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行为道德在于心灵的举意

先知穆圣说:“一切行为,全凭举意。每个人将得到他所举意的结果。为安拉和使者而迁徙的人,他的迁徙归于安拉和使者。为了获得现世利益或为娶妻而迁徙的人,他迁徙(的价值)在于他为之而迁徙的目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54、3898、5070、6689、6953段。

伊玛目·布哈里把这段圣训放在《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的开端,就是要告诉大家,伊斯兰的信仰、功修等一切都是造物主启示的规定,无论做任何工作,主要是心灵中端庄的“举意”。历代的伊斯兰学者们很重视这段圣训。学者们把“举意”作为衡量一个穆斯林是否虔诚内在行为的标准。学者们指出,任何人的工作,是否能得到造物主的回赐?全看他内心的“举意”是否端正。

“举意”系阿拉伯语“宁也提”一词的意译。这个词还可以用中文表达成“意念”、“意图”、“动机”、“目的”等词语。学者们一致认为举意是个人内心的意向,无需要在口头上表白。举意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代表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举意在于心灵,正心才能正己,心中无私“举意”就端庄,这就叫“心正则行为正。”因为有什么样的出发点,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没有心灵中虔诚敬意地为造物主的“举意”不论他白号帽戴得再高,流泪表演说得的如何如何,但“正信还没有入他们的心”(49:14)“在安拉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49:13)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以人的外貌,金钱或他讲的如何如何,或许在某一次慈善募捐中他的慷慨,作为判断他人行为的标准。却往往忽视了这个人做这一件事情的目的、动机是什么。世界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都在表演,你刚唱罢我登台,有人为名,有人为利,有人为权,有人为势,所有人都有所图,总之出不了一个“我”字,他们有的钻营、有的嫉妒,有的攻击,有的打着慈善的旗号敛财。这些人都喜欢出风头,吹吹打打,都不是“虔诚敬意为了安拉”。

造物主在《古兰经》中启示说:“你们的心事,无论加以表白,或加以隐讳,安拉都依它而清算你们。”(2:284)所以,伊斯兰不看人的外表和长相,不以金钱衣貌看人,不看表演式的说教,伊斯兰只看人的内心中的“举意”,也就是看人的思想动机与行为,把它作为判断虔诚不虔诚的尺规。这就是我们老前辈的巴巴们所讲的“人观的是外五形,主观的是内五心”。

伊斯兰认为,没有虔诚敬意为安拉的举意,任何行为都不能称为善功。假如你举意为了虔诚敬意礼拜而洗大净,那么,你的举意就是一种善功,假如你举意洗个澡,那么,这个举意仅仅是搞好个人卫生而已。举意在一切行为中,就象灵魂融入身体。没有灵魂的身体是无法存在的。造物主不看它的形式、说教和表演,而看它的举意和内涵。因为许多表面完美的行为,其实缺乏灵魂和内涵,因而伊斯兰不认可,造物主不接受。

伊斯兰认为,世界上任何人的举意无非是两大类,第一类是虔诚而神圣的举意,举意为了追求造物主安拉的喜悦。这个举意被称为善功善德,具有永恒的价值。另一类的举意是为了自己最大的利益和金钱、名誉、地位的追求。这种举意为的是自己。无论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造物主也满足他,使他金钱、名誉、地位都能得到,也能在世俗社会中产生一定的影响,成为人物。但在造物主哪里,他得不到丝毫的报酬。造物主是普慈今世的主宰。这是造物主伟大而完美的属性。

先知穆罕默德说:须知道,人的身体内有一块肉,它善就全身善,它恶则全身恶。须知道,它就是心。《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52段《利雅德圣训集》588段。

这段圣训告诉我们,心想好得好,心想坏得坏,就在心中的举意。不是光明驱散黑暗,就是黑暗笼罩心灵。伊斯兰认为,心灵美是我们穆斯林的一切行为基础,它在今世上获得造物主安拉的默助,在后世获得安拉更多的回赐和报偿。安拉在《古兰经》中启示说:“他们只奉命崇拜安拉,虔诚敬意,恪守正教。”(98:5)

伊斯兰非常重视个人的心灵健康,要求每一个穆斯林不仅要外表美,更要心灵美。要求每一位穆斯林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端庄的举意。美好的举意是信仰的光辉照耀内心中的表现,有这种举意的人,造物主默佑着他,使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变成善功。例如:你举意为追求造物主的喜悦而工作和生活,那么,这种普普通通的工作与生活就变成了一种造物主喜悦的善功善德。你举意为追求安拉的喜悦,无论是你去清真寺礼拜,还是为了生活奔波;无论是你扶贫济困还是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无论是你做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的工作,还是对人的一个微笑式的服务,都将成为善功的功修。因为他们喜悦造物主,造物主喜悦他们。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伊斯兰。以自己的道德诠释着什么是穆斯林。穆斯林是举意、行为、道德和谐统一的民族。

先知穆罕默德说:“我们从小战斗回到大战斗,小战斗是同敌人作战,大战斗是和自己的私欲作战。”消灭强大的敌人容易,但消灭自己的私欲困难。私欲隐藏在自己的心中,城府深,隐蔽性强,很会迷惑人,这是魔鬼挑唆的伎俩。所以,伊斯兰要求每一位穆斯林要和自己心中的私欲作斗争。先知穆圣把它称为“大战斗”可见,洗心革面的重要性。

清代的中国穆斯林学者,提出了“明心见性”除欲去私的道德修养思想。蓝煦在《天方正学》卷五《真一发微》中认为,“人生在世,有天理,也有人欲,人心正则天理俱在,人心不正则人欲忽生。”印度十六世纪著名苏菲思想家伊玛目·冉巴尼·希尔信迪在他的《麦克图巴特书信集》中再三强调“穆拖曼伊南盖利布”也就是心灵的安定和“散兰曼盖利布”。即:心灵的宁静平安。伊玛目·冉巴尼认为:清除私欲才能获得心的安定和平安,才能明心见性,认知造物主。

造物主不看我们的外表,而看我们的心灵。一个人拥有怎样的心灵和举意,就拥有怎样的世界。心能导人行善,也会带来福气,心能导人作恶,也能带来晦气,心能使人进入天堂,心能使人下到地狱。心是光明和黑暗的种子,心是福祉与罪恶的种子,就在举意的一刹那之间。正如中国古人说所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迁”。

祈求造物主开阔我们的胸怀,引导我们的心灵,改变心灵中那些错误的意念、偏执和极端的思维,人人都争做一个造物主喜悦的,有信仰、有道德、心灵美、举意端庄的穆斯林。

阿悯!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