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取得阶段性成果

近日,记者从兰州大学获悉,由该校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组织主持的“中国伊斯兰文献挖掘与抢救工程”——《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文献汇编计划编著500卷,现已完成涉及经、法两部的100卷的编辑工作。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有关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最为浩大的学术工程。  

伊斯兰教自西元7世纪传入中国,一同传入的有大量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经典,其中部分文献以手稿形式流传。我国在传播伊斯兰文化的过程中不仅仅依靠对外来文献的传抄,还对其进行了符合中国思想和认识的解释、解读和再创作,使伊斯兰文化有了中国色彩。据初步估计,流传中国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小经”(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汉语)文献多达几千种,各种抄本的数量更是无法估计。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更是中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专案主持人丁士仁教授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回族文献资料的整理汇编进一步受到重视,先后整理和汇编了《清真大典》等多部文集,但主要以收集汉语文献为主。而流传在我国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小经”的伊斯兰文献除一小部分在清真寺作教材使用外,大部分流散在民间。这些文献,有些在国外早已失散,有些则是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由于流散于民间,大量文献面临失散和损毁的危险,整理保护势在必行。  

据了解,《中国伊斯兰文献汇编》将根据中国伊斯兰文献的性质,分为经、训、法、哲、文、学、颂、杂八部进行编著,主要收集、挖掘、抢救、整理散落在中国民间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小经”的伊斯兰文献,并进行数位化处理,以文库形式结集出版。  

据丁士仁透露,课题组通过对青海、甘肃、宁夏、云南、河南等地的走访,收集和发现了多种版本的手抄本,有些年代较为久远,成为弥足珍贵的遗存,如在甘肃省东乡县发现了具有约千年历史的《古兰经》手抄本。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