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拉说“盲人与视觉敏锐的人一样吗?黑暗与光明怎能相等呢?”《古兰经》35:19-20。
这节经文所隐含着的答案自然是盲人和视力敏锐的人不一样黑暗与光明不相等。经文很形象地用盲人与有视觉的人对比、黑暗与光明对比,旨在说明“无知”与“有知”不一样,强调知识的重要,鼓励人们求知。经文里的“盲人”和“黑暗”是借喻无知者“光明”和“视力敏锐的人”象征有识之士。
知识能给人类带来光明,使人类寻求到真理。穆圣说“知识是万能的宝藏”。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学习知识、拥有知识,才能成为视力敏锐、有智慧、有力量的人。
伊斯兰复兴前的阿拉伯是一个穷苦落后的地区,社会动乱,文盲普遍,穷苦的农牧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伦理道德极其败坏,部落与部落之间战争不止,互相复仇残杀。阿拉伯民族深深地陷入了野蛮与愚昧的祸海,阿拉伯社会一片黑暗,见不到光明。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高举知识的火炬,把知识带给了阿拉伯民族,让知识之光照亮了阿拉伯人的心。使整个阿拉伯半岛愚昧落后的面貌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经过二十三年的奋斗,社会进步了,伦理道德步入文明的轨道,惊人地跃升到文明的高峰。整个半岛一片光明,这光明也照射到中国,照遍全球。
光明和黑暗不相等,有知与无知的确不一样。无知,代表着精神、物质的空白,意味着贫困、灾难、痛苦和死亡知识,代表着精神物质的富有,意味着光明、幸福和生气。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知识的“物化”,只有拥有知识,也就拥有了财富。比如你拥有建筑的知识,你便能建造一幢幢楼宇,一座座桥梁
你拥有原子的知识,你便有了原子反应堆你拥有宏观与微观的知识,你便拥有了整个物质世界。
有知与无知的确不一样,无知者就像荒原的小草,转瞬凋零,没留下任何痕迹有知者虽死犹生。伟大的先知穆罕默德虽去世一千多年,但他的知识却永远造福于人类,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将永远成为人类进步的指南。中国的孔子、司马迁、屈原、华佗、李时珍等,他们都已去世。但他们的知识却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造福于人类。由于知识不会死,所以,他的名字也将与他留下来的知识永存。
知识不但不死,而且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发展着,焕发着青春的活力。在物理学的发展中,人们可以看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提出了牛顿三定律,而爱因斯坦却以那辉煌的狭义相对论突破了牛顿力学的局限,把力学推进到接近光速的高速运动领域。今天的人们不是在爱因斯坦理论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吗?
有知与无知不一样,知识相互承接和发展,知识与世长存。这就告诉我们要努力求知,学无止境,做一个有识之士。安拉说“你说,真知者和愚昧者能相等吗?唯有理智的人才能觉悟。”《古兰经》399是的,光明和黑暗并不相等,智者和愚者并非相似,遵循《古兰经》的教诲,热爱知识,抛弃愚昧;追求光明,驱逐黑暗,做一个有理智、有觉悟的穆斯林。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