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

 

图书介绍

书  名:阿拉伯的智慧:信仰与务实的交融

作  者:高惠珠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作者用当代视野,以伊斯兰文明为主线,认识和解构了阿拉伯人在解决人类社会生存中所必然面临的种种基本问题并取得成功的智慧,那些对阿拉伯人后来居上、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强大成员具有明显效用的智慧。全书共八章,引经(《古兰经》)据典(阿拉伯典故),并以文化比较的方法,详细生动地描述了阿拉伯世界立身处世的智慧、崇智图强的智慧、群体生存的智慧、巧创文明的智慧、乐善好施的智慧、经商谋财的智慧、执掌政权的智慧和婚丧嫁娶的智慧。读者通过此书会对世界三大文明之一的伊斯兰文明产生新的理解。

作者简介

 

高惠珠,女,上海市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哲学学会副秘书长。其长期从事哲学、伦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重点社科研究专案及中美《科学与宗教》合作研究专案首席负责人。所撰多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学报文摘》《人文复印资料》等刊用转载。近年出版的著作有《政治伦理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理论当代的解读——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人民出版社)、《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深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该书是2014年《求是》理论网向全国推荐的9本历史唯物主义专着之一)

目      录

第一章 立身处世的智慧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 002

滚动的塔基亚原则 / 013

我确已把人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 / 022

第二章 崇知图强的智慧

真主加赐奋斗的人 / 036

在我创造的万物中,我只喜欢智力 / 045

学者的墨迹比殉教者的血迹更加高贵 / 053

第三章 群体生存的智慧

我同你们一样,是个凡人 / 060

朋友和兄弟同等重要 / 067

不窥探他人隐私就是仁慈 / 078

第四章 巧创文明的智慧

一座清真寺,一座学校 / 086

用与书本等重的黄金作稿酬 / 094

求学是男女穆斯林的天职 / 103

第五章 乐善好施的智慧 / 113

行一件善事的人,将得到十倍的报酬 / 114

你们决不能获得全善

直到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 / 121

刷牙礼两拜胜过不刷牙礼七拜 / 129

第六章 经商谋财的智慧 / 137

应当用充足的斗与公平的秤这是善事 / 138

真主准许买卖,而禁止重利 / 149

勇者创造机遇 / 161

第七章 执政掌权的智慧 / 169

宁远勿近,方为良缘 / 170

让“伊智玛尔”和“格亚斯”发挥威力 / 178

使用合法的计谋 / 185

第八章 婚丧嫁娶的智慧 / 193

都以“圣名”为“经名” / 194

结婚是瓦直卜,结婚是逊奈 / 203

亡人奔土如奔金 /213

后 记 / 221

精彩书摘

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在阿拉伯的传说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天,有个人与穆罕默德一起旅行,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下过夜时,这个人就问道:“我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赖真主?”穆罕默德回答说:“信赖真主,同时拴住你的骆驼。”

按提问者的逻辑,如果信仰真主,那么就不必管骆驼,因为真主无所不知,一切都按他的意志行事,骆驼无论拴与不拴,结果都是一样。而事实上,不拴住骆驼,骆驼就会自己走开,甚至被人偷走,而拴住骆驼,骆驼的保险系数就大得多了。在此,如果回答,“拴住骆驼”,这似乎有对真主不完全信仰之嫌,反之,如果回答“信赖真主”,那骆驼究竟该不该拴呢?面对这样一个两难选择,阿拉伯先知穆罕默德对此作了如上这样的精妙回答。信赖真主,这是属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骆驼这是属人的世俗世界的事,信仰的世界和务实的世界,通过穆罕默德的回答,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也许没有比这个例子更能说明阿拉伯人的生存智慧的了:在务实中信仰,在信仰中务实,把信仰和务实精妙地交融化合为一体。

这种信仰与务实的精妙交融,在《古兰经》上随处可见。《古兰经》与别的世界性宗教经典极为不同的是,它十分重视人的现实物质利益,重视和爱惜当时当世人们的现实生活。《古兰经》上就说:“众人啊!你们可以吃大地上所有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2:168)它并不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禁欲主义,而是告诉人们,只要合乎信仰,不违背安拉的旨意,人们可以享受现实人生。它并不要求人们大公无私,而是告诉人们,公私本是融合在一起的。在《古兰经》里,不少地方都讲了这一思想:真主引导了人类,把人类引上了正路,人们就应该用最好的美物来报答真主。为了真主的喜爱,为了报答真主对人类的仁爱之心,人类应该为真主自愿捐躯,而这种报答,真主不会无视的,真主会给人类最好的报酬。真主给报酬,使人类幸福,实际上人类对真主的奉献还是为了人类自己。因此,人类为真主所做出的牺牲,也不过是为自己的幸福所做的努力。不仅如此,在《古兰经》中,对于信士们对真主的态度, 还规定了极细微的报酬:“凡他们为真主而遭遇的饥渴和劳顿,他们触怒不通道者的每一步伐,或每次对敌人有所获,每有一件就必为他们记一功,真主一定不使行善者徒劳无酬。他们所花的旅费, 无论多寡,以及他们所经历的路程,都要为他们记录下来,以便真主对他们的行为给予最优厚的报酬。”(9:120—121)这些经文,对信士行为的定位,与他们在世俗生活中可能的遭际联系在一起, 并且指明,真主就是根据这些行为给予报酬,人们的每一付出,不论大小,必得回报。这样的定位,自然会调动每一个阿拉伯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努力务实的积极性。

《古兰经》是整个穆斯林生活环绕转动的枢轴。在《古兰经》光芒的照耀下,阿拉伯人的务实精神,在他们宗教生活的许多地方表现出来,并且以顺乎自然、合乎人性为特点。最为直观的,人们也许可以从他们对建造清真寺位址的选择以及清真寺的功用中表现出来。佛教以出世为特点,所以它的名寺古刹大都建在远离闹市的深山老林之中,以回避城市的喧嚣。而清真寺的建造就与此不同, 作为人们礼拜的地方,大多数清真寺往往建造在处于繁忙、拥挤的市场中央。在麦加和麦迪那,那两座伊斯兰最神圣的清真寺,环境就是如此。德黑兰的主要清真寺,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和摩洛哥北部非斯的那些绿瓦覆顶的清真寺都是这样。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伊斯兰第三大圣地耶路撒冷的情形就不同了。说明一个供人礼拜的地方是否热闹,鸽子也是一种证明,伍麦叶清真寺的宽阔大院里有鸽群,麦加和麦迪那及爱资哈尔清真寺上空的白云中有鸽群,这些鸽群标志着那儿是熙攘往来人群如云的地方。在清真寺内部,一切也完全不同于基督教或天主教的教堂。寺里没有圣坛,没有神龛,没有洗礼盘,没有塑像,没有唱诗班的楼厢。清真寺只是信士们用来聚集到一起进行集体祈祷的建筑物。由于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清真寺没有专为尊贵者留出的位置或座位。礼拜者按先来后到的顺序在伊玛目的后面排成一行行队伍,不分社会等级、财富和种族。讲坛和供信徒集合用的四方空地几乎是所有清真寺的特征。一个在中东生活了25年、到过16个阿拉伯国家的英国外交官G.H.詹森曾对清真寺的另外一些日常功用作过如下细致入微的描写:

“在大马士革享受一个安静的午休,是倚靠着半靠着乌马那德清真寺大圆柱,那里最凉爽。今天,伊斯兰信仰所以有生机,这是一个原因——不是由于清真寺凉爽或安静,而是人们可以在里面午休,不致失敬。小限制是有的:地点选在院礼派圣人约翰墓另一边更好,也就是远离大门附近的清真寺职司办公室,远离《古兰经》诵读者和礼拜者——他们整天络绎不绝,集中于清真寺中央的壁龛旁。……入睡以前观察一下是令人欣慰的。清真寺里还有其他人,并非为宗教而来,学生们踱来踱去在背功课,一群朋友在悄悄闲谈,孩子们在等待父母从周围商场里采购归来。最西侧川流不息的人群,清楚说明那一角是从金器商店通往哈米迪赫商场的一条近路。”这里没有佛家庙里四大金刚与十八罗汉那种令人生畏的狰狞面目,也没有一般教堂中的那种静谧与肃穆,而是充满了一种平顺、自然、安宁与笃实的气氛,一种对世俗事务感人的亲和力。星期五是信士们到清真寺参加集体礼拜的日子。《古兰经》上说:“通道的人们啊!当聚礼日召人礼拜的时候,你们应当赶快去纪念真主,放下买卖。”(62:9)穆斯林们由此相信,选择星期五作聚礼日是真主之意。

朝觐,是阿拉伯人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有穆斯林只要有能力,一生都要朝觐一次。它是伊斯兰教一切教派并肩参加的活动,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朝觐是一种大规模的纪念活动,为让人们缅怀易卜拉欣服从真主的命令牺牲儿子易司马仪的事迹,并从中吸取教训。朝觐者以摆脱世俗打算和本身的事情,与真主谈心和默思“他”的独一为其精神目的。所以,朝觐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式。

朝觐有两种形式,一种叫巡礼或副朝,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举行;另一种较大的较正规的叫“罕吉”。“罕吉”只在特定的日子里——伊斯兰历12 月上旬——进行。对于参加“罕吉”的人来说,他应在该月的第7 天抵达麦加。抵达后——实际常常是在离开本国前——朝觐者就脱掉俗衣,换上传统的朝觐戒服。男子戒服是两块没有接缝的白色包布,一幅围在腰间遮蔽下体,一幅披在肩上遮蔽上身。大多数朝觐者袒露一个肩膀。妇女没有特别戒服,但大多数妇女穿遮住手臂的长素服。不管本国的风俗如何,她们在朝觐时一律不准带面纱和手套。在旅途中,直到进入麦加,朝觐者为表示接受真主的命令,要反复唱诵这样一段表白(应召词):“主啊,为了回应你的召唤,我来了!我来了!我来了!你没有匹敌,我来了!一切赞颂、喜悦和尊严都属于你,我来了!”到达麦加后,他们便可以径直去禁寺,在那里先要履行沐浴礼仪,然后从和平门进入院子。他们要吻一下“玄石”,以逆时针方向绕克尔白环行7周,3周用快步走,4 周以正常步伐走。每绕克尔白一周,朝觐者就得抚摸一下玄石,但实际上由于人群拥挤,这是难以做到的。所以,每绕一次只要朝玄石作一下手势就行了。接着在连续几天的朝觐中,信士要履行一系列规定的、有时很艰苦的仪式,并徒步到各圣地去。第一项规定仪式是徒步行走,在连接赛法山和麦尔卧山山峰的拱廊里来回走7次,以纪念哈哲尔为了寻水救易司马仪来回奔走7次的事迹。

在伊历12月的第8天,所有朝觐者再次绕克尔白行走,然后到离麦加5英里的米那集合做正午祈祷。他们要在米那通宵达旦地祈祷。在第9日清晨,他们要向麦加东南约13英里处的阿拉法特平原行进。在那里,他们中午集合在拉赫曼山进行祈祷并聆听伊玛目宣讲教义,第9日的整个下午都是站在阿拉法特平原上做祈祷,这是最重要的朝觐仪式。整个下午都光着头站着不动,诵读《古兰经》,并说:“主啊,我来了,我来了!”这样的祈祷一直持续到日落,接着,整个祈祷人群又继续移动,在穆兹代里法阿拉法特和米那之间的一块旷野地安营宿夜。

这一夜又是在祈祷与休息的交替中度过的,在这个月第10天的早上,朝觐者折回米那。那里有三根石柱,每个朝觐者要向其中一根石柱掷7颗石子,同时口诵:“我这样做是以万能主之名,是出于对魔鬼及其虚伪矫饰的憎恨。”这个仪式据说是纪念易卜拉欣在此曾用石头投击并赶走前来诱惑的撒旦。紧接着的是献祭,也就是最后一项朝觐仪式。祭品通常是一头山羊或绵羊。宰牲是为纪念易卜拉欣服从真主命令献祭儿子易司马仪,以及慈主决定让一头牲口来代替那孩子的事迹。在米那献祭后,男朝觐者要剃头,女朝觐者要剪发,男女朝觐者都要剪一次指甲,并可以换穿通常的服装和进行除房事以外的一切活动,这时所有的正式礼仪都已结束。

在此,之所以要将朝觐的礼仪与仪式作一交代,是希望读者也能感受朝觐的神圣气氛,朝觐犹如一次大规模的人类迁移,每个朝觐者都经历了一次集体性的精神锻炼,它把信仰一种国际性宗教的、不同种族的、操不同语言的人们都团结到共同的信仰里。意味深长的是,即使在这样神圣的时刻,伊斯兰教务事求实的一面照样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穆斯林世界各地来的商人借此相互接触交流,由此签署了很多合同。特别是因为年轻妇女必须揭开面纱,这时刻便成为安排婚姻的大好时光,这对沙乌地阿拉伯人尤其如此。对此,安卡拉的土耳其青年曾说:“伊斯兰关注实际生活并将其同精神事物联系起来——因此卓有成效。”“伊斯兰非常适应现实,而且颇能适应日常生活。”

这种使信仰与务实交融的做法,至少产生了两方面的结果。

……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