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兰经》汉语译本史

  伊斯兰教自7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明代的近10个世纪中,《古兰经》既没有阿拉伯文印本,也没有汉语译本,只是手抄经文予以流传。其因有二:一、尚未出现兼通阿拉伯文和汉文学者从事译经工作。二、《古兰经》系阿拉伯文“降示”的经典,用其他文字译经难以表达经文的真谛奥义,故怕失去伊玛尼(信仰)不敢译经。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通汉语的广大穆斯林迫切要求以汉文讲经、解经,了解经义。后清真寺经堂教育兴起,由经师用经堂语解其大义,口传心受。同时一些兼通阿文的经师和学者开始了译经的尝试。从17世纪至今,中国的译经活动,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大致可分2抽译(编译)、选译、通译合全译4种类型。

  (1)抽译。约在17世纪初至18世纪前半叶,清初一些兼通中阿文的穆斯林学者,在其汉文译着中,因探本溯源、引经据典之需要而引述《古兰经》中的有关章节,曾抽译过经中的片断文字,如王岱舆所撰《正教真诠》,自称“其中道理悉本尊经”,马注所撰《清真指南》中,称他“纂辑真经,抽译切要”。刘智所撰《天方典礼》及《天方至圣实录》等译者中,偶或引用《古兰经》中的局部内容,出现过片断汉译文字。其中第1和第112两个较短的章,仅寥寥数语,其余摘译文字更短。译述者均持慎重态度,多认2天经奥义神妙,不敢冒然揣译,唯恐“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