悲切地说: “娘归真了!”这天是2012年2月15日,杨主任从34岁担任寺管会主任,归真时78岁,她走完了为主道奉献的44个春秋。
儿女们含着泪水轻轻地把她移在了尸床上,一块洁白的棉布盖在了她的身上,此时是凌晨六点晨礼的时间到了,人们都去礼拜为老人虔诚地做“杜阿宜”。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