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伊斯兰教的复兴与多元交织

台湾伊斯兰教的传入与大陆息息相关。唐宋时期,福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重镇,大批阿拉伯、波斯商人来此经商,伊斯兰教也由此传播开来。而台湾与泉州一海之隔,两岸来往频繁,所以,对于伊斯兰教最早传入台湾的时间有几种说法:唐代从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宋代从泉州传入;元代纳速刺丁后裔阿里到台湾经商传入。这些说法均为推测,并无实证可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郑和及其穆斯林船员下西洋曾来到台湾,  “永乐七年,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等……是岁九月,由太仓刘家港开船出海,所历诸蕃地面,……日天方,  日琉球,  日三岛国……”[1],成为最早驻足台湾的穆斯林,伊斯兰教随之传播到台湾。

一、台湾穆斯林群体及台湾伊斯兰教团体构成

三万外劳涌入台北车站 庆伊斯兰教开斋节

台湾现有人口多达2337万,穆斯林人口约有6万,主要聚居在台北、桃园、台中和高雄。据美国国务院2006年报告显示,台湾全境约有53000名逊尼派穆斯林。而台湾的什叶派穆斯林,绝大多数来自伊朗。

台湾穆斯林主要有两大系统构成,第一大系统是大陆迁入的穆斯林群体,包括:一是以郭姓、丁姓为主的穆斯林。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随同登陆的军民有不少穆斯林。1683年,施琅打下台湾,也有不少穆斯林随军而来,其中,泉州郭姓、丁姓穆斯林较多,驻扎在台湾西岸的鹿港、台西、淡水等地,  “鹿港回教先民大多是从福建惠安、泉州、兴化来的为多,现在惠安仍有回教村,承认自己是穆斯林,  以郭姓为主。”[2]。二是来台避难的穆斯林。1949年后,这些随白崇禧、马步芳等来台的两万多穆斯林,主要来自宁夏、新疆、甘肃、云南等地,大都是军人、公务员、教师及其家眷随从,多数居住在台北、高雄。三是来自泰国、缅甸的云南籍穆斯林。1954年,滇缅边区游击部队的军旅及其眷属撤退来台,还有泰缅云南籍华侨自行移民到台湾,定居在台北中和、永和、中坜龙冈等地。

第二大系统是从国外迁入的外籍穆斯林群体。1990年后,数万印尼穆斯林以外籍配偶、外籍劳工身份陆续来到台湾。此外,还有来自阿拉伯国家,  印度、巴基斯坦等地的外籍穆斯林。至此,  台湾穆斯林达到六万人以上。

台湾主要有以下几个伊斯兰教团体:  台湾中国回教协会、台湾中国回教青年会、台湾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台湾回教会、台湾印尼穆斯林社团。

台湾中国回教协会,  源自1937年成立的“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 ,1946年更名为“中国回教协会”,1949年迁入台湾,会址设于台北清真寺,  由白崇禧任第一任理事长。该会是全台湾穆斯林及其社团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兴教建国”为宗旨,主要任务有:接待各国穆斯林人士,选送穆斯林赴麦加朝觐,组织穆斯林青年出国留学,筹建穆斯林公墓等,开展的活动有:主办《中国回教》,举办伊斯兰文化学术讲座,完成《古兰经国语译解》等。   

《中国回教》是台湾回族穆斯林的主要刊物,始刊于1952年,现为双月刊,设有“宗教论坛”、 “教义阐扬”、“回民之声”等栏目,刊登了许多大陆学者的文章,沟通了两岸学术文化的交流。

台湾中国回教青年会,前身为“中国回民青年大同盟”,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后于1949年底迁到台湾,设在台北文化清真寺内。该会提倡改革,因而吸引了许多穆斯林青年。    台湾中国回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于1976年10月,会址设在台北清真寺,宗旨为:弘扬伊斯兰文化,翻译伊斯兰教经典,为伊斯兰公益事业提供奖助资金等。

台湾回教会成立于1953年,设于台北文化清真寺,以“联系教众, 弘扬宗教”为宗旨,主要活动:经营台北、台中、高雄的穆斯林宰牛业,参加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等。

台湾印尼穆斯林社团,成立于1996年,团址设在高雄清真寺内,是台湾最早成立的外籍穆斯林社团组织,主要任务:组织外籍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为外籍穆斯林提供服务等。

除以上伊斯兰团体外,还有近几年先后成立的伊斯兰思想与文明中心、安那托利亚福尔摩沙协会、台湾伊斯兰研究学会、台湾清真产业品质保证推广协会。

二、台湾清真寺概况

台北清真寺

雍正三年(1725),台湾穆斯林仿照泉州清真寺样式,在鹿港兴建了台湾第一座清真寺及供礼拜沐浴的水井, “台湾自伊斯兰教传入后,在嘉义、彰化之鹿港,曾建有清真寺,为宗教活动之中心。”[3]据说,当时有六百多户穆斯林围寺而居。这之前,台湾并无清真寺,“回教之传, 台湾绝少,其信奉者仅为外省之人,故台湾尚无清真之寺也。”[4]

如今,台湾共有六座清真寺,分别为:台北清真寺、台北市文化清真寺、台中清真寺、台南清真寺、高雄清真寺、龙岗清真寺。

台北清真寺位于台北市大安区新生南路二段62号,占地面积274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为1000多平方米,是“目前台湾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台湾北部穆斯林活动中心和在台各国穆斯林的每周五聚礼的主麻寺。”[5]据《台湾通史》记载,该寺约建于1918年以后,原寺址已不可知。194年春,台北丽水大街的一所房屋被改为清真寺,即为台北清真大寺前身。现在的台北清真大寺由台湾与沙乌地阿拉伯共同筹募兴建,1958年11月动工,1960年4月落成。该寺采用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周围被绿树、铁栅环绕。门口为3个拱形门洞,门内为南北相通拱形甬道。拱形的门楼两侧是相对屹立的穹窿圆顶,顶端为闪闪发光的新月标志,门楼的门眉及其外墙用马赛克图案装饰。寺内两座对称的宣礼塔约有20多米高,塔内设有攀登的梯道。宣礼塔之间为绿色圆顶的礼拜大殿,中间没有梁柱支撑,圆顶离地15米,跨距15米,分上下两层,男性穆斯林在下层礼拜,女性穆斯林礼在上层拜处,能同时容纳1000多人。大殿外是整排不走动的时钟,标明每天的礼拜时间;大殿内装饰极为简洁,  只有指示礼拜方向的龛(米海拉布)、友邦国王赠送的羊毛地毯、吊灯等,没有任何人物图案。除此之外,还有贵宾室、净水房以及容纳400多人的礼堂等。

台北文化清真寺位于台北市中正区幸亥路一段25巷3号,是台北第二座清真寺。该寺始建于1950年10月,后因拓宽道路,移至现址,1955年落成。因无法满足穆斯林礼拜需求, 中国回教青年会于1971年11月增修一层,辟为穆斯林妇女礼拜之用。后又多次修缮,1983年扩建为五层楼房。2010年,该寺彻底得以整修,内外焕然一新。虽然文化清真寺与台北清真寺相隔不远,但是,大多数穆斯林,尤其是印尼穆斯林,  多会选择台北文化清真寺礼拜。因此,许多具有印尼穆斯林地方性宗教文化特点的仪式在此得以展现。

台中清真寺位于台中市南屯区大墩南路457号,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是台湾中部唯一的清真寺。该寺始建于1951年,1990年落成于现址,  白色的穹顶与尖塔,外墙皆为绿色。

台南清真寺位于台南市东区中华东路三段77巷34弄12号,从1983年募捐开始修建,到1996年、、月完工,共有四层,分为店铺、会议室、男女水房、礼拜大殿、办公室。

高雄清真寺位于高雄市苓雅区建军路11号, 占地面积2657平方米,是台湾第二座清真寺。该寺始建于1949年,重建于1990年12月,1992年4月落成。该寺为钢筋水泥楼房,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楼顶上是两座阿拉伯风格的宣礼塔,外显中东风格的拱形特征,内标现代清真寺的布局风格。寺门两侧挂有楹联,上下联分别为:“清正清心清诚清欲念万事皆纯清”,“真主真经真教真哲理一元仍归真”。一楼为穆斯林活动中心,  中间为大厅,挂有一幅楹联,上下联分别为:“信主信圣守斋守拜”, “教忠教孝行仁行义。”左边是办公室、厨房,右边是教长室、水房等。二楼是礼拜大殿,能容纳四五百人同时礼拜。大殿中央挂有吊灯,两边为阿拉伯语、教义补习班。三楼中间穆斯林妇女礼拜殿,两边是男女穆斯林宿舍及孤寡老人安居室。另外,还有教长室、图书馆、沐浴室等。

龙岗清真寺位于桃源县中坜市龙东路216号,为二层楼房,阿拉伯圆顶尖塔式风格。因距离台北较远,滇缅边区游击部队撤退入台的穆斯林及其眷属无法常去台北清真寺礼拜,所以,于1964年:月始建容纳150多人的礼拜殿,后陆续建成客厅、宿舍、厨厕、浴室等配套设施。在国内外穆斯林的赞助下,1988年3月开始扩建,历经时近2年,于1989年11月完工。   

从1725年算起,台湾清真寺走过了近300年的历史。台湾清真寺是台湾穆斯林日常宗教与婚丧喜庆活动之地,“维系台湾穆斯林的重要纽带”,[6]更是公众了解伊斯兰文化与教义的公共地带。

三、台湾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   

台湾伊斯兰教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早期从福建诸地迁入台湾的穆斯林并没有生根发芽,而是逐渐融入当地人的传统中,出现了伊斯兰信仰的断裂。不过,仍保留着一些可供鉴别的伊斯兰文化迹象,比如,在特定日子不吃猪肉,祠堂悬梁上搁放黄布包裹的《古兰经》等。究其影响因素如下:其一,缺乏宣扬伊斯兰教的人才,伊斯兰教的功能难以发挥;其二,  日本半个世纪的统治切断了海峡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主持宗教节庆的阿訇难以进入台湾;其三,未能与原乡保持联系,  中断了与大陆穆斯林的交流,逐渐与伊斯兰世界隔绝。   

台湾伊斯兰教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并没有消失。1949年前的台湾,除了一些家族的历史记忆和符号性认同之外,应该还有一些伊斯兰教崇信者,只不过融入了1949年后大规模来台的穆斯林之中。大量从内地移入的穆斯林在台湾各地建起了一座座清真寺,伊斯兰教逐渐居于主流并快速发展。1980年之前,  由于台湾与沙乌地阿拉伯、约旦等许多中东国家的密切交往,  台湾穆斯林人口增长到五万多人。原因有:其一,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的白崇禧、马步芳等穆斯林精英,快速恢复中国回教协会,组织开办阿语课程等,为伊斯兰教在台湾的顺利发展夯实了基础;其二,迁入台湾的云南籍穆斯林以家庭或团队形式群居,生活中仍保持其族群与宗教文化;其三,王静斋阿訇等人在台主持教务。

1980年后,  因台湾与中东国家先后断交,白崇禧等穆斯林精英去世, 台湾伊斯兰教开始走向下坡。之后,又经历了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冲击,定时参加礼拜的台湾穆斯林越来越少,  “主麻礼拜时出现在清真寺者,外国籍穆斯林多于本国籍,而本国籍穆斯林老人多于年轻者。”[7]尽管缺乏宗教仪式实践,但是,台湾穆斯林的内心依旧很虔诚。

出现以上情况的影响因素:第一,“围寺而居”的社区环境缺失,邻里彼此之间的监督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因为人口流动、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台湾穆斯林远离了以清真寺为核心的聚居地带,迁到了新的住宅社区,原来“围寺而居”的寺坊格局被打破。第二,传统的穆斯林家庭教育欠缺。随着台湾社会的急速发展,台湾穆斯林忙于奔波,再加上与欧美国家的频繁交往,台湾教育过多仿效西方,一味强调信仰自由,家长疏忽了对子女的宗教教育。第三,西方强势文明与传播媒介对伊斯兰教的偏见,给台湾穆斯林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西方媒体歪曲地把伊斯兰教与暴力、压迫妇女等观念联系起来,使大众对伊斯兰教产生了许多误解。不过,“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等,给大众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伊斯兰文化的机会,让大众进一步了解了台湾穆斯林心中神圣的伊斯兰内涵。第四,与大多数台湾民众信仰的民间宗教相比,伊斯兰教的仪式禁忌等凸显出较大的差异,身为少数的台湾穆斯林每天都在与大环境搏斗。不过,由于台湾社会的包容与接纳,并没有因为差异而出现矛盾冲突。   

可喜的是,随着大量外籍穆斯林进入台湾,大量前往穆斯林国家做生意的人不乏皈依者,愈来愈多的人因与穆斯林结婚或对伊斯兰教产生兴趣而改信伊斯兰教。这样,更多人深入了解了伊斯兰文化,使台湾的伊斯兰教环境得以优化。同时,  台湾穆斯林更加重视宗教功修,穆斯林女性也纷纷改变穿着,戴起头巾,勇敢显示自己的穆斯林身份。

在强烈的宗教认同下,进入21世纪的台湾穆斯林开始承继先辈的传统,举行伊斯兰文化讲座、座谈会等,让穆斯林更加正确认知伊斯兰教义;开放清真寺,让更多人了解伊斯兰文化;开办幼稚园、学习班,让新一代的穆斯林通过学习、领悟而信仰伊斯兰教;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如2001年,台北清真寺举办庆祝开斋节活动,吸引了上千名穆斯林;积极参加国际穆斯林会议,参与社会事务等。台湾穆斯林用敞开的胸怀迎接公众,与各种文明对话,  台湾伊斯兰教也由此走向了复兴。

结语

大量外籍穆斯林涌入台湾,渐渐融入了台湾本土穆斯林的社会生活,使得台湾伊斯兰教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也体现了伊斯兰文化相容并蓄的胸怀,  “在台湾宗教多元文化的包容之下,各地清真寺包容外来相异仪式,让清真寺内呈现出多种不同的礼拜仪式,成为台湾独特的伊斯兰教仪式现象。”[8]

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行为实践,更是真主赐予人类的幸福的生活方式。在复杂多变的当代社会环境中,面对宗教的变迁,  台湾穆斯林颇有压力,尽管如此,  台湾穆斯林非但没有放弃宗教信仰,反而更加坚强地用行动来捍卫伊斯兰信仰,展现伊斯兰文明的光芒,逐渐复兴了台湾的伊斯兰教;与此同时,  台湾穆斯林将自己的宗教生活融入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规范了自己的行为,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完美诠释了真主赐予人类的这种幸福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明  陆容·菽园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7:26

[2]贾福康台湾回教史[M]台北,伊斯兰文化服务社,2002233

[3]王锋,陈冬梅台湾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述略[J]回族研究,1995(2):41。

[4]连横台湾通史[M]台北,云海出版社,1980:583

[5]米寿江台湾的伊斯兰教[J]中国宗教,2003(12):44。

[6]阎宴色兰,海峡两岸的穆民兄弟[J],台声1995(11):8

[7]林长宽  台湾伊斯兰教发展综述[OL]

http://www.norislam. com/?viewnews-11595.2010-5 –25

[8]刘智豪  近年来台湾伊斯兰教发展现状及研究初探[J]  回族研究,2013(2).l34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大学)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