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前,德国人很少听说过他们国家有穆斯林,但能隐约感觉到一种异类文化在萌生。 几十年来,德国的穆斯林深藏不露,他们多数集中在地下室、破旧的老房子或偏僻街道的废弃厂房里每星期聚会和做礼拜。 如今形势大变样,几十年来默默无闻的穆斯林社会走出地下,来势汹汹,他们在许多重要文化城镇建造规模宏大的清真寺。 想当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处处是战争废墟,德国进入百废待兴的恢复建设时期,各条战线全面缺少劳动力,因此从附近丰富劳工市场的土耳其和其他穆斯林国家引进劳工移民。
这些“客工”进入德国遵纪守法,勤奋努力,为德国建设做出了历史的贡献,最后他们选择了在德国定居,繁衍后代,形成了今天出生在德国的穆斯林人群。 这些客工移民后代,人口大约有三百多万人,一律都坚持伊斯兰信仰,拒绝接受西方文明价值观,被认为是抗拒融入社会的异类人群。 他们设法在德国建立自己所习惯的民族生活方式和信仰文化基地,在德国创建穆斯林的生活社区,使许多城市的传统面貌改观。 穆斯林在德国是和平的居民,从来没有发生过街头闹事或暴力事件,如在法国和英国的种族暴乱。
上个月,发生在首都柏林的数百人上街示威游行,他们高举标语牌:“制止欧洲伊斯兰化!” 在德国天主教文化古城科隆,市议会批准在市中心建造高大清真寺,当地右派势力抗议示威,他们警告说,不久的将来这里将被“伊斯兰唤礼声和穆斯林女子盖头所淹没。” 德国本土公民认为穆斯林抗拒西方文化,思想落后抵制现代化,而穆斯林责怪当地人坐井观天不知世界之大,日尔曼沙文主义旧病复发。 例如在德国西部城市杜伊斯堡担任中学教师的土耳其裔德国居民载赫拉.伊尔玛兹女士说:“穆斯林在德国建造大清真寺,说明他们把这里看作是新祖国,他们是属于这个家的公民。” 她说,欧洲有许多接受移民的国家,“唯独德国思想最保守,对国外移民不喜欢,所以行动最慢。”
德国国会不久前公布的新决议,重申信仰自由和民主基本国策,许可穆斯林自筹资金建造祈祷场所。 过去长期受压抑、对自己信仰不敢多声张的穆斯林纷纷公开亮相,向市政建设部门申请,要求批准土地建造清真寺。 这个新局势使全国进入清真寺建设高潮时期,有二百多座清真寺已获准,并且投资建设,许多城市出现新清真寺建筑工地。 例如德国煤矿城市杜伊斯堡,在煤矿工人集中的马尔克斯劳赫区,一座土耳其式大清真寺落成,举行盛大典礼,被当地穆斯林居民称为是“马尔克斯劳赫奇迹”。 在清真寺竣工那天,应邀出席典礼仪式的各界人士有五千人,代表当地居民委员会、市政府、教会、工商企业和文化机构。 伊尔玛兹小姐在典礼那天担任接待员,她说:“我们成功的秘密很简单,向全社会发出总动员,宣传深入到各行各业,争取全民支持,消除他们对伊斯兰的忧虑和恐惧。”
这座清真寺在策划时就设想到未来的社会功能,外表形式是土耳其奥斯曼式建筑模式,有伊斯坦堡小型圣索非亚之称,成为当地一座艺术建筑景色。 内部殿堂和厅室都很宽敞,主殿可容纳1200人礼拜,此外有开阔的土耳其餐厅、图书馆、教学区和演讲厅,四壁多用高大的玻璃窗,白天室内明亮,夜晚充足照明光明四射,给人的印象是没有一点隐藏的秘密,图书馆中陈列着德文的《古兰经》和土耳其文的《圣经》。
伊尔玛兹小姐说,这个建筑形式使土耳其后裔们感到家乡的气氛,而对外表现穆斯林给这个国家增添了新文明特征,这是一座穆斯林移民德国五十年里程碑。 欧洲联盟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都为建造这座清真寺出资数百万欧元赞助,清真寺建设筹备会会长贡塞.霍尔特梅尔在落地典礼大会上说:“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大清真寺,因为能把德国文化与伊斯兰的文明结合在一起,形成历史的交融。 这座清真寺设计和建设成功,将成为全德国的榜样。”
穆斯林在德国的历史还不长,多不过五十年,而且穆斯林走出地下礼拜室才是最近几年的新事物,大多数德国人对伊斯兰和穆斯林很少了解。 他们从西方普遍媒体中所得到的印象是,穆斯林粗暴、无知、信仰狭隘、喜欢暴力。 今天有三百多万穆斯林成为在德国永久的公民,穆斯林的社会文化总不能永远不见天日,他们走了出来,建造了宏伟亮丽的清真寺,向社会召唤,等待他们参观和对话,互相了解和沟通。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