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将伊斯兰文明列为冷战以后新型国际冲突格局中西方的首要对立面,小布希的世界邪恶轴心说则有将亨廷顿理论付诸于国际政治事务之趋势,而欧洲一些国家也紧跟其后,开始从价值、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层面限制和排挤穆斯林群体。在国际政治博弈中,伊斯兰教在世界文明潮流中的应有地位被歪曲,被霸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国际势力描述为欧美先进文明的对照体,甚至使其蒙上偏执、好战乃至支持恐怖主义等污名。
在近期中东政局动荡中,一些中东伊斯兰国家的专制政府与要求民主的穆斯林民众接连爆发冲突,欧美联军乘机武力介入,形势扑朔迷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理解伊斯兰文化、认识欧美武力介入、评价文明体系之间关系等问题,就成为国人密切关注的时政大事,亟待厘清。
伊斯兰文化传播发展的基本性质
任何能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的宗教,都具有超强的社会文化功用和环境适应力,在为信教群体提供价值、世界观及规范体系的同时,也会灵活改变自身形态以获取更多更好的发展路径。在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伊斯兰文化传播的范围也随各种频繁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增大。正如西方基督教的影响在东方各国不断延伸,东方的伊斯兰教也在西方国家迅速发展。
毫无疑问,作为世界文明体系交融互动重要内容之一的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发展是正常的、有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当的文化交流活动。相关史实告诉我们,与十字军东征的军事行动一样,伊斯兰教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不幸地被征服者们用作政治军事行动正当性的招牌,其和平的内容被强加上暴力的外套。
在当今中东动荡的国际政治局势下,伊斯兰教在被当地专制统治者用来掩饰其不民主政治内幕的同时,也被霸权主义者污蔑为支撑恐怖主义势力的意识形态基础。事实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佛教一样,其传播发展的本身并没有反和平的性质,任何将中东动荡局势与伊斯兰教的传播发展相联系的观点都没有历史和现实根据。
欧美武装介入的实质
面对目前欧美联军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军事干预的不断升级,中国国内民间舆论沸腾,褒贬交错,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反对武装介入者以为,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由来已久,为保卫中国及盟友的共同利益,我们要坚决反对欧美武装介入,声援并支持相关国家的抵抗活动;持中立立场者则认为,一部分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体制腐败,专制横行,欧美国家的适当干预会促进当地政治制度改革和社会发展,没有必要过分敏感;而赞成者则强调,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进口保障和价格稳定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任何冲击国际能源正常调配的政治军事行动都属违反国际法范围,主张有限主权,予以适当打击是正当决策。
不论支持还是反对,民间舆论似乎有一个共识,即欧美国家武力介入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惩罚强硬抵制派的思想和行为,以遏制日益抬头的伊斯兰教势力及其相关意识形态的蔓延。显然,这种观点正好迎合了欧美新干预主义者们的期待,在又一次使伊斯兰文化蒙受污名的同时,也使他们的侵略行径披上了文化抗争的虚伪外衣。因此,我们需要强调,欧美武力介入的实质不是宗教抗争,而是政治经济掠夺。
冲突与融合,谁是文明竞争的真正主题
近10多年的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说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及其在西方国际政治事务中的巨大影响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悖论性政治结果:在有效树立攻击目标、整合自身力量的同时,也人为地将伊斯兰教及其广大穆斯林信众推向了敌对阵营。西方在中东阿拉伯世界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似乎并没有发生正面效应,反而引起了更多穆斯林民众的抱怨和仇恨。疯狂的武装报复,层出不穷的袭击事件,敌对的态度换来了更加敌对的行动,武力介入换来的只是不计代价的暴力复仇。文明冲突理论虽不直接引起中东政治动荡,但作为武力介入的正当化话语的意识形态支柱,其负面作用巨大。
反观中国国内改革开放以来宗教文化的发展格局,负责任的政府管理体制,自由信仰的宗教政策,共存、互动乃至融合的发展导向,所有这些都为各民族宗教文化的相容并蓄、融合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和社会环境保障。
我国宗教文化发展的实践经验说明,多样的宗教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竞争,但不一定会发生冲突,共存是现状,而融合则是方向。任何人为突出或者夸大不同宗教间差异及隔阂的言行都有可能引起不正常的竞争乃至冲突,从而导致民众的误解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失误。我们有充分理由强调,宗教文化的互动融合是历史事实,也是现实趋势,提倡共存、促进融合是当代宗教文化发展的真正主题。
近期中东国际政治动荡形势的观察和解读,使我们得到以下认识:在看待伊斯兰文化的世界性传播发展问题上,需要有一个从历史文明动态切入的、客观合理的分析视角。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穆斯林人口,他们对中东动荡局势的深切关注乃至对阿拉伯人民命运的同情完全是正当的,应该得到肯定和支持。但是,这里要谨防简单的同情心理和不理智的对应态度,需要冷静地考虑中东阿拉伯国际政治动荡中的孰是孰非,不在欧美新干预主义与十字军东征之间画等号,更不能将广大善良的基督教信众推向对立面。
(作者为中山大学教授)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