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耶路撒冷 (二)

——差距与困境

丁士仁(兰州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

我在耶路撒冷(一)

我在耶路撒冷(三):启示与教训

我本来打算写一篇关于巴以冲突的由来、历史和结症的文章,顺便为“巴以和平”计划提点个人见解。一位巴勒斯坦官员的话,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听说我要写这种文章后笑了,说:“我们这里潜在的总统和总理非常多,几乎人人都是,个个都想制定一套自己认为的‘中东和平路线图’,有用吗?巴以问题的历史和结症非常清楚,我们双方对此几乎没有什么异议,清楚了就能实现和平吗?现在,和平的关键在于看以色列怎么做,怎么实施”。

是的,巴以问题几乎没有什么盲点,谁都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犹太学者对之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栋大楼失火,楼上一居民逃生,无路可走只好来到阳台。可是他犹豫了,直接跳下去,摔死无疑,如若不跳,就被大火吞噬。正在这时,见一个无辜的人恰好从楼下经过,求生心切的可怜人如同发现了救星,他不顾一切,纵身跳下,扑在无辜人的身上。逃命者成功逃命,可是无辜者却惨遭飞来横祸,被压在身底下,生命奄奄一息。这一比喻揭示的是:二战期间和之前,欧洲各国掀起排犹浪潮,犹太人到处遭到驱逐和屠杀,如大楼起火,家园燃烧一般。犹太人为了逃命,到处寻找避难所,于是发现了巴勒斯坦,便顾不了一切,纵身跳到了无辜的阿拉伯人身上。结果,自己逃命成功,却把灾难转移到了阿拉伯人的头上。

犹太人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苦难历史,也清楚阿拉伯人的无辜和不幸,而且,犹太人中也不乏有良知的人,对阿拉伯人深感同情,对犹太复国主义持批判态度。但是,为了活命,犹太人也不得不选择此下策。问题是,你逃命成功了,现在如何抢救生命危在旦夕的无辜垫背者。我们也许对生死存亡关头的“不择手段”给予一定程度的理解,而我们更想看到的是事情过后如何报答救命恩人,如何补救给他人带来的伤害。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无辜者在垂死的挣扎中呻吟,不见对方上前施救,反而有时招来一脚。因此,多年来对犹太人“不道德”、“没良知”的谴责不绝于耳,世界人民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斗争的声音始终没有中断。

“丛林法则”是一项弱肉强食的野蛮规则,既不道德还很粗野,为文明人所不齿。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它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在当今世界它依然大行其道。有条件的人,无论是族群还是国家,都想尝试这一法则,谴责的人只是受害者和弱者。犹太人两千年来寄人篱下,受尽了磨难,非常清楚“丛林法则”的效力。我们没有权利要求以色列人放弃这种选择,但是我们自己也要知道这套游戏规则,否则,别人如何耍我们,我们自己还不清楚。看到巴以冲突的惨状,我想用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诅咒以色列的罪过,用最严厉的语调谴责犹太人的不义,以便解解气,泄泄愤。然而,仔细一想,有意义吗?它能挡住以色列的一颗子弹吗?它能拯救巴勒斯坦弟兄的一条生命吗?现在穆斯林和阿拉伯人要做的,就是要:正视现实,寻找差距,弥补自己的不足;要知己知彼,方能在游戏中掌握主动权。在“丛林法则”盛行的今天,没有相当的实力,就没有较量的资本;没有平等的位置,就没有相同的话语权。我认为,近百年来巴以冲突的交点不在同一个水准上,巴以斗争的力度不在同一个级别上,是一个不对等、不相称的较量。难怪在巴以问题上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总是处于被动,节节败退,而以色列处处占上风。我还认为,阿拉伯人的失利,一方面是真主的定然,另一方面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巴以双方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巨大的差距,无法平等地抗争,失败是注定的,除非真主给阿拉伯人和穆斯林显示奇迹。我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残酷的现实就摆在我们的面前,难以弥补的差距横隔在巴以的中间:

一、“圣殿”:犹太人唯一的圣地;“远寺”:穆斯林的第三大圣寺

 犹太人相信,3000年前所罗门大帝(苏莱曼圣人)登基后为耶和华神修筑殿堂,历经七年,一座雄伟壮丽的“圣殿”就矗立在莫利亚山上,成为犹太人的宗教中心。“圣殿”中置放着摩西(穆萨圣人)的“约柜”,里面装着两块“法版”。从此以后,这圣殿就变成了犹太人唯一的圣地,许多大型宗教活动都在这里举行。西元前586年,圣殿被巴比伦人烧成一片废墟,40年后重建;西元70年,圣殿又被罗马人再次烧为灰烬,只留下今天的“哭墙”。两千年来,犹太人在漂泊流离的生涯中唯一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就是这座被毁的圣殿,它寄托了犹太人生的希望和宗教的情感。多少世纪来,圣殿的地位,在犹太人的心目中是至高无上的,瞻仰圣殿是他们每日的愿望,恢复圣殿更是他们永远的梦想。爬在“哭墙”上尽情地流泪,既是对信仰的告白又是对历史的苦诉。犹太人认为,没有去过圣殿的人,他的操守尚存欠缺;不向往圣殿的人,他的信仰存在残缺。

而“远寺”,穆斯林只认为它是伊斯兰的第三大圣地,是穆圣夜行登霄时落过脚的地方,仅仅因为《古兰经》提到了它的名字,穆圣只允许大家跋山涉水去拜访它而有了名气,“远寺”的神圣只止于此。确实,由于穆圣没有把拜访“远寺”定为一项圣行,也没有规定硬性的功修,而且在里面礼拜的回赐,也少于麦加禁寺和麦迪纳圣寺的回赐,千百年来穆斯林只知道它的尊贵,实际去拜访的人很少。不要说普通的穆斯林,就连四大哈里发中,只有欧默尔一人去过,而且还是为了接管耶路撒冷城。实际上,“远寺”虽然是第三大圣地,但并不是说它不够神圣,《古兰经》提到了“禁寺”和“远寺”,而没有提到麦迪纳的“圣寺”,足见它的尊贵。可是,长期以来,穆斯林对“远寺”的感情远不如对“禁寺”和“圣寺”的深厚。

对待圣地的问题上,穆斯林的态度跟犹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全世界的犹太人可能会为这唯一的圣殿付出一切,包括生命和财产,而世界穆斯林,只是情感的付出,发出呼吁,或者示威游行,可将真正保护圣地的使命,交给了巴勒斯坦的几个穆斯林,就像对待任何一块穆斯林的地盘一样。

二、巴勒斯坦:犹太人心中的故乡,阿拉伯人的栖息地

巴勒斯坦,犹太人认为它是神给他们的“应许地”,是他们永远的故乡。根据现有《圣经》记载,耶和华神对亚伯兰(亚伯拉罕,即先知易卜拉欣)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南西北观看,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创世纪》14:15) 从此以后,犹太人就把这块土地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不想与任何人分享。我想,既然神把它赐给了亚伯拉罕的后裔,那阿拉伯人应该有份,因为他们也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总之,“应许地”的观念是犹太人始终不变的信仰,“返乡”的愿望是他们心中不灭的梦想。而耶路撒冷就是他们那“故乡”的心脏,即便在浪迹天涯的历史中,犹太人无论在何处,每逢相聚,最后一句告别的话总是“明年在耶路撒冷见!”明知那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们还是充满希望地这样祝愿。而且,犹太人一直没有停止寻求“返乡”的机会。不回家而客死他乡,被认为是一种罪过。仅仅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近百年时间里,三三两两地移到巴勒斯坦的,就多达40多万人。尽管阿拉伯人反对,土耳其帝国抵制,英国政府的限制,到以色列1948年建国时,犹太人也达到了65万,占当时巴勒斯坦地区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建国以后,每年的移民数量更是庞大。哪怕到以色列去当炮灰,犹太人也愿意冲这个数。大规模的移民,反映了犹太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感情,以及为之付出的愿望和热忱。

对穆斯林而言,巴勒斯坦仅仅是拥有一处圣地的平常土地,是一部分阿拉伯人的栖息地,而且在20世纪以前是土耳其帝国的领地,有些阿拉伯部落巴不得摆脱土耳其政府的管辖,投入他人的怀抱。在犹太移民之初,部分土地是巴勒斯坦人自己以“高价”卖给犹太人的,有些是见犹太人来了逃离家园后留给犹太人的。巴勒斯坦“神圣”的领土,就这样落入了犹太人的手中。即便是生活在巴勒斯坦的穆斯林,除了认为“远寺”神圣外,其它土地只是乡土感情的依归,没有信仰观念的寄托,若有去处,他们也会选择远走高飞。穆斯林中有几个人把巴勒斯坦当作自己的家园,愿意迁到那里去保护伊斯兰的圣地和穆斯林的家园呢?穆斯林和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感情,何止是一种差距!

三、犹太复国主义:世界性计划;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人的苦难

“回到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的国家”。这是犹太人长期的梦想,是经历了无数次屠杀后的总结。1896年,奥地利记者赫茨尔提出了建立犹太国的具体设想。次年,他召集世界犹太精英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第一届世界犹太人大会”,通过了犹太复国主义的纲领,提出了具体实施的计划。全世界犹太人为之振奋,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然而,这样事关伊斯兰世界的大事,穆斯林对之浑然不知,或者有些人无动于衷。早期犹太复国主义者大批迁居巴勒斯坦时,当地的阿拉伯人还不知道那么多人为何而来,有人还热情的接待他们;有人曾担心过,但转眼一想,阿拉伯人有上亿,犹太人有几个,他们能成得了什么气候,所以也就放心了。1917年,英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发表了著名的《贝尔福宣言》,支持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且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尽一切努力。世界犹太人又一次轰动了,他们欣喜若狂,奔相走告,无数人即刻打点行装,准备为即将诞生的家园添砖加瓦,铺路搭桥。而此时的伊斯兰世界,除了几个学者和政治家嗅到了这一阴谋的危险性,普通群众都在沉睡当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过了几年才听说了一个什么叫《贝尔福宣言》的东西,也不知道真实的内容和意图,直到1929年才真正感觉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犹太移民的压力,于是才开始组织群众罢工,示威游行,甚至武力对抗。但那也只不过是巴勒斯坦民间的地方性抵抗运动,没有国际社会的介入,许多穆斯林地区自己还处在争取解放的斗争时期,自顾不暇,而许多地方的穆斯林对这一重大的变故一无所知。1947年11月,在美国和俄国的运作下,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家和犹太国家。犹太复国主义者借此迅速占领了拟议中所谓犹太国的土地,而且还占领了计划中许多属于阿拉伯国家的土地。

1948年5月14日,这是“犹太人胜利的一天,是巴勒斯坦人灾难的一天”。以色列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宣布成立以色列国成立。刚宣布11分钟,美国即刻承认以色列的独立。之后,西方国家纷纷承认,终于把犹太人的包袱扔给了阿拉伯人。而巴勒斯坦人,不要说建国,连一个统一的组织和领导都没有,被驱逐的被驱逐,逃离的逃离,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这一突变。只有周边的七个阿拉伯国家,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以色列宣布建国后的第二天,阿拉伯联军组织军队四面出击,围攻以色列,来势异常勇猛,刚刚诞生的以色列国大有被歼灭的危险。但是,就在开战的第三天,美国向联合国安理会递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安理会命令战争双方在36小时内停火,苏联代表也要求安理会立即表决,并指责阿拉伯国家发动进攻。这名为政治和谈,实为缓兵之计。在停火期间,美国和西方各国通过海陆空昼夜向以色列输送武器弹药,装备以色列士兵;世界各地犹太人自愿组成民兵,奔赴以色列参战。等到再次开火的时候,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阿拉伯联军的情况急转直下,节节败退,以色列仅用十天的时间打败了阿拉伯联军,并且获得了大片的土地。战败国纷纷跟以色列签署停战协议,结束战争。从此以后,巴勒斯坦的问题基本上成了巴勒斯坦人的问题,穆斯林世界的参与只是呼吁、谴责、游行和部分经济制裁。而这些,对于以色列而言,算得了什么。可怜的巴勒斯坦人,建国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因为一再遭到以色列和美国的抵制,直到1988年,阿拉法特才在阿尔及利亚宣布成立了没有被几个政府承认的国家。

四、以色列:犹太人的希望;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负担

基于宗教的信仰和千百年来的磨难,犹太人对以色列国的热爱,几乎等同于自己的生命,对国家建设的热忱,不亚于对自己家庭的营造。因为那是他们的希望所在,“国”和“家”的概念在他们的观念中高度地统一。一百多年前犹太人刚刚落脚巴勒斯坦时的沙漠和戈壁,如今被他们改造成了良田美地,建设成了高楼大厦的都市,而巴勒斯坦的沙漠和隔壁,依然如故,甚至自然条件比以前更加恶劣。中东地区同等条件下的阿拉伯国家,百年来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几乎一成不变,只是一味地榨取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笔者有幸乘坐直升飞机考察了从耶路撒冷到特拉维夫的走廊,一路脚下郁郁葱葱的森林让人感到在穿越亚马逊河谷的原始森林,根本找不到在中东的感觉。据向导介绍,这里曾经是跟中东其它地方一样的沙漠和戈壁,寸草不生,而如今下面的森林是以色列建国后人工种植的。我问是不是以色列政府投资种植的,向导说不是,而是以色列的妈妈和孩子们一棵一棵种出来的;是全世界犹太的妈妈们种植的,她们有些亲自来以色列种植,有些寄钱来让人代替种植。我没有考证这一说法的真实性,也没有必要去考证,因为我相信她们会那样做,凭着她们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一定能够用双手为祖国编织出一条长长的、绿绿的地毯。而阿拉伯国家,抛开动荡的巴勒斯坦不说,周边同等自然条件下哪一个国家,像犹太人那样建设和营造过自己的家园。几百年来的沙漠今天还是沙漠,几百年来的戈壁今天依然是戈壁,身边以色列的发展,丝毫没有激发出他们建设祖国的热情。

近半个世纪以来,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事业的激情逐步消退,甚至觉得巴勒斯坦人成了自己的一个包袱。自从以色列建国以来,沦为难民的巴勒斯坦人有数百万,至今居住在周边国家的难民营中,一住就是60多年,现有的大多数难民是难民营中的第三代。大部分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有的是地,缺的是人,但没有哪一个国家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把他们揽入自己的怀抱,给他们一个安全稳定的家,而把这个包袱甩给了联合国难民署,让联合国担负起养活和救济的责任。也许阿拉伯国家希望以庞大的难民数量强迫联合国做出决议,送难民返乡,因为以色列不让他们入内。但是,这一方案奏效了吗?无数人已经把难民营当成了自己的家,把难民生活当成了自己的人生。难民营的生活幸福吗?阿拉伯国家已经对难民营忍无可忍了。我们不要忘记,难民营好多次遭受了自己阿拉伯国家飞机的轰炸,制造了流血惨案;封锁和隔离难民营的仍然是阿拉伯国家。可怜的巴勒斯坦人,他们的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弟兄在哪里?而以色列建国后几乎同样数量的犹太难民,被伊拉克、叙利亚、土耳其、埃及、叶门、苏丹、摩洛哥等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后来到以色列,立刻成了以色列高贵的居民,迅速融进了温暖的大家庭中,从来没人提过犹太难民的问题。

五、以色列:全面的发展;巴勒斯坦:四面楚歌

犹太人重视教育是世人皆知的,即便在漂泊流离的生涯中也没有放松对人才的培养。以色列建国以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人才迅速汇集到以色列,投入轰轰烈烈的建国大业中。如今,以色列在许多领域不用说远远超过了阿拉伯国家,而且在世界上也处在领先地位。在农业方面:它开创了先进的节水农业之路,因而在农田灌溉、温室作物、种子培养方面居全球领先的水准。其乳品、蔬菜、水果、花卉和棉花生产水准,位居世界前列。这不仅保证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水技术方面:以色列是世界上利用回圈水最多的国家,水的回圈利用率高达75%,大大缓解了地区性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它拥有全球最大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厂,降低了淡水的成本。在干旱缺水的中东地区,仅这项技术就解决了工业和国民生活的大问题。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它的太阳能和地热技术及其应用,在全球居领先地位。其它可再生能源,如风能、生物燃烧、海浪能源、核能等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和发达,基本保证了全国的能量供应。在医疗器械方面:它是全球第二大医疗器械供应国,人均医疗器械专利数量的全球第一,产品主要出口欧美高端市场。缺医短药的事情,在以色列不存在。在电子资讯方面:以色列凭藉多少个犹太科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在资讯技术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聚集了一大批世界顶尖级的资讯技术人才,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如因特尔、思科、三星等公司,在以色列设有研发中心。在情报、舆论、安全方面,以色列建立了自己的独立体系,世界领先。

以上技术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表现,是抗风险能力的保障。它不仅保证了国民生活的富有和国家发展的底气,而且还掌握了克敌制胜的魔杖和要胁霸权的砝码。看看巴勒斯坦(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不要说拥有这些先进的技术,就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控制,加沙地带被以色列和埃及封锁),再看看巴勒斯坦周边的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国家,这些技术的空白尚且不说,而他们个个焦头烂额,后院起火,内战频繁,自身难保。且不说原因何在,从客观上已经失去了保护和援助巴勒斯坦的能力和可能性。可怜的巴勒斯坦,实际处在四面楚歌的境地。

六、以色列:核武器守门;巴勒斯坦:土炮弹看家

以色列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仅这一项就可以把它列入世界军事大国的行列,就连超级大国都不敢小瞧它,它对谁都可以进行威慑。而周边的阿拉伯国家,谁能抵挡原子弹的威胁。不仅如此,以色列能够独立制造海陆空所有先进的战斗武器,如坦克、高射炮、导弹、包括拦截导弹、潜艇、战舰、导弹舰、战斗机、侦察机、包括无人侦察机。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武器,以色列都拥有了,不仅自己操作,而且自己制造。在“丛林法则”盛行的今天,这些武器就是说话的权力,就是发号施令的权威,是无往不胜的宝剑。它是无声的权威和有形的力量。哪一个阿拉伯国家拥有这些,即便从国外进口了几个,也是人家淘汰几代后的“废品”,而且在关键时候可以让你的“先进”武器瘫痪。巴勒斯坦弟兄,在约旦河西岸只能用石块和脆弱的生命对付以色列非常常规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生存权利和做人的尊严,尽管代价相当惨重;而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则趁机造些土导弹,还算对以色列国民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但代价更加惨重。但是,来自加沙的土导弹,会造成损失的基本被以色列拦截了,而没有危险的,以色列节约一枚珍贵的导弹,任它在旷野炸一下,以色列趁机造点舆论,搞点宣传,还算实用。

亲爱的读者,切莫以为我在幸灾乐祸,有意灭自己穆斯林的威风而助犹太人的志气。我跟所有的穆斯林一样,心中在滴血,也跟几十年来所有中国人一样,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的斗争。我非常希望巴勒斯坦人民站立起来,过上幸福有尊严的生活。可是,这是现实,这是阿以双方实实在在的差距。无视现实而一味地喊口号,或做无谓的牺牲,会葬送阿拉伯人和穆斯林的前途。现在是理性思考的时候,是弥补差距的时候,是奋起直追的时候。看清了这些差距,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就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能够争取到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尽快结束动荡不定的局面,减少双方的不幸和伤亡。

我无意为“中东和平”规划一条路线图,但只想阐述一个基本的立场,供大家思考。我认为,“巴以和平”的实现,取决于三点:一、双方都要正视现实,面对实际;相互把对方从地球上抹去的愿望,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二、良知的发现,即希望以色列的官方、军方和民间,对无助的巴勒斯坦人施予慈悲之心,因为通过国力的较量和军事的交锋获取平等地位的可能,几乎等于零;三、以色列需要退让一步,这并不是懦弱,而是勇敢和良知的表现,否则,双方都永无宁日。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