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

  伊拉克共和国,在1958年7月14日卡塞姆领导政变之前是一个君主立宪国家。全国人口约二千一百四十二万,其中79%是阿拉伯人;20%是库尔德人,90%左右的库尔德人居住在北部山区的五个省(称为库尔德斯坦)中;另外,还有少数土库曼人、土耳其人、伊朗人、卢尔人、彻尔克斯人、亚美尼亚人、犹太人等。百分之九十七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穆斯林2,078万。占人口总数97%。据共和国宪法规定,伊斯兰教是国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库尔德人讲库尔德语。

  伊斯兰教的传播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中,伊拉克是唯一的十叶派占多数的国家。十叶派占全国穆斯林总数的60%,逊尼派占40%。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伊朗的萨珊王朝统治着现代伊拉克的国土。当地居民有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大多数游牧部落崇拜当地民族部落神;农业居民和城市居民信仰各种一神教。当时伊拉克南部是阿拉伯人的拉赫米德公国(臣属于波斯),其居民信仰基督教。美索不达米亚和南伊拉克的基督教徒主要属聂斯脱利教派。在城市里还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每一个犹太会社都有着内部的自治制度和很有权力的宗教领袖(由萨珊王朝确定)。此外,还有一部份居民是摩尼教徒和马兹达教徒。但早在阿拉伯哈里发国建立以前,美索不达米亚当地居民已开始阿拉伯化,并传播伊斯兰教。

  公元637年,伊拉克全境被阿拉伯军队征服,逐渐伊斯兰教化。伊斯兰教中最早开始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其后发展为伊斯兰教主要流派的十叶派,就产生在现在伊拉克的领土上,其最早的活动中心是库法和巴士拉。十叶派的基本力量是农民、手工业者和部份贝都因游牧民,他们在十叶派的旗帜下反对阿拉伯帝国贵族。但也有部份当地阿拉伯权贵为夺取政权而支持十叶派。随着伍麦亚和阿巴斯王朝的建立,伊斯兰教迅速发展。到九世纪,巴格达已成为伊斯兰教世界文化中心。

  伊斯兰教在现在伊拉克人的社会生活中仍有着重大影响。根据国家宪法,国家总统只能由伊拉克公民、信仰伊斯兰教者担任。法定的历法是伊斯兰教历(希只来历)。同时也使用格里果利历。几乎各地妇女都带黑色面纱,在十叶派的圣地,女穆斯林不准穿西欧服饰。到处可以看到穆斯林在进行礼拜和祈祷。一般来说,伊拉克的穆斯林比较严格遵守伊斯兰教传统。许多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被规定为国家节日,当日国家机关全部停止工作。如:在阿舒拉日(哀悼日,纪念伊玛目候赛因之死)演出热烈的宗教剧。每年有许多伊拉克人去麦加和麦地那朝觐;另外,也有许多人到伊拉克来朝圣,首先是到十叶派的圣地。这里有许多十叶派的圣地,如:萨马腊,伊拉克十叶派最北部的一个城市,其中有阿里'哈季清真寺,是一个著名圣地,据说第十和第十一伊玛目埋葬于此;卡尔巴拉城全部都是十叶派居民,按传统此地既无逊尼派教徒,也无基督教徒,其中有伊玛目候赛因的陵墓和清真寺以及候赛因之弟阿巴斯的陵墓;纳贾夫也被视为十叶派的宗教中心,这里有哈里发阿里的陵墓和带有金顶的清真寺;在希拉城有妇女们特别崇敬的候赛因之女的陵墓;巴格达城郊的卡齐迈因也有十叶派崇敬的卡齐迈因清真寺和陵墓。至今外国人不准进入十叶派的清真寺、陵墓、棺枢所在地。许多十叶派信徒都以死后能埋葬在卡尔巴拉或纳贾夫等圣地为莫大的光荣。不少老年人来到这些地方,等待自己生命结束,以便埋葬在十叶派的“圣地”上。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自伊朗、巴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富汗、黎巴嫩和印度等地来此朝圣。

  伊拉克的宗教事务由宗教基金部主管,另一与宗教事务有关的部门是司法部。在伊拉克仍设有宗教法庭。法律规定;凡设有初审法庭的地方,均设宗教法庭。宗教法庭的法律权限是处理有关个人地位、宗教争端等事务。一般由正式任命的伊斯兰教法官,根据董事和商务诉讼法附加条款进行审理。在学校里,宗教教育极为普遍。中、小学普遍开设课程;高等学校中,除巴格达大学设有伊斯兰法学院外,巴格达、纳贾夫、萨马腊等地还设有宗教专科学校,主要讲授《古兰经》和《圣训》,培养宗教专业人材。各清真寺的讲经人,大都受过正规培训。

  在广播电台和各报刊中宗教问题占有很大比重。国内出版许多宗教书籍和期刊。

  十叶派教徒大部份居住在中部和南部。他们大都住在农村从事农业;城市里的十叶派信徒主要居住在卡尔巴拉、纳贾夫、卡齐迈因、萨马腊等宗教中心。此外,在巴格达、摩苏尔、基尔库克及南方的一些城市里也有十叶派的信徒。信仰十叶派的主要民族有当地阿拉伯人、伊朗人、土库曼人(占33%)、库尔德人(占6%)、彻尔克斯人等。

  十叶派信徒分属各不同的支派:十二伊玛目派、赛希特派、阿里一伊拉希派、巴哈派、伊斯玛仪勒派等。大部份是十二伊玛目派,占全国十叶派教徒的95%。伊玛目派的宗教职员“穆智台希德”,享有崇高的宗教威望。总穆智台希德的府邸设在卡齐迈因。伊拉克的伊玛目派分为两个教法学派:乌苏尔派(占80%),艾赫巴里派(占20%)。伊玛目派以外的其他支派人数不多。

  逊尼派信徒占国内伊斯兰教徒的25%。但在许多城市中逊尼派占多数。逊尼派的四个教法学派在伊拉克都有信徒,哈乃斐派是人数最多的一派(占逊尼派信徒的65%);沙斐仪派其次(占34%);马立克派和罕里派人数很少。另外,伊拉克还有不少苏非派教团。

  在阿巴斯及马格达哈里发国时期和奥斯曼帝国时期,逊尼派一直占有较优越的地位。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宣布独立和建立君主宪制以后。一般来说,逊尼派信徒都是城市居民,在政府、机关和军队里占有重要职务。现在,在逊尼里有相当一部份知识份子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1924年以前,逊尼派的首脑为哈里发──土耳其苏丹。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后,伊拉克逊尼派没有统一的宗教领袖。最高宗教权威是最高卡(教法执行官)或大卡。均由国内最大清真寺的伊玛目组成。他们由宗教基金部任命。

  伊拉克的逊尼派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深;十叶派则受波斯文化影响较深。由于历史上所有统治者和剥削阶级有挑起宗教及民族的纠纷和矛盾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以致两派长期不和,教派与政治纷争至今仍有一定影响。1958年革命后,情况稍有好转,开始委任十叶派的人.

其他参考资料: 点击进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