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在西宁举行
(伊斯兰之光讯)由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联合主办、《中国民族报》与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协办的“教育与宗教慈善暨第三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于2009年7月28日至29日在青海省西宁市举行。
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十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各地宗教界、教育界、企业界、新闻界、出版界、慈善机构及国家宗教局、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300余人参加了这次论坛。青海省政协副主席、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教长马长庆阿訇、原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喇敏智、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洪长有、上海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白润生阿訇在开幕式上讲话,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韩文科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魏德东教授、《中国民族报》社张广艳主任、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明良教授代表主办和协办单位致欢迎辞。伊斯兰文化协会(香港)会长杨兴文阿訇应邀出席了本届论坛,并同与会者分享了多年来的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
与会的宗教学界、教育界、慈善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齐聚在美丽的高原夏都,共同就教育与宗教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伊斯兰教在教育事业上的创新与经验等内容进行了学习交流和探讨。
本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有:1)宗教与教育公益事业的基本理论;2)中外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3)当代伊斯兰教的宗教公益实践;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经验;5)宗教公益事业的理论与实践。论坛共收到参会论文60余篇,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围绕上述议题撰写,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际调研,资料丰富,学术水准较高,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宗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论坛安排了“教育与宗教慈善理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与慈善”、“伊斯兰教与慈善”、“穆斯林教育与慈善”等专场进行研讨。与会代表在论坛上宣读论文,发表真知灼见,展开热烈讨论,深入探究和比较伊斯兰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的慈善理念,交流不同宗教、不同慈善机构在不同地区开展慈善事业的成功经验。尽管各个宗教的慈善观有所差异,各位专家学者的见解也不尽一致,但大家畅所欲言,求同存异,认为“同行善举 和谐共生”是我国各宗教的共同价值观。
在此次论坛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魏德东、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研究员马丽蓉、南京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季芳桐、江南大学宗教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邓子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冯今源以及一些省内外及国际性慈善机构的与会者,围绕宗教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理念和实践模式,就宗教与教育公益事业的基本理论;中外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历史经验;当代伊斯兰教的宗教公益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宗教界参与教育事业的经验;宗教公益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等论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与会者一致认为,民间慈善公益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一些具有区域性、民族性的慈善公益组织已经成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独特的身份承担起了社会慈善公益的职能,积极参与推进民族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应该说,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更是我们这个时代取得的巨大成果。而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必将为更广泛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展教育、医疗救助和扶贫济困等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也必将对青海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南京理工大学季芳桐教授以“普慈特慈与大慈大悲”为观察点,对伊斯兰教与佛教的慈善观做了比较,认为两教的慈善观虽然各具特色,不尽相同,但都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燮藩研究员就伊斯兰教育的历史兴衰与特征做了简练梳理;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魏德东教授以“中国佛教的公益事业”为题,对佛教公益事业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广东道教协会刘嗣传副会长介绍了紫云观适应时代、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青海基督教协会仝平安会长就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教育及社会慈善做了历史的回顾;河北省天主教信德文化研究所张士江所长呼吁宗教界应关注并思考如何回应未来教育领域的改革与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冯今源研究员、兰州大学杨文炯教授、西北民族大学潘世昌副教授、兰州南关清真寺教长马光月阿訇、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副会长金镖阿訇、香港伊斯兰文化协会会长杨兴文阿訇等在发言中,就伊斯兰教的慈善理念和穆斯林的慈善实践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和解说,强调“敬主爱人、大仁大慈”是伊斯兰教慈善观的核心;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吴国平、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冶正虎、兰州兴邦文化谘询服务中心摆生义等介绍了各自慈善机构开展慈善事业的经验,表达了不同地区不同慈善机构力行善举、促进和谐的共同理想;陕西怡兰企业集团董事长刘新荣、青海世纪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冶福财等介绍了各自企业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近年来,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社会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扶贫济困、赡老抚幼、帮困助残、希望工程等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不懈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就是活跃在高原大地上的一股中坚力量。自2004年成立以来,该救助会将募集到的捐赠物资近60余万元发放给边远山区的3000户贫困家庭,迄今累计募集发放各类救助资金及物资达329万元;与青海红十字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医院、青海康乐医院等签订了联合开展面向贫困人群的医疗技术帮扶,累计为数万少数民族贫困患病群众减免医疗费用40余万元。同时多次开展大型医疗义诊活动,组织医务工作者利用节假日携带可携式B超、心电图等医疗设备,深入州县为群众义诊。救助会成立以来,迄今已资助大学生、研究生769名,中、小学生731名,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赞誉;今年4月11日,青海省委书记强卫还对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作了重要批示:“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所开展的教育、医疗救助和扶贫济困活动都很有意义,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民间慈善公益社团的作用,是我们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可缺少的,望救助会的同志们继续努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更大贡献。”
七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等单位先后举办了两届“宗教与公益事业论坛”,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宗教公益事业论丛》第1辑(《中国宗教公益事业的回顾与展望》),在宗教、学术、慈善等社会各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由青海回族撒拉族救助会、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主办,《中国民族报》、西北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等机构协办的本次论坛为期三天。论坛除安排了“教育与宗教慈善理论”、“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与慈善”、“伊斯兰教与慈善”七场次专题大会发言外,收到学术论文60余篇;还举办了“和谐之美”论坛书画摄影展,共展出全国各地书画家和摄影家们的精美作品 幅,这也是迄今我省规模最大的一次用理论探索引导宗教与民族教育文化发展繁荣的盛会。
在本次论坛闭幕之际,西北大学王铁铮教授、青海基督教协会仝平安会长、河北省天主教信德文化研究所张士江所长、广州道教协会刘嗣传副会长、无锡灵山慈善基金会吴国平理事长等都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较高评价,认为举办这样的论坛,体现了主办者致力于营造和谐、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并向主办和协办单位及各位志愿者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刘嗣传副会长还表示有意承办下届论坛。
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丁俊 教授在学术总结中认为,本次论坛是一次立意高远、视野开阔、研讨深入、水准较高的学术盛会,成功地为不同宗教之间、不同地区的不同慈善机构之间乃至官方与民间在宗教慈善与公益事业领域的相互交流与沟通搭建了一个平台,对深化关于宗教慈善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理论研究,推动我国宗教慈善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完善相关部门对宗教慈善业的管理,帮助人们对宗教特别是对伊斯兰教及其慈善理念的正确理解,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