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属于典型的欧洲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开放的国度。在这个以天主教为主的国家里,亦接纳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有不同宗教信仰的外来移民,如新教徒、犹太教徒和穆斯林。其中穆斯林人数逐渐超过了新教徒和犹太教徒,使伊斯兰教成为法国的第二大宗教,越来越受到法国社会的重视。
一、法国穆斯林的历史
据有关研究表明,法国当前约有400到600万穆斯林,是目前法国增长最快的少数族群。其历史可上溯至20世纪初叶,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内劳动力锐减,于是北非穆斯林成为主要劳动力率先进入了法国。1956和1962年,法国曾两次从突尼斯、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招收了相当数量的穆斯林,这些人的到来使法国穆斯林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随着第二、第三代移民人口的逐年增长,该群体对法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他们虽取得了法国公民的合法身份,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进入法国的外来移民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1876至1910年。这一时期由于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约有30多万义大利人和比利时人涌入法国。二是1920至1925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法国国内的劳动力锐减,有来自义大利、波兰、捷克等国的近60万人迁移到法国。三是20世纪60、70年代,因各种突发事件,使大量北非人口移居法国,其中包括84万多阿尔及利亚人,27万多摩洛哥人和15万多突尼斯人,以及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等。这些新增移民大大满足了法国劳动力市场,促进了法国工业的发展。
从上述三次移民潮可以看出,法国通过接纳这些外来人口,使自己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促进了法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但是,20世纪70年代初,法国经济与西欧平均发展水准相比有所下降,且在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后,其经济基本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因此,政府于1974年7月出台了限制外来移民进入法国的措施。虽然法国大力限制外国移民进入法国,但实际上还是允许部分移民迁入。比如允许大部分外籍工作人员携带他们的家庭成员进入法国。这些迁入境内的穆斯林移民,仍然活跃在法国的社会中。
20世纪前半叶,法国约有80%的移民来自西欧和中欧,其中32%移民出生在义大利。共同的天主教信仰把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因此,逐渐形成了许多与主流社会沟通交流的天主教组织。但是,到了1975年,法国移民中欧洲人所占比例降至 50%,而北非穆斯林人口却增长到24.7%。到1990年,随着二、三代移民人口数量的增加,法国移民中欧洲人只占了37%,北非人上升至28.1%。法国人口学专家Catherine Wihtolde wenden指出,自1975年以来,法国境内穆斯林比重失调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法国政府为了解决来自北非的穆斯林与家人团聚的请求,准许他们的家属迁居法国。但是,一些没有任何亲朋关系的人也通过探亲访友的方式迁入法国。如在1975年和1982年的两次人口普查中,由于隐瞒自己欧洲移民身份的人非常多,于是造成了欧洲与非欧洲的外来人口比例的失调。二是来自突尼斯和摩洛哥的非法移民不断进入法国,他们几乎取代了法国对南欧(尤其是西班牙)劳动力的需求。三是法国穆斯林移民出生率远远高于法国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Catherine Wihtolde Wenden认为“政府允许北非打工移民以及其庞大家庭成员进入法国,定会引起文化的多元化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最初进入法国的穆斯林移民居住在政府提供的住所内,随着其人口的不断增加,他们享受到了与原住民相同的待遇,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领域。然而,法国政府仅仅给他们提供了收入低廉的职业,未给予他们宗教生活的合法地位。随着法国穆斯林人口的逐年增加,他们开始强调自己共同的伊斯兰文化属性,呼吁政府允许他们在法国社会中充分表达自己的宗教信仰和履行宗教义务。正如第一代北非移民Jocelyne Cesari所说:“我们不想在法国社会中消失,我们渴望被承认,渴望他们尊重我们的穆斯林身份。”
随着法国穆斯林移民的不断壮大,他们对法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法国社会学家Tariq Ramadan在分析了法国人口比例变化后,提出解决穆斯林问题的基本措施。第一,政府必须要考虑这些移民在法国的生存及发展。第二,这些移民在进入法国后具有两种身份——移民身份和公民身份——这两种身份并非是一种互补的关系。Ramadan认为,“虽然第二、三代移民具有法国公民和穆斯林的双重身份,但这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不只是‘如何安置好法国穆斯林’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如何合理的调适穆斯林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法国穆斯林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法国穆斯林的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社会影响以及政治身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口结构反映了法国穆斯林的代际差异、分布格局。经济状况显示出法国穆斯林就业和失业情况。社会影响则体现了他们的生育率、建造清真寺和发展清真食品的能力。此外,政治身份可以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
人口构成方面,法国穆斯林群体主要来自马格里布地区,他们当中除了北非移民以外,也有来自撒哈拉南部的移民以及诸如土耳其、黎巴嫩等中东国家的移民,还有法国当地皈依伊斯兰教的新穆斯林群体。据法国官方2000年统计,法国穆斯林人口的构成大致如下:约150万阿尔及利亚人,约100万摩洛哥人,约50万突尼斯人,约35万土耳其人,还有约40万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伊朗人,以及撒哈拉以南的约25万非洲人。虽然在法穆斯林人口所占比例还不到全国总人口的8%,但是这个群体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且他们的居住越来越集中。因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中的多数人居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租住廉价房,其生活处境较为困难,时刻担心会被主流社会抛弃。
到1973年,这些移民的第二、三代也逐步成长起来,他们开始走出贫民窟,融入到大城市里。此时法国的穆斯林人口中北非穆斯林群体所占比例高达三分之一。据法国官方估计,一些城市的穆斯林人口已占当地总人口的11%左右。正如Caldwell Christopher所说,“多数城市情形让这个国家看起来更像一个穆斯林国家。”比如靠近北非海岸线的繁华港口城市马赛,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约20万)都是穆斯林。
与居住在法国的欧洲移民相比,北非穆斯林的经济状况更为不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的失业现象已成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失业对穆斯林群体的冲击与破坏尤为严重。1999年年初,法国国内的整体失业率达到10.2%,而北非移民的失业率高达33%。 这种情况在城市的边区表现得更为明显。据马赛地方社会服务组织研究院DidieBonnet的研究:2000年10月,市区人口的失业率只有20%,但一些边缘地带人口的失业率却高达50%。
据一名反种族歧视学者的研究,在法国,有近四分之三的移民从事服务业,而几乎所有来自马格里布地区的移民都被限制在体力劳动的行业内。如在1999年,法国欧洲血统与非欧洲血统移民的平均失业率如下:西班牙8.5%,葡萄牙8%,阿尔及利亚32.5%,摩洛哥38%。其中非欧洲血统的职业分布也主要限制于服务业,这些职业里摩洛哥人占其总人口的58.2%,阿尔及利亚人占48.7%,而欧洲血统的西班牙人和义大利人则各占其总人口的38.3%和37.7%。
由职业分布来看,法国穆斯林要永远为他们的生存而努力奋斗。正如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所说的,“在法国,穆斯林往往享受不到充足的物资供应,却受到不友善的政策待遇,所以应当立刻解决他们的住房和就业等相关问题,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主流社会接受他们,让他们尽快实现自给自足。”
法国穆斯林的社会影响,与他们的生育率有关。据1990年的调查,居住在法国的穆斯林平均每个家庭至少有三个孩子。义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阿尔及利亚人、突尼斯人和摩洛哥人中的儿童占各自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6.6%,15.2%,16%,27.4%,33.5%,40.1%。而当时法国国内平均每位妇女生育1.3个孩子,即使今天也只有1.89个孩子。
虽然穆斯林的生育率较高,但在法穆斯林与其他群体的隔膜日益缩小,特别是第二代和第三代穆斯林移民,他们与法国主流社会的联系日益频繁。比如,从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北非女子与法国当地男子的通婚人数已由433人上升到了892人。同时从1981到1992年10年间,法国人与马格里布血统的通婚人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法国与阿尔及利亚人通婚2568-5762人,法国与摩洛哥人通婚1101-5015人,法国与突尼斯人通婚741-1309人。
穆斯林群体与法国政府在公共教育方面的分歧表现得尤为明显。虽然政府鼓励宗教团体自办学校,并提供相应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有失公平。政府的援助资金常常分发给仅占法国受教育儿童五分之一左右的天主教徒和犹太教徒开办的学校里。正如Jurgen Neilsen所说,“由于法国政府和行政人员对这种做法的默许,使许多宗教团体被指用政府的资助金额开办宗教院校。”然而,法国政府对穆斯林呼吁资助自己学校的请求却置之不理。
政府勉强对建造清真寺以及穆斯林公墓的维修提供微薄的补助。目前,法国仅有九座政府援建的仅能容纳1千人左右的清真寺,其中在巴黎市中心有四座,两座在里尔,里昂、马赛和马斯各有一座。显然,政府资助修建的清真寺远远不能满足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因此,马格里布地区的穆斯林自建清真寺,服务本社区民众。
法国穆斯林参与政治有两种管道:一是通过当地政府部门选举产生国会代表。二是依据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或二者综合指标来选举。但是迄今为止,穆斯林代表身份只是局限在地方。如在2001年法国国会中没有一名穆斯林被选为国会议员,只有130人获得了地方理事会的资格。
三、结束语
在法国社会中,穆斯林群体有被边缘化的倾向。造成穆斯林被边缘化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与法国主流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多有不同,但在法穆斯林仍有履行“五功”和开展大型宗教活动的权利。同时,随着政府对穆斯林生活条件的改善,相信法国穆斯林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
哈宝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摆 祥,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