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分割:一个穆斯林女儿和基督教母亲的和平之路》读后感

 

(一)

母亲派特丽夏出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传统的基督教家庭,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她一直坚持每个周末带孩子们去教堂参加活动,利用所有的宗教节日给孩子们灌输基督的理念,她坚信自己的孩子会和自己一样继续从父母那里传承信仰,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但是,当小女儿在读大学的时候,却自己归信了伊斯兰教,于是母女之间就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

母亲派特丽夏和女儿阿拉娜之间的矛盾再现了西方社会中一种居于主流社会信仰人群对于其它信仰的”傲慢与偏见”。在自己的叙述中,尽管派特丽夏对基督教的经典书籍内容如数家珍,热情备至,她在自己的文章里常常引用大段地《圣经》原文,但是对于其它信仰的经典确没有丝毫的兴趣。在女儿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她丝毫没有掩饰自己十年来对伊斯兰的抵触情绪,女婿送给自己的礼物-------《古兰经》很多年都被她放在角落里,从来没有碰过。在开始写这本书之后,在女儿的反复要求下,她开始准备阅读与伊斯兰有关的书籍,但是由于心理阴影太深,所以总是感觉很难有兴趣。与此同时,在她准备和女儿深入地沟通和解的路上,真主又给了她很多考验───每天耳闻目睹的有关穆斯林题材的新闻几乎都是负面的,她所遇到的穆斯林个体几乎都是的“另类”───他(她)们几乎都是世俗化的穆斯林,对自己的信仰已经没有太多兴趣,而她最感兴趣的书籍依然是那些带有强烈的反伊斯兰倾向的。当女儿在强调基督教和伊斯兰的相似之处时,她却在一味地强调两者的区别,似乎想永远地和伊斯兰划清界限。这一切一直阻止她去理解和接纳女儿的信仰,她的内心深处一直在挣扎和抵抗,她时刻呼唤耶稣拯救自己的女儿,让她回归基督教的环抱。

和自己的母亲截然不同,尽管从小就跟随父母每个周去教堂参加活动,耳闻目睹了父母对于基督教的高度热情,但是女儿阿拉娜一直无法理解基督教信仰的”三位一体”理论,感觉真主距离自己总是那么遥远,但是在她的灵魂深处,她又非常渴望认识和走进真主。上大学的时候,当她如饥似渴地开始寻找精神世界的归宿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她接触了伊斯兰。于是她反复阅读了很多遍伊斯兰的经典书籍,同时也阅读《圣经》,一边参加基督教堂举办的各种活动,一边参加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举办的活动,最后她终于悟出了两者的相同点和区别,并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伊斯兰教,她认为这是最能让自己灵魂安宁的一神教。她说《古兰经》对真主独一理论那铿锵有力地的肯定和维护最终震撼了自己的灵魂,并坚定了她对于全能真主的认同和接纳,她坚信”万物非主,唯有安拉!”与母亲不同,她没有否认基督教的信仰,而是坚持用《古兰经》赋予的方式认识和解读基督教,认为《圣经》也是真主的启示,并且非常敬重和爱戴耶稣圣人。更为关键的是她所接触的所有穆斯林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信仰坚定、友善和平的人,尤其是她的丈夫,一个从基督教改信伊斯兰以后,取名为“以撒”(耶稣),信仰非常虔诚,在美国致力于宗教间对话和交流的先锋人物。她体会的不仅是伊斯兰信仰理论的精华,接触的人也是最能代表信仰精神的虔诚敬畏者。

(二)

毫无疑问,母女两人从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走进伊斯兰的世界,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母亲只看到了穆斯林个体的反面形象:被媒体反复宣传后被贴上暴力、恐怖标签的穆斯林,世俗化的穆斯林,以及穆斯林中的“败类“-----道德败坏的人。而她自己以为那就是伊斯兰的全部,所以对于伊斯兰依然充满恐惧和敌意。女儿则完全相反,她是一个善于思考和学习的人,没有被媒体的反面宣传所左右,她喜欢阅读,她通过阅读领会了伊斯兰理论的精华和灵魂,接触到了那些真正虔诚敬畏的穆斯林群体,所以发现伊斯兰后如获至宝。

  伊斯兰犹如一个被人为尘封的宝藏,外表被有意无意地覆盖着各种杂草、灰尘及垃圾,而其核心部位则是其真实的面目------巨大无比的珍珠,闪烁着人类最需要的真善美的力量和光芒,对于那些追求真理的人,那些追求灵魂至高境界的人来说,一旦发现这个核心,有谁会选择离开呢?而那些只看到其外表的人,的确会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有谁敢选择靠近呢? 这就是该书的两个作者,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和她那同样虔诚的穆斯林的女儿之间最根本的问题和横沟。

(三)

女儿信仰伊斯兰后的十年期间,母女两个经常因为信仰的分歧而争吵,母亲总是想法设法证明伊斯兰的错误,从而劝说女儿”改邪归正”;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女儿也时不时会找出母亲所信仰的基督教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来回应母亲,这样两个人都陷入了挑剔对方信仰的怪圈而不能自拔,最后走进了死胡同——根本无法继续交流和对话。

  经过很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后,为了维护家庭的团结不至于分裂,两个人关系进入第二个阶段:两个人在平时的接触和交流中都有意识地回避信仰有关的话题,以为不谈信仰就可以解决问题。实际上,她们又错了,这样依然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作为母亲,她的焦虑不安,她对女儿的愤怒和失望,她甚至后悔自己生下了这个女儿。怀有这样的敌对情绪,尽管她每次和女儿通电话和见面的时候,她都极力掩饰自己的内心的焦虑,想和女儿和解,但是内心的分歧和成见会时不时点燃自己的敌对情绪和误解。作为女儿,当母亲把家庭所有的分歧和不团结归结为自己背叛了基督教的缘故,她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她一直觉得母亲对自己信仰的误解和不信任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拥有这样的心态,她时刻对母亲处于防备状态,即使回避信仰话题,也难免发生不愉快。母女两个人都清楚她们之间依然有无法跨越的横沟。

电话沟通和面对面交谈都无法深入主题和解决问题,究竟怎么办呢?对女儿的爱让母亲让派特丽夏最终做出决定:不能任由这个家庭破裂,应该采取其它方式继续和女儿沟通和理解,维护家庭的团结。她是一个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谈,但是非常善于写作的人,已经出版过很多书籍,在美国是个比较有知名度的作家。母亲提出一个方案:两个人采取文字交流的方式,进行心灵深处的沟通和对话,更好地了解对方的信仰。女儿对母亲的提议没有拒绝,她深知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团结和友爱是穆斯林的基本义务,而穆圣的教导”天堂在母亲的脚下”一直回响在自己的耳边。她觉得自己必须和母亲和解,她同意了母亲的提议。这就是这本书《不可分割:一个穆斯林女儿和基督教母亲的和平之路》的由来。

(四)

全书分为十二章,每个章里都有母亲和女儿的两到三篇文章,以类似书信的方式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回答对方的问题,但是字里行间依然始围绕着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展开,叙事中也囊括美国社会现实的和历史的种族问题和矛盾等。看起来是两个人信仰世界的心灵自传,但是两人的文字都不是纯粹刻板的信仰说教,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思考和解读自己的信仰。她们对于各自的信仰富有诗意的表白和陈述又是如此动情和深刻,所以文字非常生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两个人在书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把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信仰的价值和实践分别淋漓尽致地呈现给了读者,再现了两种信仰带给人类的”真善美”的境界和力量。我觉得无论对于基督教徒、穆斯林、还是其他愿意了解这两种信仰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五)

母女两人用这样方式来争取家庭的和平之路究竟是否有效果呢?  答案是肯定的。

母亲通过深刻地灵魂检查,反思父母辈的信仰历程,思考女儿的背叛过程,回答女儿的问题,坚持做各种善功以及始终和耶稣对话交谈,最终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不愿意倾听和提问,同时带有强烈的个人控制欲望---------渴望得到女儿的尊重,渴望女儿成为和自己一样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女儿归信伊斯兰教的十多年来,她对于女儿的信仰是不屑一顾的,她宁愿相信媒体和其他人的言论,根本没有问过女儿任何有关伊斯兰以及她为什么要信仰伊斯兰的问题。当她最终选择提问的时候,女儿愉快地接受了她的问题,开始敞开心扉和她对话。当然,仅仅问也是远远不够的,在人际交流中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尊重和倾听,学会用心倾听,带着爱去倾听。这是母女两人在本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探讨的内容:”我们可以谈谈吗?””我们可以倾听吗?”当双方都愿意问,并且愿意倾听对方的时候,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对话,那就是本书的第三到第五部分的内容:”家庭重要,不是吗?” ” 现在,为什么伊斯兰?” ”为什么基督?”。这三个部分里,母女两人就最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对话和交流:女儿对母亲倾诉了自己的信仰历程以及对伊斯兰深刻的领悟和赞赏,而母亲则动情地描述了自己坚定不移的基督教信仰。

(六)

紧接着,本书的第六部分是”放手”和第七部分”在光中行走”,这是母亲经过和女儿推心置腹的交谈以后,经过无数次自我反思后找到的方法。在这之前,母亲所有的努力依然是希望女儿回归基督教的信仰,所以她的灵魂一直在挣扎和不安中游荡,无法安宁。自从两人之间的文字对话进展到目前这个阶段的时候,她终于明白如果她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愿望,把女儿当做私有物品一样去爱,一定要把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女儿的话,女儿会距离自己越来越远。因为女儿在书信中明确告诉母亲她这样的企图让她感到很不安,对话无法继续,她永远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母亲最终选择放手。其实放手对她自己是一种解脱,也是对女儿的信仰给予尊敬的开始。信仰是一束光亮,只有那些敬畏真主而学会放弃世俗愿望的人,才会清空自己心中的各种怨恨、愤怒和误会,只有这样,信仰的光亮才能照进人的胸膛,人才会在”在光中行走”,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去爱、去给予、去原谅,而不是仇恨和索取,这样的境界才是真正有信仰的人具备的高级心灵境界,基督教徒和穆斯林都不例外。

(七)

本书进展到第八章的时候,作者用的题目是”和平是缔造的”,我觉得到本书写到这里的时候,母女两个人几乎到达了一种共识:和平是需要付出努力而获得的,家庭和睦也不例外。究竟如何缔造和平呢?幸运的是母女两人都是非常热爱读书的人,尽管对于女儿推荐的伊斯兰信仰相关的书籍依然没有太多兴趣,但是女儿介绍的有关跨信仰对话以及有关争取世界和平的书籍,母亲欣然同意阅读,南非主教图图关于化解仇恨学会原谅的书籍是两个人都非常喜欢的作品。在阅读这些书籍中,两个人找到了共鸣。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一章的标题分别是:”带盖头”、”祈祷发挥作用”、”打破常规”,最后一章是”和平是路”。

母亲以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的角色重点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耶稣的爱中发现光明,学会放手,坚持祈祷,学会爱和原谅,然后一如既往地从事所有的公益活动,给周围所需要关爱的人带去爱和帮助。她由早期对穆斯林的偏见和”不屑一顾”开始转变,有意识到去穆斯林的餐厅用餐,和认识的穆斯林友好的交谈;她通过思考和提问,对于女儿带盖头的行为和在公共场所按时礼拜的行为,从开始的排斥和反感到最后表示了尊重和理解;与此同时,她也感觉到新闻媒体对于伊斯兰和穆斯林的否面报导是自己通往和平道路的最大障碍,听从女儿的建议,她关掉电视,取消自己在社交媒体的日常活动,关闭了所有的外在干扰,这就是在”打破常规”一章里的主要内容之一。甚至在书的最后,她开始尝试像自己的女儿和女婿一样,积极参加跨宗教的对话和慈善活动,为生活在战乱地区的穆斯林募捐。一切都因为爱,一些都源于爱,她对女儿无私的爱和对耶稣的爱让她最终发现了如何去爱,发现了和平的价值和争取和平的方式,从而获得了内心深处的安宁。寻找和女儿之间的和平过程让这位母亲更深刻地理解了和身体力行了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该有的爱心和宽容,走向对女儿的理解和尊重,她放弃了很多年以来纠结自己的梦想--------让女儿重新回归基督教的怀抱,最终走向和平之路。

伊斯兰的意思是”和平”和”顺从””,而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懂得敬畏和顺从真主的人,才能学会原谅和宽容,学会用爱化解矛盾,最终才能找到内心的和平,只有灵魂深处安宁了,才能让家庭安宁和和平,家庭和睦安宁了,这个社会才会和平。女儿阿拉娜用伊斯兰的信仰赋予的智慧寻找和母亲之间的和平之路,最终为所有虔诚的穆斯林树立了一个鲜活的榜样。她以一个虔诚的穆斯林母亲和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描述了自己尝试对家庭、孩子和社会所做的努力。在积极的奋斗和努力中,在对真主无限的感激和礼拜中获得内心的安宁。尽管时代已经使得穆斯林身处在各种风口浪尖的考验之中,除了自己的母亲对自己信仰的拒绝和排斥外,生活偶然也会带来一些烦恼,但是她没有选择放弃和退让,依然投身于家庭和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积极培养自己的孩子爱上读书、不遗余力地培养孩子对真主的认识和热爱,积极参加促进宗教间的和解和对话的所有活动。因为信仰,她最终选择原谅、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母亲,让家庭重新走向和平。她的努力和奋斗历程,实际上是当代所有有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穆斯林最好的选择和出路:在生活中实践伊斯兰,用信仰赋予的智慧敬主爱人,让周围的人从自己的身上发现伊斯兰信仰呈现给世界的”真善美”的力量。

(八)

从古至今,通往和平的道路都是漫长而充布满泥泞的,但是和平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道路和方向,需要人类不停地努力和探索。和平最终只能通过和平的手段和方式去获得,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世界的和平都不例外。尽管本书作者母女两人的和平之路充满艰辛,但是两个人都没有放弃努力,最终探索出一个解决问题的蓝图:真诚交流和倾听,带着善意去理解和尊重对方信仰的价值和美,共同为和平而努力,然后达到和平共处。这样的方式为所有的信仰分歧和争议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无论对于穆斯林、基督教徒、还是其他信仰和无信仰的群体,这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尝试。     

在本书的后序中,母亲和女儿都分别对对方的理解和宽容表达了感激。我觉得到此为止,母女两个人才真正走上了和平之路。本书是否会有续集,目前还不知道,但是世界各大报纸和媒体都对该书进行了报导和介绍,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在如今这个对于伊斯兰和穆斯林充满误解和敌意的时代里,这本书无疑是一副良药,对所有关注这些问题的人,或者希望化解矛盾和误会的人而言,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阿伊莎 . 安朏朏  2017年4月23日于多伦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