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在台湾
ISLAM IN TAIWAN
穆斯林在台湾的历史说来也渊源长久,最早可追溯到六百多年前的元末明初时期。元末至正年间全国各地反元斗争风起云涌,遍地战乱。当时人数众多的福建泉州地区穆斯林为反抗和自保,武装占据泉州,元将陈友定举兵讨伐,发生了长达十年的“亦思巴奚”战乱。陈友定元军在泉州对穆斯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凡西域人尽歼之”。明初,明军入泉州,又一次在泉州大肆屠杀穆斯林。两次镇压屠杀,死难穆斯林难以计数,泉州穆斯林为避杀身之祸,或逃入深山,隐居远乡僻壤,或渡海远逃海外他乡。隐居闽南泉州各处的穆斯林为避祸隐瞒身份和信仰,遵行汉族习俗,与汉族通婚,后来大多渐渐汉化。现泉州陈埭回族镇和惠安县白崎回族乡就是那时幸存的穆
斯林后裔,但自明代中期以后都已汉化,族籍都早已是汉族。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代初,因政府的民族政策,恢复了回族族籍,成立了回族乡、镇。
明初以后,也有大批泉州穆斯林渡海逃往海外,远走南洋,流居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其中有一部分逃往台湾,其中彰化县鹿港郭、丁两姓就是那时从泉州逃来,与现在福建惠安县白崎回族乡的郭姓、泉州陈埭丁姓回族同源。逃往鹿港的穆斯林初期就建有清真寺,信仰也保留的长久些,至清雍正三年(1725)还重修了清真寺,直到清末光绪时期因阿訇后继无人,教门失传,因失去信仰而逐渐汉化,清真寺也逐渐荒废,后改建为郭氏宗祠,就是现在的保安宫。后来保安宫在整修时大梁上发现黄布包裹的《古兰经》。
鹿港还有一些阿、拉、撒等汉族人中十分稀少的姓氏,明显是回民特有的汉姓,也都是明代从泉州逃来的穆斯林后裔。与现泉州陈埭和惠安白崎回族相同,鹿港的这些穆斯林后裔还记得他们的祖先是穆斯林,还记得“清真祖教”,还保留着一些不同于当地汉族的穆斯林遗俗,如不拜偶像菩萨、不养猪、祭祖不用猪肉、星期五不吃猪肉、人死了不火化、不请和尚道士诵经等。
明代后期至清代,许多福建人下南洋谋生,又有一些泉州穆斯林后裔也流居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台湾,其中有来自泉州陈埭和惠安白崎等地的金、丁、马、白、郭五姓,成立了“清真五姓联宗会”,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都有分支,与泉州陈埭丁姓惠安白崎郭姓回族都有联系。不过这个“清真”早已名存实亡,没有伊斯兰的含义了,早已不是穆斯林。
鹿港现有六百多户自明初以来来台已有数百年因失去信仰已汉化的穆斯林后裔。
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率军渡海,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二十多年后又有清军入台,其中都有部分回民随军来台。这两批回民留住台湾,与原先迁去的回民构成定居台湾岛最早的穆斯林。
台东县有一渔村,共有两姓约1000户人家,他们不于外界通婚,只在两姓之间通婚,保留有某些不同于当地汉族的生活习俗。据称是随郑成功渡海来台的回民后裔。
淡水县有一些回民后裔,曾经也建有清真寺。后来因人数稀少,与大陆和外界穆斯林隔断联系,阿訇后继无人,教门失传,这些回民也因失去信仰而逐渐汉化。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人把已荒废的清真寺改建为佛庙,主持者为日本和尚,并存放着日本人骨灰,称为义应间。1945年台湾光复后,曾一度作为淡水国立小学国语讲习所。就是现在的淡水观宗寺,历史上曾经就是清真寺。
至清末,台湾原有的穆斯林都已汉化,清真寺也已废弃改做他用,已没有穆斯林居民,直到1948年后才有回民穆斯林和阿訇从大陆来台。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随民国政府迁来台湾的有六十万军队,连同公务员、文化、教育界人员(台湾称军、公、教人员)和眷属共一百多万人,其中有回民两三万人,自此台湾又有了穆斯林,又建起了清真寺。
1948年,台湾有了当代第一座清真寺---
1.台北丽水街清真寺
最初称台北清真。1948年由原北平回民珠宝商常子萱出资出资购买台北丽水街一栋两层木质日式民居,捐作来台回民礼拜之处,即最早的台北丽水街清真寺。应常子萱的邀请,当时国内最著名的王静斋阿訇和马松亭阿訇先后在台北丽水街清真寺短期主持教务。1948年5月28日,王静斋阿訇在丽水街清真寺主持了共有15人参加的台湾当代第一次主麻,不久后因病返回大陆于贵州归真。之后马松亭阿訇继任丽水街清真寺阿訇。新中国成立后,马松亭阿訇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到北京。
国民政府迁台后,为拓展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当时身兼“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的白崇禧借此契机向“国民政府”提议和争取,兴建一座大的清真寺。在白崇禧和时子周等国民党要员的努力促成下,选定穆斯林军眷较多的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建造新寺,政府划拨土地并提供部分资金,当时的沙特和约旦国王捐助部分资金,常子萱等一些回民人士也有捐助。新寺于民国四十七年(1958)动工,民国四十九年(1960)建成竣工。原丽水街清真寺和设在该寺的“中国回教协会”迁入新寺,定名台北清真寺,又称新生南路清真寺,丽水街清真寺即是其前身。
成立于1937年的“中国回教协会”随国民政府迁到台湾后即设在丽水街清真寺。白崇禧一直担任理事长,直至1958年卸任,由时子周继任。
“中国回教协会”迁台后,于1952年创办《中国回教》双月刊至今。
成立于1976年 “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 也设于台北清真寺。
2.高雄清真寺
民国三十八年(1949) 1月,随国民政府迁台的军公教人员、原南京六O兵工厂(现南京晨光机械厂前身)职工及商人中的回民和随军阿訇陆续汇集到高雄,一些热心教门的人士发起募集黄金,租下一栋临街商业楼房,装修改建成临时礼拜殿。几年后又募集资金,买下一栋日式住宅,改建为清真寺。该寺占地面积仅有四百六十平方米,较狭小,主麻节庆不敷使用。1980年代,在沙特国王的资助下,购得高雄市一块两千六百多平方米的土地,并利用出售原清真寺土地出售资金,重建新寺,1991年12月建成竣工。高雄清真寺的建成,凝聚了散居台湾南部九县区的穆斯林。
1996年成立的“台湾印尼穆斯林社团”,设在高雄清真寺内。
3. 台北文化清真寺
民国三十九年(1950),来台的东北沈阳回民萧永泰出资购得一栋日式房屋,略加修葺,暂作简易礼拜处,萧永泰出任阿訇。民国四十三年(1954)台北市政府拓宽马路征迁该寺,用政府的征迁赔偿金于附近租赁台湾土地银行地块,并另多方募集筹措资金于现址另建木质清真寺,民国四十四年(1955)七月建成竣工。民国六十年(1971),因原木质结构清真寺已使用16年,且礼拜者增多,已不敷使用,又扩建为二层,增设妇女礼拜殿。民国六十二年(1973)办理财团法人注册登记,民国六十三年(1974)经政府批准成立,将租赁使用政府土地银行的土地产权无偿划拨给清真寺。1983年又扩建为五层。
1949年在广州成立由萧永泰出任理事长的“中国回民青年大同盟”迁往台湾,设在该寺。
民国四十二年(1953),萧永泰又发起成立“台湾回教会”,会址也设在台北文化清真寺,萧永泰仍出任理事长。
民国四十六年(1957),原“中国回民青年大同盟”改名为“中国回教青年会”,仍设于文化清真寺内。该会曾出版不定期刊物《回教文化》。
4. 台中清真寺
民国四十年(1951),分布在台中的大陆来台军公教人员中的回民穆斯林募集资金租用一处民宅,暂作主麻聚礼之处,后因礼拜人数渐多,一年后又另租一栋日式房屋,作为临时礼拜处。经历年陆续募集捐资,于1975年将该处房屋土地买下建成清真寺。1979年,沙特国王捐助资金购置台中市南屯区大墩路新址土地,后台湾内外其它各处穆斯林又先后捐资新建台中清真寺,1990年8月在建成竣工。
5. 桃园龙冈清真寺
位于桃园市中坜区龙冈。最初,驻扎在桃园一带的国军中一些回民军人因远离台北,主麻日要骑单车到公车站,再乘公车去台北清真寺参加聚礼,十分不便。后来几位退出军籍的老兵逐年募集资金,在白崇禧、常子萱等著名回民人士的支持下购置土地,于1964年2月建成可容纳一百五十余人的礼拜殿。由于资金不足,后逐年陆续建起水房、宿舍等设施。1988年开始,又在原址上分两期重建,至1995年建成新的龙冈清真寺。
6. 台南清真寺
台南是台湾穆斯林人口较少的一个城市,至1980年左右仅有三十余户,一直没有清真寺,一些教门虔诚的穆斯林常常要远到数十公里外的高雄市清真寺参加主麻聚礼。1983年,台北清真寺将旅美回民华侨王惠焕女士捐赠的位于台南市的一块土地转赠给台南穆斯林,作为建寺用地。并开始发起募捐建寺,历经十三年时间,1996年11月台南清真寺始建成。该寺共四层,位于台南市中华东路2段77巷4弄12号。
7. 桃园大园清真寺
位于桃园市大园区,由在台湾经营清真料理店的一对印尼与台湾人通婚的夫妇出资购置土地,捐作寺址,在台湾各地穆斯林的捐助下于2013年建成并开放使用。2016年建立“台湾辅导穆斯林协会”,设于该寺。
8. 屏东县东港清真寺 屏东县从前并无穆斯林,1990年代台湾开始招聘大量印尼劳工,东港地区约有三千多印尼籍穆斯林劳工从事渔业工作,没有正式的宗教场所。1997年他们开始募集资金筹建清真寺。2017年购得现有土地,并得到政府认证批准,目前正在修建中。是台湾第八座清真寺。
今年初,台北市长柯文哲率团访问土耳其时,土耳其政府表示愿出钜资在台北捐建能容纳三千人以上的超大清真寺,为在台湾的众多穆斯林服务。柯文哲表示欢迎,目前具体寺址土地、建设规划等细节问题正在商讨中。
台北六张梨回教公墓
除了陆续修建上述清真寺外,经“中国回教协会”努力交涉,台北市政府在台北市六张犁公墓区划批了“回教公墓区”。1952年投入使用,是台湾最早也最大的回民公墓,台湾北部中部地区的穆斯林归真去世后都葬在六张犁回教公墓。台北市公有和私有土地都不许土葬,考虑到穆斯林的丧葬习俗,唯有穆斯林获准土葬。白崇夫妇、常子萱、时子周、马鸿逵、马步青、马呈祥等第一批来台的著名回民人物都葬于此。
白崇禧墓园——白榕荫堂墓园
清真在台湾落地生根,第一代回民中军、政、商界热心教门的人物功不可没。
白崇禧将军
白崇禧:广西桂林回民,民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国军一级上将,曾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国防部长。自1937年“中国回教协会”成立就一直担任理事长,直至迁往台湾后于1958年辞去理事长一职。白崇禧将军一生军旅时期虽教门不甚严谨,但对教门事业贡献颇多。民国时期,各地军队所到之处普遍占用寺庙驻军,许多地方清真寺也难于幸免,白崇禧将军一纸《清真寺内禁止驻军》的军政部长令成为许多地方清真寺的护身符,保护了众多清真寺免受驻军侵扰。赴台后,白崇禧将军受到冷遇,主要精力投入“中国回教协会”事务中,促成台北清真寺的新建和六张犁回教公墓的开辟,为当代台湾教门事业的奠基做出重要贡献。
时子周(1879-1969),天津回民。早年毕业于清末保定优级师范学校。1904年任教于天津敬业中学(南开中学前身),后加入同盟会。1917年赴日本考察,回国后任南开中学教务主任,积极参与投入五四运动,以天津回教团体代表身份被推选为评议员。1920年与周恩来、马骏等人被捕入狱,是周恩来的老师和狱友。他的岳父是天津著名回民医师兼新闻界闻人丁竹园,因清末曾创办《竹园白话报》著称。时子周后曾任天津市立师范学校校长。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中执委委员,是国民党中央职位最高的回民。他一生热心教门事业和伊斯兰学术文化宣传。1927年,曾与王静斋、杨敬修在天津筹办中阿大学。这三位天津回民,后来都是汉文《古兰经》的翻译者。抗战时期曾在广播电台刊物上宣讲伊斯兰教义,先后达100讲,并汇集成《回教教义百讲》一书,大陆简体版改名《伊斯兰教义百讲》。1937年“中国回教救国协会”成立,白崇禧任理事长,时子周任副理事长,白崇禧忙于军务实际并不主持回教协会事务,日常事务均由时子周主持。1949年赴台后,任国大代表,“中国回教协会”副理事长。1958年,白崇禧卸任理事长后,时子周继任“中国回教协会”理事长。时子周不懂阿拉伯语,但精通英语,1951年“中国回教协会”成立“译经委员会”,时子周在丽水街清真寺主持从英文翻译《古兰经》,又请三位精通阿拉伯语的学者熊振宗、常子萱、定中明三人据原文校正审核,主译者署名时子周,但版权署名为四人。1958年,时子周译《古兰经国语译解》正式出版发行。1968年在马来西亚总理东姑拉曼的赞助下,再版刊行。是中国又一种《古兰经》译本,也是台湾伊斯兰教界一大文化成就。
常子萱(1892-1983),北平牛街回民,北平珠宝业钜贾,“永宝斋”珠宝店老板。曾被推选为“北平珠宝业公会”理事长。他教门笃诚,一日五番斋拜不缺,慷慨好施,对回民的教门和文化事业出钱出力,捐助筹集经费,不遗余力。曾是原回民创办的“北平成达师范”和“西北中学”的主要捐助者之一。抗战时期,北京许多清真寺阿訇及贫困回民生活限于困境,他自己捐资并倡议集资购粮施散,解决了数百阿訇和贫困回民困难。由于他热心教门,北京各清真寺有困难他都出面解决,曾被誉为北平四十多坊清真寺“总乡佬”。1948年,北平和平“解放”前,常子萱放弃北平、天津和上海的珠宝店,去往台湾,继续经营“永宝斋”珠宝店,
常子萱前辈一生热心教门事业,不仅出资创建了台湾当代第一座清真寺丽水街清真寺,对台北新生南路清真寺、高雄清真寺、台北文化清真寺、台中清真寺和桃园龙岗清真寺的修建、扩建都有贡献,1977年,常子萱捐资为高雄清真寺和桃园龙岗清真寺分别各购置一处卧格夫(伊斯兰教宗教资产)房产,出租收入供两寺日常开支。1976年,常子萱、常子椿兄弟二人捐资三百万新台币成立“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旨在:奖助贫困穆斯林青年学生,培养穆斯林人才;奖助从事伊斯兰教研究者;赞助出版伊斯兰教书刊;奖励对教门事业有贡献者。1977年曾创办一所福利院,收留孤寡穆斯林,另办有三所穆斯林托儿所和一所寄宿小学。基金会成立以来,又不断有各方穆斯林人士捐赠注入资金。该基金会分别设有研究生、大专院校学生及高中学生常年奖学金,鼓励穆斯林青年积极求学,同时还推荐、资助穆斯林青年出国留学深造。截至2002年,该基金会发放金额约为新台币四百万元左右,受益人数已达一千六百人次以上。1966年,74岁时,率台湾代表团到沙特朝觐。1983年91岁高龄在台北归真。
台湾当代教门基础的奠定常子萱功不可没。
萧永泰,东北沈阳回民,北平中国大学毕业,曾任沈阳伊光中学校长、三民主义青年团沈阳分团干事兼书记、国民党国大代表党部常务委员。1949年在广州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回民青年大同盟”,任理事长,1949年迁台。1950年出资创建台北文化清真寺,并出任阿訇。长期担任国大代表并兼国大代表党部常务委员等职。1953年又另创立“台湾回教会”,出任“台湾回教会”和“中国回教青年会”理事长。为当代台湾教门事业的奠基做出重要贡献。
随国民政府来台的第一代回民多是山东、南京、河南、云南等全国各地人,西北人为数倒很少。西北马家马步芳去了沙特,马鸿逵去了美国,只有马步青和女婿原国军骑五军军军长马呈祥及家眷到了台湾,没带去一兵一卒,马家军队都在西北被缴械收编。马步芳之子原国军八二军军长马继援后来也转赴台湾任职,曾任国大代表,马呈祥曾任金、澎、马祖前线联勤司令。马鸿逵于美国洛杉矶归真去世后,遗体运到台湾,葬于六张犁回教公墓。马步青、马呈祥归真去世后葬于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马继援退休后去往沙特。西北马家回民对台湾的教门事业贡献倒没什么建树可陈。
台北六张犁回教公墓墓碑上都刻有亡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和生平,是台湾回民凝缩的历史。
大陆来台第一代的第一代回民,都是军、公、教人员,随军分驻在台湾各地,大都远离有清真寺的台北、高雄,为了赶主麻聚礼,要一早骑单车到公车站,再乘公车到台北或高雄,教门生活十分艰辛。在军队中,没有条件为个别几个回民单独做清真饭食,不得已,就用同一套锅灶先给回民做饭,后再给大家做,下一顿洗洗锅灶同样再做,就这样一些讲究的回民还是不能接受。桃园龙岗清真寺最早的发起筹建者就是两个云南人、一个河南人和一个甘肃人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四人相约结伴自行退出军役,因此连退役费都没有领取到,在龙岗清真寺现址占地搭棚居住,自谋生计,后来发起募捐筹建龙岗清真寺。
来台之初,听信蒋介石“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宣传,想着几年就回大陆了,都没做长久打算。后来希望落空,回归无望,这才娶妻生子安家落业。来台第一代回民,多为男性,缺少婚配物件,只能与当地台湾汉民婚配,且远离清真寺,没有回民社区,教门影响微弱,教门意识渐渐疏淡,到了第二代第三代就多已逐渐汉化。台湾沿袭民国对回民的称谓,只称回教,不论民族。回汉通婚,离开了教门,后代就不再是回民。中国历史上从来也是如此,因为通婚或其它原因汉民皈信了伊斯兰教后代就成了回民,回民离开了教门回汉通婚不出三代就成为汉民。中国历史上有大量的汉民因回汉通婚等原因皈信了伊斯兰教,但中国并没有汉族穆斯林这么个族群。同样,历史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族教分离,许多回民因不再信仰伊斯兰教,其后代已成为汉族,也不存在一个不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这么个族群。福建泉州晋江和惠安白崎的回族只是特例,是当时的民族政策刻意所为,恢复已汉化几百年族籍早已是汉族原穆斯林后裔为回族族籍。如今来台的第一代回民已到了第四代第五代,许多回民后代已经不知道不甚至承认自己的回民身份。
台湾回民中久有传言马英九祖上是回民,祖籍陕西,后迁居湖南,据称马英九私下也曾透漏过,但都语焉不详,无确切可信来源,公开场合下马英九从未言及此事。桃园龙岗清真寺已八十多岁高龄的马正清老人,经名哈桑,兰州绣河沿人,1950年来台,曾与马英九父亲马鹤凌相识。马正清老人曾亲听马鹤凌谈及家族历史,说是祖籍陕西,清同治年间回民起义时随白彦虎部到了新疆,后又随湘军到了湖南,定居湖南,在湖南娶妻安家,到其父已是第四代,早已汉化。1948年马鹤凌离开湖南去了香港,1950年马英九出生于香港,1952年全家移居台湾。他那张轮廓分明的“回回脸”似乎也印证着他血脉中的基因。他的祖上是怎么从陕西去了新疆?又怎么跟随湘军从新疆到了湖南,后来又是怎么汉化的?这段历史尚需考证,哪位看官有机会见到马英九可向他求证,他还健在。如果属实,对回民历史、族教关系、回汉融合以及当今的“中国化”等问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左一:马正清老人
这张典型的“回回脸”
1970年代,缅甸开始排华,台湾开始接受流落缅甸和泰北的原国民党部队及眷属入籍台湾,一些缅甸、泰国的云南裔回民后裔也随之迁来台湾。自清代初期就不断有云南回民经商“走夷邦”移居缅甸各地和泰国北部地方,杜文秀起义失败后又有许多云南回民逃往缅甸,1970年代后缅甸各地和泰北的许多云南裔回民也由此随之迁居入籍台湾。后蒋家父子时代,1990年代,李登辉时期台湾不再接受缅甸、泰国的华人入籍台湾。至此,虽仍有缅泰回民迁居台湾,但已不能获得台湾籍,与台湾籍人通婚入籍不在限制之内。
缅甸、泰国的云南裔回民,虽移居缅泰最早已有两三百年历史,但仍保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说汉语,穿汉服,汉族姓名,心中仍怀有深深的中国情结,仍保持着云南回民浓厚的教门意识和教门习俗。
缅、泰云南裔回民的迁入为台湾的教门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如今台湾籍穆斯林约有4-5万人,还去清真寺礼拜者只有约半数。其中第一代来台的回民后裔只占少数,缅泰来的云南裔回民约占半数,另有一部分是印尼与台湾人通婚入籍后的新穆斯林。现台湾各清真寺的阿訇多从缅甸聘请,各清真寺董事会人员也多是缅甸来的云南裔回民。每个清真寺都办有经学班,主麻日和周末都有老人妇女和孩子来学习。
每个清真寺都有这样的学习班
1970年代后,台湾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发展使得台湾出现劳动力短缺,同时为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台湾施行南向政策,加强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人口数量庞大的印尼成为重要的劳工来源国和市场。1990年代以来,台湾陆续从印尼引进大量劳工,大量的印尼穆斯林涌入台湾,从事各种行业。经济的发展使台湾步入发达社会,生活方式也逐渐西方化,许多台湾女性不再有中国女性温柔贤慧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不愿操持家务,伺候老人。印尼穆斯林女佣的到来,代台湾儿女照顾伺候老人,比自己儿女还要尽心尽责。印尼穆斯林女性贤良持家,赢得台湾男子的青睐,许多台湾男子娶印尼穆斯林女子为妻,因而皈信伊斯兰教。也有一些在台经商务工的印尼男子娶了台湾女子为妻而对方皈信了伊斯兰教的。与台湾人通婚,外籍方获得台湾籍,成为现台湾籍穆斯林又一组成部分。
现台湾穆斯林总人数有二十万人左右,大陆来台回民后代、缅泰来台云南裔回民、因婚姻皈信伊斯兰教的台湾人和入籍台湾的印尼籍穆斯林这三部分台湾籍穆斯林约4-5万人,其余大多数是长年在台工作经商的非台湾籍印尼劳工,另有少量长年在台湾经商、工作的印巴籍穆斯林,台湾各清真寺礼拜者外籍人占了大多数。
迁台之后,蒋介石仍念念不忘反攻大陆,念念不忘复国大业,严厉镇压台独势力。蒋家父子时代,台湾仍心系大陆,一直坚持两岸一家一个中国政策,未放弃争中国的正统,妄想着“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若非当年蒋介石在台湾强力推行普及国语教育,至今台湾可能还在讲闽南话用日语拼音,也不会有现在流行港台海外的一口绵软甜美的台湾国语。
后蒋经国时代,自李登辉始,台独势力渐渐抬头,渐渐开始了去中国化政策。第一代来台国民党人多是年轻男性,与台湾本土人通婚,现已到第四第五代,早已本土化,多已不再心系大陆。民进党的崛起,并取得执政地位,在去中国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大陆仍心存一丝念想的国民党在台湾已江河日下,失去了民意。大陆的政治体制和政策也让国民党望而生畏,拖延观望,裹足不前,不敢有所作为,始终坚持“不独、不统、不武”的三不政策。
台湾是民主体制,没有言论管控,民众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可以批评政府,可以骂总统,可以在街头拉起“只有XXX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可以救中国”的横幅标语,大陆游客也可以在台湾打起五星红旗表演“爱国”。今天有几十个人打起标语挺大陆,明天会有几千上万人进行集会挺台独。只要不施以暴力,不扰乱社会秩序,没有员警来干预。在大陆谁敢批政府、骂领导人、挺台独、打起青天白日旗,试试!
从前台湾对伊斯兰教采取的是不鼓励、不压制,适量从宽、任其自行发展的政策,现在则是面向东南亚和中东全面开放的包容政策,对台湾岛内穆斯林也更加包容,自陈水扁时期开始,至马英九、蔡英文任总统期间,每年台湾穆斯林朝觐团朝觐归来,都会在总统府接见台湾的哈吉。但与大陆穆斯林仍处于隔绝状态,除两岸游客中零星穆斯林尚有往来外,没有宗教上的联系。
马英九接见台湾穆斯林朝觐团
蔡英文接见台湾穆斯林朝觐团
大陆来台的回民后代和缅、泰来台云南裔回民对大陆仍怀有血浓于水的亲情,仍心系大陆,反对台独,没有一人参加民进党,但对大陆的伊斯兰教政策心存恐惧。台湾没有新闻管控,人们可以随意通过新闻媒体看到世界上每天发生的重要时事,台湾穆斯林也关注大陆,关注大陆的穆斯林,对目前大陆穆斯林的境遇和某些地方发生的的那些事,深感恐惧和不解。有视频有真相,不是一句“职业…中心”就能糊弄得了的。
为了顺应其“新南向”政策,近十几年来台湾除了大量引进印尼劳工外,也在大力发展清真产业,开展和推广清真认证工作,不仅使台湾的清真产品销往东南亚和中东地区带来丰厚的利益,台湾面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政策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自迁台后不久“中国回教协会”就开始着手申请开辟清真屠宰场地、整顿规范清真食品监督认证工作。台北文化清真寺自1960年代就开始对台湾岛内的清真屠宰和餐饮行业进行认证。1980年代,台湾清真产业厂商因产品出口的需要开始向各清真寺申请清真认证,台中、台北、高雄清真寺先后开始办理清真认证,并获得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认可。
2005年,台北清真寺成立财团法人基金会,“中国回教协会”的清真食(用)品商标转由台北清真寺基金会办理,授权台北清真寺基金会和高雄清真寺、桃园龙岗清真寺进行清真认证工作。2011年另成立“台湾清真产业品质保证推广协会”成立,设于台北文化清真寺,与“中国回教协会”协商就清真认证事务分工合作,凡餐旅业、屠宰业、肉品供应类及台湾穆斯林身份等认证事务由“中国回教协会”认证,凡加工食品、生鲜果蔬类清真认证由“台湾清真产业品质保证推广协会”认证。现“中国回教协会”和“台湾清真产业品质保证推广协会”的清真认证已获得世界多个清真食品认证协会的认可,并成为总部设在印尼的“世界清真食品理事会”会员。
自2011年,台湾连续每年举办“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 台湾的清真产业已走向世界。
台湾穆斯林为台湾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台湾法务部官员到访台北清真大寺时曾宣布:几十年来穆斯林在台湾的犯罪率为零。
清真已在台湾落地生根,也将在台湾薪火相传。
2018-10-22于台北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