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警钟:重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著名的作家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多少年来有很多人在称赞它,也有很多人在批评它。其中批评的内容主要来自一部分信仰虔诚的人,大家认为作家霍达笔下塑造的虔诚的穆斯林“韩太太”这个主人公是对穆斯林形象的曲解和误读,全然歪曲了一个虔诚的穆斯林的真实面貌。

记得第一次了解《穆斯林的葬礼》是我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宿舍八个人每天中午吃完饭后就按时躺在床上,集体收听小说连播《穆斯林的葬礼》。而八个人中只有我们两个人是回族,其他六个人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其他民族,她们都是通过这部小说第一次了解穆斯林的生活传统和信仰。那个时候,我们对自己民族和信仰的认识也非常肤浅,和大家一样被小说动人的故事情节感动着,所有的人对于“韩太太”这个人都很厌恶。

时隔二十多年,当我再一次读完这篇巨著后,不仅掩卷自问:我们为什么不喜欢韩太太?小说中的主人公韩太太、韩子奇、韩新月等是否依然存在于当今的回族社会中?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三个非常典型的人物做一点简单的分析,就会发现这三个典型人物就是对目前的回族社会三个不同的警钟,值得我们用心解读和思考。

警钟一:当信仰无法改变人的灵魂的时候,就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仪式上,而永远无法达到塑造人的性格和美德的作用,那样的信仰是肤浅的,经不起考验的,对周围的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

“梁君碧”,即后来的韩太太,可能是本书中最有特点的人物,这个从小到大一直很“强势”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全书中最虔诚的人,她礼拜、把斋,在生活方式上严格地坚守着信仰的规矩,但是她同时也是一个最令人反感的人。严重的门第等级观念使得她亲手毁了儿子的爱情;心胸狭隘使得她始终冷落着这个一直视自己为亲生母亲的孤儿新月;多疑和缺乏爱心使得她让忠实的仆人老候全家流落街头,并最终断送了老候的性命,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理解伊斯兰的人都应该清楚韩太太身上这些不能被人原谅的缺点也正是伊斯兰信仰价值观所绝对禁止和反对的。

其实,类似韩太太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乏其人,他(她)们严格地坚守礼拜把斋等一系列形式上的功课,表面上看起来似乎他(她)们就是虔诚的穆斯林的化身,但是实际上他(她)们根本没有把信仰深入到灵魂深处来修身养性,无法具备信仰带给人的美好品德和修养。这些人在处理与周围的 人关系时,并没有以获得安拉的喜悦为标准,依然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实际上这是与伊斯兰信仰基本价值观背道而驰的,所以这样的穆斯林,尽管他(她)们偶然也有一颗恻隐之心,但是根本无法用信仰来再现人性中的“真善美”。

类似韩太太这样道的穆斯林对于信仰的破坏程度就像汤锅里的老鼠,能使整个群体蒙受损失和破坏,对于信仰的正面传播具有非常强的破坏力。许许多多不理解信仰的人,或者对信仰一知半解的人,或者徘徊在信仰的门槛边沿的人,如果不幸遭遇这样的典型人物,一般都会拒伊斯兰和穆斯林以千里之外,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宣教了。三十多年前皈依伊斯兰的著名的英国歌唱家优素福.伊斯兰就这样认为:“在当今的时代,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优秀的穆斯林,那么他(她)将会失去认识真正伊斯兰的机会”。

如果我们民族中这样的个体比例有增无减,而且似乎还一直主导着群体的对外形象,长此下去,伊斯兰能不被误解吗?在当今世界,穆斯林比任何时代都需要身体力行信仰的真精神,用《古兰经》来修身养性、陶冶性情,培养良好的道德,尤其是我们的信仰提倡的宽容忍耐、谦和公正、从善如流的品德,只有具备这些优秀品德的穆斯林,才能从里到外完整而真实地彰显伊斯兰信仰的精华和真谛,才能让人们感觉到伊斯兰教带给人类的是“真善美”的价值观。这正是这个时代对穆斯林提出的要求,也是很多虔诚的穆斯林读者想从小说中发现的身影,可惜,韩太太根本不符合这个要求,所以令有些读者非常失望。

警钟二:人类如果过分地留恋现世的物质世界,忘记自己最后的归宿,从而忽视信仰的基本功修,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的生活彻底走向世俗化。当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死亡带给这些人的只有恐惧和担忧,这是小说的主人公韩子奇留给我们的警钟。

韩子奇,一个孤儿,在跟随自己的救命恩人吐罗耶定巴巴去麦加朝觐的路上,被世俗的“玉器”所吸引和陶醉,最终放弃去朝哈只的神圣使命,开始进入玉器行业。凭藉着勤奋好学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如愿以偿地在玉器行业“出人头地”,获得了“玉王”的称号。结果世道沧桑,在经历战乱和文革的洗劫后,最珍贵的玉器不仅无法保护自己,而且差点带来致命的灾难,所有被他视为珍宝的玉器最终都离开了自己。在生命的尽头,回顾自己真实的一生,他开始感觉自己一生所追求的物质和名誉带来的都是毫无意义的结局,灵魂深处开始自我检讨,最终他惧怕去见真主,原因是他觉得自己对于信仰的五功,一样也没有完成,而且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罪责深感内疚,觉得自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穆斯林,所以他一直感觉害怕。因为恐惧和不安,最后,他执意要拿着儿子递给自己的蜡烛离开这个世界。

韩子奇希望带着一点亮光走进漆黑的坟墓,这种思想对于没有信仰的人或者信仰薄弱的人来说非常正常。人性本来都是惧怕黑暗和死亡的,而唯独信仰才是一种光亮,能够照亮今世和后世的天堂。所以信仰坚定的人心中永远充满光亮,当面对死亡的时候,也自然会带着信仰的光亮坦然地离开这个世界,而不会惧怕。

在对待死亡方面,回回先辈们继承了从圣门弟子开始留下的“视死如归”的崇高生命理念,这一理念深刻地体现了伊斯兰信仰给予回回民族的两世观。穆斯林既要重视现世的生活,又要时刻牢记后世真主的考核,今世所有的努力和善功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后世的奖赏-----真主给予的天堂。有了这样的人生观,穆斯林任何时候都不能过分贪婪今世的物质享受和荣誉而忘记履行信仰功课,所有的今世事业奋斗的核心不能离开“敬主爱人”这个核心目标,这样才能在今世有限的时光里时刻以信仰为核心去力行善功,为后世积累资本,做到“无私者才能无畏”,这样的人无论什么时候离开这个世界,都不会惧怕,因为在他(她)们的眼里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永恒的后世的开始,一个一生都在敬主爱人的人肯定是带着平和安详的心离开这个世界。

信仰可以重塑一个民族的心里素质,伊斯兰教给予回回民族带来了坚毅的性格和勤奋向上的精神,这些在韩子奇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类似韩子奇这样的人在目前的现实世界里的确有很多,他(她)们积极上进,在物质世界里非常努力地拼搏,把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忙于追求自己的热衷的事业、现世的金钱和荣誉,但是,他(她)们却忽视礼拜封斋等基本的信仰功课。最后,当他(她)们最终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所有的追求的现世的物质财富和荣誉都无法让即将远去的灵魂获得丝毫安宁,唯独坚持念着“清真言”去见真主才获得一点点安慰。难道韩子奇的结局不值得所有的回回人思考吗?尤其是那些沉浸在物质世界里而彻底撇弃拜功的人。

这种现象在日益世俗化的回回族群中确是个非常真实的问题,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信仰只停留在口头的表达,或者仅仅局限于对清真饮食的严格坚守,而没有履行礼拜、斋戒和天课等其它重要功修的话,信仰就已经完全被世俗化,这样的信仰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是经不起任何考验的,当人生最后一个考验----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只有惊慌和恐惧,这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韩子奇的一生留给我们的警钟。

警钟三:回回民族正面临的家庭教育的危机和警钟。

韩新月,这个善良、美丽、聪明、纯洁的姑娘本来就是真主给予这个世界的最纯洁的礼物,她的确像一个天使,在她的身上我们感受到真主赋予人与生俱来的“真善美”,可是由于父母不幸的婚姻给了她一个不幸的家庭,结果最终难逃人间的劫难,在鲜花般的年龄里她凄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的凄然离去是整本小说的焦点,也是最值得人们思考的话题。

每一个孩子本来都是纯洁善良的天使,是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了孩子的成长轨迹和命运,新月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例证。其中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有两点,第一,如果韩太太的确践行了伊斯兰信仰的真精神,她就会像对待自己儿子天星一样善待孤儿新月,就会给予新月更多的母爱和关心,那么新月的命运有可能不同;第二,如果新月的父母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教会她理解信仰的真谛,而不是仅仅把信仰作为民族的生活习惯进行坚守,那么,自然就不会出现新月的爱情悲剧。

类似新月这样的悲剧在我们当今的回族现实生活中也层出不穷,很多回汉年轻人都是以浪漫的爱情开始,最终以悲剧式分手结束,其根本的原因是家长忽视了给孩子们足够的信仰常识的教育,甚至家长自己都不明白伊斯兰的信仰是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现在穆斯林生活的方方面面。幸福的婚姻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灵魂的最佳组合,而每一个灵魂都是来自真主的创造和密码,只有共同敬畏真主的人才能达到灵魂的深层的沟通和默契,这样的婚姻才能最终幸福快乐。否则,仅仅把信仰作为生活习惯进行坚守,仅仅凭藉坚守清真饮食习惯而组建的回汉家庭,而忘记其核心因素------履行信仰的功修,最后的结果都很难幸福长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信仰要求非穆斯林在和穆斯林组建家庭之前,必须在心里上和形式上皈依伊斯兰教的真正原因。

穆斯林从来都并不是排外的民族,相反正是伊斯兰的海纳北川的包容精神才使得穆斯林遍布世界各个角落的各个民族中,伊斯兰已经成为全球16亿不同种族和肤色的人共同的信仰。中国回族人的“汉人娜娜,回回爸爸”的传说就是很好的证明,回回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就是大批的本地汉族人、蒙古人以及其他民族人因为婚姻或者其它原因皈依了伊斯兰以后形成的一个的信仰共同体。但是,近现代以来,随着信仰在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衰落,很多穆斯林父母对于自己的信仰缺乏认识和了解,对于子女们能否能够坚守和传播信仰缺乏信心,所以也就没有信心来接纳非穆斯林成为自己未来女婿和儿媳,于是慢慢地严守“族内婚姻”的界限,以“隔着教”为理由拒绝儿女们与非穆斯林恋爱结婚,这些情况表面上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信仰缺乏信心,也是信仰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如果不及时从根本上给予纠正,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面临更多的困惑和考验。

从《穆斯林的葬礼》中的这三个主要人物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共同的特征是尽管他(她)们的身上多少还带有信仰的痕迹,但是从他(她)们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方式几乎全部被世俗化,信仰已经不是他(她)们生活的重心,而是要么成为了类似风俗习惯一样的附属品,要么成为一种纯粹的宗教形式,根本无法改变人的灵魂。而小说中三代回族人生活的时代正是信仰严重退化的时期,这是近现代以来回回民族所遭遇的最大的信仰危机时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分析,小说中所刻画的回族个体应该是非常真实的,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纵观今天的穆斯林世界和我们自己的民族正在经受的各类考验,我们不难发现穆斯林如果忘记安拉在《古兰经》中的教诲,把信仰变成教条和形式主义,只会礼拜把斋和念经,而不懂得使用经典的智慧它来完善品德和造福社会,或者干脆放弃基本的礼拜功修,一心进入世俗的世界为金钱和名誉而拼搏,这两种信仰结局无论对于整个“稳麦”还是每个家庭来说,其损失都是灾难性的。如果我们自己群体中依然有大批梁君碧、韩子奇式的人物,那么自然就会有无数个类似新月的下一代。如果这样的人数比例有增无减的话,那么我们的信仰最终只会成为一种安葬死者的仪式和工具,长此以往,回回民族将最终失去维系整个民族的纽带和灵魂-----伊斯兰,这才是最让人痛心的结局,这可能是真正令人伤心的“葬礼”。

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急需更多具备“虔诚善良、宽厚平和”美德的韩太太;我们不仅需要事业有成的“玉王”,我们更需要虔诚敬畏,以信仰为核心的“玉王”韩子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天使般的韩新月带着信仰的光亮,健康而有尊严地出入北大等名校。只有那种真正能够代表信仰真谛的韩太太、韩子奇和新月成为我们这个群体的中流砥柱,才能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们民族的命运才会改变,我们才可能继续传递信仰赋予我们的“真善美”的精神和火炬,并使得它照亮我们每个人的胸膛和人生方向,我们才会成为真正无私无畏、虔诚善良、带着信仰光亮的穆斯林群体,这样的群体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会给周围的人和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

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阅读和分享《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巨著,也许我们会对霍达女士表示由衷地敬意,感谢她如此深沉地思考和提示,让我们感觉到警钟长鸣,让我们最终通过她的小说解析和纠正了自己,然后勇敢地站起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另外一部带着我们信仰“真善美”身影的巨著,那才是当今的回回民族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阿伊莎.安朏朏2016年3月23日于多伦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