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们远离你们所受禁的一切大罪,我就赦宥你们的一切罪过,并使你们得入一个尊贵的境地。 ——《古兰经》(4:31)
自尊即自我肯定,并认许自我,再说通俗一点,就是自己看得起自己。在心理学上,自尊感可以是个体对自我形象的主观感觉。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自尊感比较高,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感到自己值得别人尊重。一个人只有自尊,才有可能被别人尊重。
《古兰经》说: “如果你们远离你们所受禁的一切大罪,我就赦宥你们的一切罪过,并使你们得入一个尊贵的境地。” (4:31)这段经文告诉我们,一个人要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不能放任自己。自尊就是遵纪守法,不做败坏道德的事和那些导致别人轻视自己的事等等。穆罕默德教导人要自尊,也要尊重他人,顾全别人的面子,不能随便给人起外号。 《古兰经》说: “你们不要互相诽谤,不要以诨名相称;通道后再以诨名相称,这称呼真恶劣!未悔罪者,是不义的。”(49: 11)
自尊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尊重,也是人维护自身尊严不受伤害的一种心理。当一个人的自身尊严受到他人维护和满足时,会产生心情舒畅的感觉,就会产生坚强、自信以及成就感等;反之, 自身尊严受到他人伤害时,会产生痛苦、愤怒、反感等抵触情绪,产生自卑、软弱、无助的感觉。
一个人的自尊主要来自自我价值感的体验,而自我价值感又来源于人际交往的过程,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的肯定会增加人们的自我价值感,而别人的否定会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自我价值感。我们在同别人交往时,必须对他人的自我价值感起积极的作用,维护别人的自尊心。如果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威胁了别人的自我价值感,那么会激起对方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动机,引起人们对我们的强烈拒绝和排斥情绪。此时,我们是无法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已经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遭到破坏。
一个人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自尊不是戴面具,假装清高,而是要切实地付出自己的努力,用实际行动和骄人的成绩告诉别人,我是优秀的、我是应该受到尊重的。20世纪初,徐悲鸿在欧洲留学时,曾碰到一个洋人寻衅。那个洋人说: “中国人愚昧无知,生就当亡国奴的材料,即使送到天堂深造,也成不了才!”徐悲鸿义愤填膺地回答: “那好,我代表我的祖国,你代表你的国家,等学习结业时,看到底谁是人才,谁是蠢材!”一年之后,徐悲鸿的油画就受到法国艺术家的好评,此后数次竞赛,他都得了第一,他的个人画展轰动了整个巴黎美术界。他本人很受当地人的欢迎和尊重,这是那个洋人远远不能及的。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的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失去双腿后着兵法的孙膑。 “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作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此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他25岁时,已是蜚声国际、受到广泛尊重的青年学者了。
一个没有自尊的人,是很难得到别人尊重的。尤其是自己对自己价值的肯定,是成功的必要因素。徐特立说: “自尊不是轻人, 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