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发元:打开回族之门的两把钥匙

两把钥匙.jpg

打开回族之门的两把钥匙

——在“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民族担当”座谈会上的讲话

高发元

“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民族担当”座谈会开了一天半,即将结束。首先我对阿慧新书发布会圆满成功表示祝贺!感谢阿慧女士对文学创作做出的努力和奉献!

座谈文学创作是我会成立以来的首次。出席这次座谈会的有回族作家、评论家、学者,还有兄弟民族的作家,评论家,刊物编辑和负责人。河南省民宗委副主任知名作家黄旭东同志也应邀莅临指导。李尊杰副会长主持开幕式,介绍了座谈会的筹备情况。副会长兼秘书长丁宏致辞,阐明座谈会的目的意义。各位的发言有评论,有创作体会,有建议,气氛热烈,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我代表中国回族学会向各位领导、作家、评论家、学者、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承办单位河南大学回族研究所和河南省民族发展协会,以及协办单位河南新月实业有限公司。

下面,我对回族、回族文化问题,讲一讲自己的研究所得。

回族源于唐代,形成于元末明初。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人,蒙古人、维吾尔人等融合形成。

回族来华先民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的阿拉伯穆斯林,一部分是随成吉思汗东征来华的中亚、西亚穆斯林。唐代和宋代实行对外开放,大食(阿拉伯)人沿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分至遝来,身影遍及广州、泉州、扬州、西安、昆明等沿海、沿边和内地城市。他们都多为商人,由于带来商机而受官府青睐,享受优惠政策,有自己的居住地、清真寺和公共墓地。有的还被聘为官员。优厚的待遇,安逸的生活使一些人“安居而不欲归”,在华娶妻生子,安家落户,成为最早的回族先民。

元代,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随成吉思汗东征来华,他们“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备屯牧”。这是一支由军人、工匠、商人和知识份子组成的庞大穆斯林群体,他们也落籍中华大地,成为又一批回族先民。

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通用汉语文是回族形成的主要标志,这是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据此,我从回族碑刻文字、回族清真寺型制及文字、回族科举考试、回族家谱姓氏等古籍、文物、文献中寻找根据,结论是肯定的。

从回族碑刻文字看。回族碑刻文字在唐宋元时期多为阿拉伯文或波斯文,从元末明初开始几乎都是汉文。

从回族家谱姓氏看。回族家谱姓氏在元代和元代以前一般为多音节的外姓,如赛典赤·赡思丁、纳速剌丁。从明代开始,几乎都是单音节的汉姓,如赵,钱,孙,李,还包括一部分由多音节外姓拆分的单音节汉姓。如:由纳速剌丁拆分的纳、速、剌、丁四姓。

从回族参加科举考试看。唐宋时期回族先民参加科举考试凤毛麟角,元代中后期逐渐增多,如元仁宗皇庆三年(西元1314年),全国会试,云南所得5个名额,其中蒙古人1名,色目人(回族)2名,汉人2名。这说明回族有的人在元代中后期不仅通用汉语文,而且汉文化水准已相当高。

从回族清真寺型制及其文字看。回族清真寺型制在唐宋元三朝多为阿拉伯型制,相关文字也多为阿拉伯文和波斯文。从明代开始,几乎是中国型制,相关文字子也多为汉文。

回族元末明初形成后,发展较快,到清代中后期,人口骤增,形成东南沿海、西北、西南、中原和东北多个聚集区,成为一个人口规模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特点突出的民族。回族掌握汉文化是从通用汉语文开始的,回族的伊斯兰信仰是与生俱来的。通用汉语文,信仰伊斯兰教,是回族的两大基本特征,也是打开回族之门的两把钥匙。这两把钥匙缺了哪一把,都不能真正地认识回族。用这两把钥匙打开回族之门,可看到回族的诸多特点。

回族特点之一,回族源于唐代,由域外来华穆斯林与汉人以及蒙古人,维吾尔人等融合形成,族源清楚,有据可考。

回族特点之二,回族形成于元末明初,没有经历一般民族形成通常要经历的氏族部落社会和奴隶社会,直接脱胎于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起点高,是一个年轻的民族。

回族特点之三,回族是穆斯林民族中唯一没有自己语言和文字,而直接通用汉语文的民族。汉语是国家主流用语,汉文是官方语文,汉文化是国家主流文化,掌握汉语文就有条件学习汉文化而进入社会主流。回族是较早掌握汉文化并较早融入中华大家庭的民族之一。

回族特点之四,回族继承了先民的伊斯兰教信仰传统,并以族内婚和有选择的族外婚扩大族群。这种带有血缘关系的传承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伊斯兰教在强势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环境中生存,并规避了向外传教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回族伊斯兰教的发展,并使其带上神秘的色彩。当代伊斯兰民族,包括阿拉伯民族几乎都是先有民族后有伊斯兰信仰,回族的伊斯兰信仰却是与生俱来的。回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穆斯林民族。但有观点不这样认为,理由是回族也有不信教的。这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回族有不信教的,自古有之,这是正常现象。阿拉伯民族、波斯民族、马来民族,以及其大大小小的穆斯林民族都有不信教的,但从来没听说有人质疑它们是穆斯林民族。沙特、伊朗、马来西亚等伊斯兰国家公民中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比比皆是,可这些国家是公认的穆斯林国家。回族有不信伊斯兰教的,这不影响回族是一个穆斯林民族属性。

回族特点之五,回族继承了儒家重农、伊斯兰教重商的传统,是一个亦农亦商,以商见长的民族。商业不仅带来各种经济要素的组合,还带动回族人口的迁徙,是回族广泛分布的一个重要原因。

    回族特点之六,回族大分散、小聚居于全国广大地区。大分散,有利于拓展生存空间,以及与汉族等民族的交流。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小聚居,则有利于回族文化的传承。大分散使不同地区的回族在生产、生活、语言、服饰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

回族特点之七,回族有一半血缘来自汉族,并通用汉语文,掌握汉文化,与汉族交往密切,长期和睦相处,和而不同,回汉关系是我国诸多民族关系中重要的关系之一。

回族特点之八,回族文化源于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与这两种文化有天然联系,回族是我国与伊斯兰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回族作为一个民族群体,不仅有自己的族源,还有自己的文化。什么是回族文化?从回族通用汉语文和信仰伊斯兰教这两大基本特征出发,就不难找到答案。回族文化不等同于汉文化,也不等同于伊斯兰文化,也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回族文化是一种以汉文化为基础,以伊斯兰信仰为终极价值取向的复合型文化。汉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同为高度发展的文化,源于这两种文化的回族文化内涵丰富,特点突出,能与不同文化相适应,所以回族形成700多年来,与汉民族等民族杂居,既能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能跟上社会主流。

回族无疑是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民族起源,民族形成,民族语言,民族与宗教,民族关系,民族传统与现代化等重要命题的珍贵个案。回族丰富的文化内涵,突出的科学研究价值催生了一门新的学问中国回族学。

回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回族文化底蕴深厚。回族爱国爱教,人才倍出,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对国家的繁荣富强多有贡献。然而这并不为社会所知晓,回族许多人也不甚了了。在社会视野里,回族信教,不吃猪肉,会做生意,不讲理,是一个不完整,被扭曲的形象。究其原因,自然有历史的,社会的,但也有回族自身的。回族不少地区有重教轻族的倾向。突出地表现在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上,有的回族社区重宗教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宗教展示,轻文化展示。这在回族社会生活中时常可见,如对回族人物马坚的评价,回族更多的讲他翻译《古兰经》对宗教的贡献,忽视或不讲他对文化对国家的贡献。马坚第一个将儒家主要代表作《论语》翻译成阿拉伯文,介绍给阿拉伯世界;第一个在大学开办阿拉伯语教育,将阿拉伯语教育从民间层面推向国家层面;和他的留埃同学培养首批新中国阿拉伯外交人才;担任新中国国家领导人翻译,这些都是对国家独有的、开创性的贡献。可许多人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不以为然。其实,翻译《古兰经》只是马坚的贡献之一,况且在他之前已经有三个译本出版,只是他的译本影响更大一些。只讲他翻译《古兰经》的贡献,不讲他对国家、对文化的贡献,显然是不全面的。对清代经学大师马德新的评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马德新不仅对伊斯兰教和我国伊斯兰教中国化有重要贡献,对科学研究也有贡献。他撰写的《朝觐途记》一书是我国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珍贵文献。他从天方游学归来途中在新加坡考察天文学年余,并撰写了《寰宇述要》一书,有汉族学者考证,马德新是我国古代到国外研究自然科学,并有著作传世的第一人。回族经学大师、阿訇和伊斯兰文化学者,不少人经书两通,博学多才,既要讲他们对宗教的贡献,也要讲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对国家的贡献。

尽管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如同肉体与灵魂一样不可分开,但并不可认为回族与伊斯兰教是一回事。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属于社会群体,宗教属于意识形态。世界有影响的宗教屈指可数,而民族数以万计。伊斯兰教只有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则有无数个,如阿拉伯民族主要以阿拉伯文化与其它穆斯林民族相区别,波斯民族主要以波斯文化与其它穆斯林民族相区别,维吾尔族主要与维吾尔文化与其它穆斯林民族相区别,回族主要以回族文化与其它穆斯林民族相区别。往昔回族一度称为“回教”,是一个宗教概念。民国时期回族有个说法“争教不争国”,意思是只要宗教信仰,不求社会(民族)地位。这显然是不对的,没有社会地位,哪来宗教信仰,当然这种说法也是出于无奈。也是在民国时期,也许回族“汉化”太深,蒋介石据此不承认回族是一个民族。如果回族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回族及其伊斯兰信仰传统就不复存在。这说明回族的民族地位对回族是多么重要。194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延安出版了《回回民族问题》一书,第一次科学的论证了回族是一个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回族以民族身分而不是以宗教信仰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成员。回族的民族地位来之不易。作为民族的回族,不仅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还有同样不可或缺的文化。重宗教建设,轻文化建设,重宗教展示,轻文化展示,势必造成回族形象的不完整和回族社会发展的失衡。

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提高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发展战略。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兄弟民族以打文化牌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在央视舞台,有的少小民族以一首歌,一支舞,一台节目让社会所知。回族1000多万人口,偌大一个民族却相形见绌。文化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是何等的重要。应高度重视回族文化建设,在回族社区不仅有清真寺,还应该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不仅能听得见诵经声,还应该听见音乐声。“学者的墨汁胜于殉道者的鲜血”。要像重视宣教者一样重视回族文化工作者。要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强包括回族文化的中华文化建设,树立新时代回族自信,开放,包容的新形象。

回族文学艺术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文学艺术是没有社会边界的。如果说人们对清真寺、小白帽(女性盖头)清真餐馆回族三大物质显示还有所顾忌,那么回族文学艺术就是回族与兄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零距离接触、不设防的视窗。回族历史上不仅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航海家,还有同样光彩照人的文学艺术家。回族的诗词、散文、小说、戏剧、音乐、舞蹈、摄影、书法、绘画、雕刻、翻译,出版等文学艺术作品应有尽有。带有伊斯兰特色的回族书法、雕刻,以及阿拉伯文翻译等,在民国和民国以前几乎是回族的专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四十年间,回族文学艺术空前繁荣,文学艺术作品和文学艺术家数量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代,还创办了《回族文学》,以及一些设有文学、艺术栏目的回族穆斯林刊物。这些刊物是回族文学艺术创作,评论和研究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回族文学艺术人才的摇篮。

 

回族文学艺术发展很快,成果喜人,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如:发展不平衡,受众不广泛,交流少。发展不平衡表现为回族文学作品多,艺术作品少,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多,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作品少。受众不广泛表现为,许多作品回族读者阅读少,兄弟民族读者阅读更少。交流少表现为评论少,新作推介宣传少,作家与作家、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交流少,作者与读者互动少。发展回族文学艺术,一要按照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做好规划,创作更多反映新时代和新时代回族生活的优秀作品。二要加强作品评论,提高创作水准。三要奖励优秀作品,扶持新人,推动文学艺术创作。四要办好有关刊物,运用新媒体扩大受众面;五要成立中国回族学会文学艺术专业委员会,负责制定规划,指导,组织和协调回族文学艺术创作,评论,研究等活动。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