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的人生观——《古兰似海》导读

赵锡麟

国立交通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台北清真寺教长

 “伊斯兰”或是我们俗称的“回教”在最近二十年来,逐渐演变成一个热门的名词,主导世界潮流的西方新闻媒体也在最近的三十余年里,把伊斯兰从一种传统的宗教信仰逐渐改变成带有食古不化、落伍封建、偏激狂热、暴力恐怖等意义的字眼。

而现实世界里的众多穆斯林族群或国家,也因为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多数处在动荡不安的状况下,徘徊于保守与激进的潮流里。或许我们可以用“今天我们可以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许多虔诚并谨遵教规的穆斯林大众,但是难以找到标准的伊斯兰国家”这句话来概括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今天在许多穆斯林的生活里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伊斯兰伦理与正向积极、宽容共存等优点,但是还无法将他们的理念完全代入当前的政治、经济制度里。

大致简单的说明,近代多数的亚非地区的穆斯林族群,都是在脱离欧洲列强殖民后,才开始自主建国。我们从世界政治地图上不难发现这广大的穆斯林生活地区,他们的国界大多并非依照自然地理规划,而是有许多人为的界定,一条欧洲人画的直线就分割了不少的穆斯林族群。诸如北非、中东的一些国界、就连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彼此之间除了著名的印巴喀什米尔纠纷外,也仍然存在着不少尚待解决的“未定界”与飞地。遑论肥沃月湾地区里的库德族被划分在五六个国家里,还有无独有偶的北非图瓦雷克族群(Tuareg),被分别归属在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尼日、马利、布吉纳法索等撒哈拉大沙漠周边不同国家;足以证明列强殖民罔顾当地人文民情,真是情何以堪!

当这些被殖民地区独立后,如何依照各地的人文建国,绝非短期内可以达成目标;而众多的列强利益纠缠着那些具有战略价值的伊斯兰地区,更使得局面变得纠缠不清,而经过长期殖民统治的民众,徘徊在传统与西方的不同价值观里。再加上人为的种种因素,还有近代气候变迁带来的天灾,使得许多地方的穆斯林无法安居乐业,这就是为何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信众聚集地区动乱的主因。

《古兰似海:用生活见证伊斯兰圣典的真谛》(If the Oceans Were Ink: An Unlikely Friendship and a Journey to the Heart of the Quran)这本书以现代英伦的学术背景连接上传统的印度大陆穆斯林,借着一位元西方女记者学习了解伊斯兰的经典《古兰经》与讨论、参访穿插,探讨伊斯兰的人生观,对《古兰经》做出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值得一般大众参考。本书同时提出一个重要并且严谨的课题;从“东方学”的角度探讨研究甚至批判与伊斯兰相关的事务,其产生的结论,必然不同于穆斯林从信仰的角度发展出来的伊斯兰文化与典章制度。

事实上,伊斯兰的人生观可以概括的从了解人类在这个世界扮演的角色开始:《古兰经》描述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就是代理造物主开发经营大地:“当时,你的主对天使们说:我必将在大地上设置代理者……”(二章三十节)。真主安拉造化不同的族群的理由乃是让人类互相竞争向上:“祂以你们为大地的代理者,并使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等级,以便祂考验你们如何享受祂赏赐你们的恩典…”(六章一百六十五节)。

代理的身份让人们的生活具有使命感,人类必须积极努力谋求美好的生活,经营开发创造良性竞争。安拉将认可每一个人的努力与他的业绩。而人类认真面对生活,除去在今世可以享受之外,将来在后世里还能获得安拉的赏赐与慈悯。

真主安拉给全人类的生活目标与使命,不会有双重的标准或特例。伊斯兰的宇宙观念明确凸显人类的自主与因此而负起的责任,以及分享的义务与权利。“众人哪!敬拜养育你们的主,祂造化了你们与你们以前的人类,你们必须敬畏。”(二章二十一节)“信奉天经的人们哪!让我们共同遵守一种双方认为公平的信条……。”(三章六十四节)“众归信的人哪!你们应当敬畏安拉,个人应当想一想,自己为明日准备了什么……。”(五十九章十八节)“你们是人类里最好的族群,你们命人行善,阻人作恶,确信安拉。假若信奉天经的人确信正道,那对他们是更好的。”(三章一百一十节)

穆斯林一向相信,上帝造化的人都是平等的。在今天,某些亚洲与非洲的伊斯兰社会,虽然存在有王公与庶民的差异,但在很多场合,他们接受完全平等的对待。在庆典或民俗中,凡是宾客全部被一视同仁,甚至临时路过的外人也被热情招待。中文说的“以客为尊”在伊斯兰世界也是相通的。在吊唁、庆祝、民俗节日中,身份较高的客人不会特别夸耀他的财富或权位,只是参与共用。在较传统的阿拉伯半岛上,有些国家没有现代西方的议会,因此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可能是落后专制的。但他们会有合理的申诉管道,可以直通最高的统治阶层,这些高层会定时地开放让任何人、任何意见都可以在公共场合畅所欲言。这种管道比起西方的代议制度有时似乎还更有效。表面上他们确实还是集权,但人家有人家的传统的管道。

伊斯兰教义明确指出,人类社会是多元共存的宽容社会。宽容的含义是指,容许不同信仰与观念的存在,而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处理事情;或许用当下流通的“同理心”来解释宽容,较能达到普及的概念。诸如饮食的偏好,甜酸苦辣香臭各有所好,不能勉强,也无法勉强。伊斯兰宣导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是不分种族、地区、时空的,而且在顾及大众利益的同时,也宽容地尊重与区别不同的习俗、语言、种族,尽量保留包括信仰、习俗等文化特色。

真主没有让世人全都归信伊斯兰,而仅有一部分世人归信伊斯兰:“如果安拉意欲,大地上所有的人都已归信了”(十章九十九节)。“祂曾创造你们,但你们中有不通道的,有通道的,安拉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六十四章二节)“假若你的主意欲,祂必将使众人变成为一个民族,他们将继续分歧,除去那些你的主所怜悯的人,祂为这件事而创造他们……”(十一章一百一十八至九节)意即人们永远处于不同观点的矛盾之中,他们的宗教、信仰与宗派都不一样。

但是人类必须妥善处理彼此的关系,如同他们必须处理好自己与造物主之间的关系一样。伊斯兰律法里是建立在遵守承诺的基础上:“众归信的人们啊!你们当履行约言……”(五章一节)、“你们应当履行诺言,诺言确实却是将被审问的。”(十七章三十四节)这在现代国际法里面也存在同样的法理。双方订定了协定或条约,就必须遵守,不能轻易地违约。而双方的互相承认与互惠,就已经说明友好的关系,虽然信仰、习俗不同,但是绝非敌人更不能开战。《古兰经》说:“那些未曾因为你们的宗教而对你们作战,也未曾把你们从故乡驱逐出去的人们,安拉并不禁止你们善待他们,与他们公平往来,安拉确实是喜爱公平行事的人们。”(六十章八节)这为宽容互惠奠定了法理基础。

穆斯林的实际生活里,必须诚实面对真主安拉,真诚对待世人,伊斯兰严责双重标准。例如《古兰经》中说:“众归信的人们哪!你们为什么说你们不去做的事情呢?在安拉那里,你们说你们所不做的,是极为可恨的。”(六十一章二至三节)表里不一,是严重违反伊斯兰信仰的行为。

在伊斯兰的历史中,先知穆罕默德(祈求安拉赐他平安),在迁徙到麦迪那以后,召集当地的阿拉伯部落、犹太部落、基督徒与穆斯林共同签订了《麦迪那协定》,规范平等对待全体民众,共同合作抵御外侮。先知穆罕默德后来率领大军不战而光复麦加,宽恕了麦加的敌人,并未报复杀戮。先知从未强迫任何人归信伊斯兰,后来的圣门弟子也都是采取宽容政策,善待非穆斯林。

世界各地的穆斯林仍然将这个传统保留至今,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在西班牙长达七百年的穆斯林文化中发现穆斯林与基督徒、犹太人共同发展出来的灿烂文明。而阿拉伯世界中留存至今的非伊斯兰信仰、伊朗的祆教、东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宽容地接纳了来自中国与印度的非穆斯林共同生活至今,都印证了伊斯兰的宽容。《古兰似海》在第一章中提到有西方知识份子怀疑没有温和宽容的穆斯林,然而,诚如作者卡拉·鲍尔所言,诸如塔利班等团体并未真正理解、遵循伊斯兰。

相对的,我们也可以发现,偏激与恐怖的产生,都是因为人类社会的教育、伦理、宽容的同理心出现了危机而产生的;这些缺陷是绝对与宗教或族群、地区无关。我们必须思考:如何为消弭人类社会里的一些歧见而贡献一份心力?或许台湾的读者能从《古兰似海》当中找到伊斯兰宗教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文章选自《古兰似海》之导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