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西方社会的穆斯林

古兰经说:“东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无论你转向哪方,那里就是真主的方向。 真主确是宽大的,确是全知的。”(2:115)    《古兰经》中说的“东方和西方”是指人类居住地球的四面八方,在整个地球上,不论哪里,人类都可以居住,都能获得真主的仁慈和恩惠。 从二十世纪后半期(二战之后)开始,全球出现了各国移民高潮,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穆斯林携带着传统的伊斯兰文化进入“西方”国家,如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

以1950年代为时线,在那以前欧洲西北部的许多国家基本上没有穆斯林,如丹麦、瑞典、挪威、荷兰和比利时。  即便曾经对穆斯林国家殖民数百年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如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穆斯林人口也屈指可数。 1960年代出现世界经济全球化,西方国家看到从经济贫困穆斯林国家进口劳工有利可图,开始积极引进,形成了穆斯林奔向这些西方国家的移民高潮,许多欧洲西北小国家,穆斯林人口从无到有,并且形成了城市中穆斯林社区,而在许多西方大国,人口迅速超过百万。  随着穆斯林人口的增多,西方大城市里出现了宏伟壮观的大清真寺,如伦敦、巴黎、华盛顿、慕尼黑和罗马。

要说这股新时代的穆斯林向西方社会的移民潮,态度都是十分谦卑的,不是耀武扬威的军事入侵,多数人空手赤拳全凭一双劳动的手来到一个陌生的新国家。  许多老牌殖民地国家从他们统治的地区获得廉价劳动力,吸引他们入境,对他们血汗剥削。  英国的早期穆斯林多数来自印度次大陆(后来改为印巴孟三国);法国人从他们的“海外领土”进口劳工,如阿尔及利亚;西班牙从摩洛哥、荷兰从前殖民地苏黎南、意大利从利比亚、德国从老“盟国”土耳其,大量引进移民。 这些国家都在二战之后纷纷获得独立,所以都以“自由”人的身份移居到西方国家,多数根据劳工契约和劳务签证,也有人为经济创业做生意或者留学求知学习新技术。 美国没有传统的殖民地,但以社会开放和科技发达吸引穆斯林世界的青年大批涌入,逐渐形成美国新一代的穆斯林学术精英。 半个世纪里,有四五千万人告别热土,移居到社会和语言迥然不同的西方基督教国度。

穆斯林跨国移民,离乡背井,前途渺茫,走出家门后奔向茫茫的大海,驰往一个陌生而不友好的新国家。  他们得到的唯一安慰是有许多同行的伙伴,都是家乡的穆斯林,不是孤独一人,而是成群结队,其中有会说“洋文”的人同外界打交道,到一个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创建新家园。 在确定了吃住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后,有了初步安全感,然后再考虑对民族尊严和文化生活的理想。  新的生活环境和难以预测的遭遇,就决定了他们对祖国文化的向往,对精神信仰的追求,生死存亡只有对真主的依赖,是信仰的力量给了他们忍辱负重的刚强意志和决心。

一旦安居乐业了,便要成立家庭,娶妻生子,传种接代,融入社会,争取平等权利。 这些是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重要使命。 他们从小在多种族的普通学校里上学,学会了当地的语言和文化,慢慢地同老一辈的祖国语言疏远,甚至一无所知。  在克服了语言障碍之后,新一代人互相交流得多了,广泛接触,男女青年产生感情,发生了跨种族的婚姻关系,如阿拉伯人与印度穆斯林结婚,埃及人同英国女子成亲建立家庭。  完美的伊斯兰法制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继承了老一辈的穆斯林生活传统,在西方国家形成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 ---- 穆斯林。

因为伊斯兰文化的特殊性,与当地西方社会的价值趋向和道德原则有很大的区别。 凡是自称穆斯林的人,饮食必清真,所以穆斯林生活的社区都有清真食品商店(Halal Shops)、中东风味的超市以及穆斯林的衣饰和日常生活用品。 穆斯林的核心信仰是伊斯兰,坚守宗教功修礼仪,所以穆斯林社会必有清真寺,即使不是正规大型建筑,也必须有蓟7b时性的礼拜场所,满足穆斯林对宗教集会的要求,如主麻聚礼、节日活动、儿童伊斯兰基础教育、穆斯林家庭祭奠仪式、当地居民的婚丧聚会。 社区中的一部分热心文化人,利用一切条件在西方文化环境中创造了穆斯林的社会气氛,例如报刊杂志、新闻媒体、广播电视、艺术表现、学者宣教,有许多地方得到中东国家政府资助。

根据本世纪2000年以来人口统计的数字,西方国家现有大约2500万穆斯林,不包括历史上早有穆斯林的欧洲国家,如巴尔干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 所有穆斯林,不论其祖籍的国家文化背景,来自中东、亚洲、非洲或东南亚,共同遵循伊斯兰的信仰原则和生活方式,均以阿拉伯文的《古兰经》为精神指导。  如今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穆斯林社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尽管进入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老移民大多数还活着,保持着明显的信仰、文化和生活特征。

这就是当代所谓的“文明冲突”,一个外来的文明同当地社会发生直接碰撞,有史以来破天荒第一次面对面交锋和互相影响。 从东道国的角度看,这些人很不知趣,不懂得入乡随俗的基本道理,你们为了讨生活而来,就应当完全接受所在国家的文化和习俗,包括宗教、文化、饮食、衣饰和社会礼仪。 然而,在移民穆斯林的眼中,他们深刻感受到面对社会的区别,也是适应过程的社会压力,主要有四个方面:非宗教化运动;世俗化的物质主义;西方人在外来移民面前的优越感;对移民的爱国主义要求。

欧洲国家非宗教化运动由来已久,至少有五百年的历史,早在十五世纪向非洲和美洲开拓殖民地的凶悍英雄们,都是不信教的海盗。 从那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学术和政治人物都是向教会猛烈开火,世俗的精英从教会手中获得政权,顺利地把教会权利排除在政府之外,实行“政教分离”政策。 当代的欧洲人,对宗教所知甚少,绝大多数人无知,但每年还保留着许多宗教名称的节日,如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之类。 每逢佳节,宗教名存实亡,都是商品营销的高潮,人们花钱买激情与欢乐,商场、餐馆和游乐场都比教堂更加热闹,生意兴隆,为工商业制造了巨大商机。  穆斯林感到很不适应,因为穆斯林对待宗教极其认真,例如进入清真寺大门,很少有闲话,每个人都认真礼拜、祈祷和诵经。 每年的两大节日,都是以沐浴和礼拜开始,以宗教活动为主。 穆斯林所理解的宗教,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只有认真和虔诚,才能获得造物主的关怀和喜悦的回报。

世俗化的物质主义。  西方国家进入了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发达,市场繁荣,物质极大丰富,铺天盖地的新产品广告鼓励物质消费,宣传享乐主义。 直到目前为止,即便是在西方国家出生第三代的穆斯林,还不能完全认同西方的社会价值观,例如个人自由和拜金主义,对家庭不负责任,对老人不敬重,对婚姻不严肃。 他们从父辈生活或故国社会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人性味十足的好现象,人心普遍善良,重视家庭观念,因此从感情上对西方社会有一种抗拒心理,珍惜伊斯兰的思想和文化。

第三是西方人对外来民族的优越感。 每个西方国家都有反对种族歧视的法律,但是种族歧视普遍存在着,常常从他们的下意识中流露出来。 从总体上说,西方人是一个当代功勋卓越的民族,创造了现代化的物质社会,高科技产品、快速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先进的飞机坦克和导弹,他们以当代世界的胜利者而引以为自豪和骄傲,与此同时就是对其他种族的歧视和贬低。  与西方社会相比,伊斯兰国家是近代被打败仗的民族,自从1924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被迫下台和解体之后,世界上少有几个不是西方殖民地的穆斯林国家。 迄今为止所有的穆斯林国家,都没有摆脱落后社会的面貌,科学技术不发达,思想保守,政治独裁,经济贫困,发展缓慢,所以才有成千上万的穆斯林移民到西方社会去讨生活,寻求生存的机遇。 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穆斯林背负着愚昧、顽固与无知的总体形像。 最近,有些欧洲国家采取限制穆斯林信仰的政策,例如禁止女子戴盖头、不许可建造清真寺喧礼塔、干涉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方式。 此外还有穆斯林升学难、就业难、购房难的问题,都是属于对穆斯林的种族歧视。

第四,移民在新国家的爱国主义。 只要成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就必须热爱所在国家并且担负起公民的爱国义务,这个要求从原则上不违背伊斯兰的教义精神:服从所在国家或地方的法律。  一般的穆斯林做得很不错,例如几乎所有的穆斯林团体和组织,在他们的章程上都有拥护宪法和奉公守法的庄严承诺。 但实际情况也有许多矛盾,例如某些欧洲国家出现极右政治势力上台,他们敌视伊斯兰、排斥穆斯林移民、民族优越感和种族歧视,穆斯林社会受到极大压力,虽然可以据理力争,但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常常会是有理无处说的困扰。 当前苏联派遣中亚穆斯林军人到阿富汗去执行占领任务,实行以回治回的策略,发现这些军人进入阿富汗之后有消极怠工表现。  美国发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国政府的征兵制度引起美国阿拉伯人移民青年激烈的思想斗争。

总结以上生活在西方社会穆斯林表现的文化冲突四大特征,说明一个新型民族正在蕴育之中,他们只不过是在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尚不成熟,在所难免。 再过五十年,情况会改观,例如多种族的穆斯林社会必将趋向以当地语言文化的统一,穆斯林新一代开始适应西方社会,以上问题会逐渐消失,而代之而起的新问题会出现。  根据当代民族学的专家意见,传统的伊斯兰世界分为六大民族区域(中东、北非、伊朗、突厥、南亚和东南亚岛屿),其中也有教派的区别,而西方穆斯林的出现,是伊斯兰地缘政治的一个新领域 ---- 开拓一个新的疆域。

 (阿里编译自Muslim Immigration and the West by David Pryce-Jones)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