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好书推荐
《历史绪论》
伊本·赫勒敦着
李振中译
《历史绪论》(上下卷)是“阿拉伯经典著作译丛”中的一本。该书系哲学名著,作品以翔实的史料察古今之变,究治乱之理,从哲学高度论述中东阿拉伯地区国家和民族史,阐发了哲学和历史观,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学的开山之作”和“人类理智所能创造出来的同类著作中最伟大的著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注释,方便中国读者理解文意,了解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规律。“阿拉伯经典著作译丛”中的另外三本分别为:《悬诗》《大礼集和小礼集》《吝人列传》。
评价
今年能看到这本书,我们不得不感谢李老师10余年的辛苦工作,终于将这一部历史巨著呈现在中国读者的面前。曾经乃至当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为社会学必读之书,但这本《历史绪论》却被忽视,沉默中等待严肃和认真的评价。
穆罕默德生平
穆罕默德侯赛因海卡尔着
王永芳等译
本书是穆罕默德传记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全书分32章,系统、全面地综述了穆罕默德生平,描写了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发展过程,评述了穆罕默德的功绩和在历史上的地位。其中,作者着重从政治、组织及军事方面对先知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在本书中,作者海卡尔用他所具有的文学天才、丰富多彩的语言及结构严谨的笔风,对穆罕默德生平事迹进行了史诗般地描述。他的描述引人入胜,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作者在一些问题上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探讨,并同西方史学家进行了论争。字里行间闪烁出的知识及他采用的对比研究语言证明了作者作为史学家的阅历之广泛,也证明了他作为学者的占有材料丰富。
评价
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本穆罕默德的传记,最近几年连同演讲集,传记更是多了几本,给读者了解穆圣<s>光辉的一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一直很难说哪本穆圣传最好,每位作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述方式,多看几本不同版本,作者的书,集合起来的观念或许更可靠一些。
长途
敏洮舟着
《长途》是回族作家敏洮舟的一部散文集。以“我”“在路上”的遭遇和心灵触动为线索,来追索人性与信仰之间的某种深刻联系。在因交通事故或汽车故障的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中,“我”不仅仅触摸到了某种生命的体温和人情的冷暖,更从中洞见了生活的某种意义和价值,以及人的最本质状态。《怒江东流去》《冰火雀儿山》《离合》等文,就是揭示了在路上的不同况味,集中地呈现出一种开阔与繁复的意境,苦难中人性的波动,以及信仰对苦难的超越和对人性的抚慰。
评价
敏老师代表性的散文集出版,回顾了他个人年轻的岁月。同时,也是自己带有举义写作理念的真实体现。新书出版后得到很多回族同胞的支援和喜爱,这也再次证明敏老师笔下的文字来得真诚,体现出端庄的举义是每个读者共同的语言。
艾布.哈尼法传
穆斯塔法舍肯阿着
马金鹏译
艾布哈尼法(700~767),著名学者、法学家。伊斯兰教逊尼派哈乃斐教法学派创始人,居于四大教法学家之首。他的学说灵活、宽容、公正,受到人们的爱戴,系伊斯兰第一位且是最具影响力的法学家。本书作者通过细腻的文笔讲述了艾布哈尼法的出身、求学和走上讲坛的过程,以及他的政治生涯。
评价
中国大多数穆斯林都遵从哈尼法教法,但是对于中国的穆斯林来说,对哈尼法的认识和了解却非常的匮乏。这本《艾布·哈尼法传》的出版,对于读者还原一位真实的哈尼法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另外,对于四大教法学家身平的学习和了解,可以间接了解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教法演变的过程,对于我们进行教法的学习多有裨益。
张承志文集
张承志着
《张承志文集》是迄今收入张承志作品最全的一套文集,共十二卷:第一卷《老桥·宾士的美神》,第二卷《北方的河·西省暗杀考》,第三卷《金牧场》,第四卷《绿风土·错开的花》,第五卷《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第六卷《牧人笔记·鞍与笔》,第七卷《以笔为旗》,第八卷《一册山河·谁是胜者》,第九卷《鲜花的废墟--安达卢斯纪行》,第十卷《聋子的耳朵》,第十一卷《敬重与惜别--致日本》,第十二卷《你的微笑》。
评价
已过花甲之年的张承志先生依然用笔书写着清洁的文字。年岁似乎在他这里显得年轻起来,每次读到他的文字都会重燃年轻的热血,浪漫。当看到这本文集后,厚实的十二卷就是在显示着岁月的沉淀,就像一个老先生捧着一个年轻的心,告诉当下还没老就已经不年轻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曾是如此灿烂。可惜的,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东方出版社出版的两套文集都没有收录《心灵史》,只是在东方出版社的版本中有一本以《心灵史》命名的笔记本。不出也罢,或许注定《心灵史》拒绝了商业化的出版方式,这也是一种自己,不需要安全感的自由才是真恶毒自由。对于能够愿意,喜欢读张承志的文字人,只要见面或者不见,相互表达那么默契,一本书就会出现。然后说上一句,朋友,我送你一本《心灵史》。
《回族文学史》
丁一清着
人类历史上宗教与文化是并生的,宗教对于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领域影响深远。宗教是文学所表现的主要内容之一,宗教的世界观、认识论对于美和艺术美感的独特体认,对文人的生活、思想及其创作内容均会产生影响。历史上,外来宗教佛教和本土宗教道教均对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丰富了文学理论和评论新的概念、观念、观点和标准,如((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理论的创获与佛、道二教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古代汉族作家主要接受的是儒家和佛道家思想,对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哲学世界观基础之上的。从认识的起源来看,宗教因其神圣性而对世界的认识与哲学对世界的认识迥然不同。因此,世界观要想建立在思想和信仰的基础之上,就必然要含有宗教色彩。
评价
生活在中国的回族有着与其他民族相通的文学表达方式。回族和汉族、蒙族、藏族等都有着共有的思维方式。但是不同于其它民族,唯回族所特有价值观和世界观则是建立在伊斯兰宗教思想基础之上的,回族文学的表达也是如此。回族文学史的出版,是回族历史上的一次突破,文学精神和气质的塑造是回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拥有多样的文化呈现方式以及高尚的文学素养的是对民族细雨润无声似的滋养。
《马良骏纪念文集》
樊前锋着
评价
作者樊前锋先生运用搜集到的各种文字资料和老人家家人,弟子门人的口头传述,把一代经学大师的生平历史描绘的栩栩如生,让人感到身临其境,好像老人家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传记)详细记录了老人家的生平历史,(纪念文集)里有有关老人家的学术介绍,两本书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堪称完美。
这两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一件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大事,它为我们怀念先辈,继承发扬伊斯兰文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它为我们的先辈在促进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方面留下了历史佐证。
《回族史诗》
海澈•郭着
这是一部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的民族题材独创性艺术作品。全书二十九卷一百一十三章,它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编年(唐、宋、元、明、清、现代)顺序编目,以浪漫神韵的诗歌表现手法将回族的形成、演进、社会、经济、教育、、科技、艺术、民俗风情等艺术地再现,将数千多年回族历史置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全景中考察、研究,展示于传记体叙事长诗构铸之中。
作品追溯了历代不同时期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对提倡爱国主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相互了解,和谐共进,推进人类进步与文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迄今为止以史诗形式表现民族的文化及其历史的杰作,更是填补了中国回族文学没有史诗的空白。
评价
如果读过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无不对一个民族史诗感到震撼。如今看到《回族史诗》无不让人振奋,但振奋之余作为一个理性的人来说,对这部《回族史诗》如果和《玛纳斯》等其他民族的史诗相提并论,那将是很盲目的自信。
《丝绸之路新史》
芮乐伟 ·韩森着;张湛译
在世界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一个著名符号。但它实际上是什么样子的?在人们对它的想像中,一般是这样一幅朦胧景象:驮着丝绸的骆驼商队在尘土飞扬的沙漠中穿行,在中国与罗马之间络绎不绝。本书将要为你揭示,现实的情况与此大相径庭,而且远远比这副景象有趣得多。
本书通过大量惊人的考古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这条商路的惯常理解。几个世纪以来,尽管大量关键材料仍然尚未发掘,但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出土了许多迷人的东西。既有官员刻意埋藏保存的文书,也有目不识丁的当地居民利用官方文书做成的鞋垫和寿衣。作者探讨了丝路上从长安到撒马尔罕的七座绿洲,那里聚集着商人、使节、朝圣者和旅客,信仰着从佛教到祆教的不同宗教,有着非常宽容的国际化氛围。
本书试图告诉读者,从来没有一条单一的连续的丝绸之路,有的只是东西方之间的一连串市场。中国和罗马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的贸易活动,中国的主要交易伙伴是今天伊朗地区的居民。丝绸并不是这些商路上最重要的商品,中国发明的纸张对欧洲产生了更大的影响,而金属、香料和玻璃与丝绸一样重要。相比之下,这些商路上传播的思想、技术和艺术图案具有更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本书综合利用中、英、法、德、日、俄六种语言的前沿研究成果,讲述了一个有关考古发现、文化传播以及中亚与中国之间互动的迷人故事。
评价
中国提出“一路一带”战略思路,文化界积极回应。一时间讨论会,学术会议,研讨会在各地展开。中国迫切需要了解“一路一带”区域的文化,伊斯兰教文明、中亚文化成为每一位思考中国“一路一带”战略的人必须了解的。对于中国是放下“中央之邦”的自大,以更包容,宏远的胸怀与其他文明交流共处实现新天下主义的机会。当下中国在处理边疆政治所出现的问题,正是缺乏对边疆其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入了解,此书以第三者的角度看待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故事,以更轻松的方式在呈现丝路上的人文景观,不同于教科书式的说教,让人读起来仿佛在阅读一部长篇小说。
《 “伊斯兰国”简论》
查理斯利斯特着
姜奕晖译
2014年,“伊斯兰国”(ISIS)横空出世,悍然宣布成立哈里发国。2015年,“伊斯兰国”对中国宣战。全球顶级智库布鲁金斯学会权威作品《“伊斯兰国”简论》深入剖析“伊斯兰国”全球威胁。我们听说过ISIS,多半是因为其持续不断的宣教之战和残忍的恐怖行动,而在其吸引全球无数青年的社交媒体和视频宣传背后,是一个“国家”的雏形。
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查理斯·利斯特上溯20世纪90年代末,自该组织核心人物阿布·扎卡维从监狱释放开始,至其现今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大获丰收,全面介绍了“伊斯兰国”的历史、演变、现状、组织结构、军事战略、内部政策、税收机器和治理模式等关键问题,深入分析了其主要力量和未来目标,并从近期和长远角度分析了如何应对这个正在增长的新威胁。利斯特指出ISIS并不是一次短期的脱轨失常,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和社会根源。
本书说明我们认识了ISIS的所欲所求——这是了解怎样摧毁它的第一步,同时也为打击和战胜“伊斯兰国”提出了解决之道,指出了一条消除极端主义的行动路线。
评价
2015年,“伊斯兰国”(isis)成为媒体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尽管“伊斯兰国”这种称呼有着各种诟病和不足。但是随着更多世界性的事件爆发,这个词被媒体不断渲染传播后已经成为一种定式。而这样错误的观念和引导使得人们对于伊斯兰教带来很多的误解。此书的出现如果能够减少人们对“伊斯兰国”直接和伊斯兰教联系起来的误解,客观还原一个“伊斯兰国”,那么这本书就算是摆脱舆论的束缚,获得了自由的表达。
【读一斋出品】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