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释法家优素福·穆斯塔法·格尔达威专辑

是强硬也是执着

——现代释法家优素福·穆斯塔法·格尔达威(Yusuf Mustafa al-Qaradawi》专辑

 

前言   

        对于台湾的穆斯林而言,格尔达威大概是一位最耳熟能详的国际穆斯林人物。香港的伊斯兰之光网站(www.hkislam.com)不时转译他对教法和时事的看法与态度;而其知名著《合法与非法》  (Lawful and Prohibited in Islam)也早巳译成中文流传于台湾的清真寺里,相信对许多台湾穆斯林裨益良多。然而实际上,长年居住于卡达的格尔达威,早巳由于其在半岛电视台所主持之每周一次的“教法与生活”  (Shariah and Life)节目(吸引了至少四千万的忠实观众》,以及透过在其所协助成立之“伊斯兰在线”(www.islamonline.net)网站发表宗教指导和思想,成为斐声国际的知名穆斯林学者,其影响力相当广泛。本文即试图就其生平、思想作一介绍,以饕读者。

 

生平梗概

        童年至青少年时期

        格尔达威于一九二六年出生于埃及的钖夫特·突拉卜(Sift Turab)。钖夫特·突拉卜是一个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小镇,关于该地比较有名的叙述,就是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一位门徒阿布杜拉·伊本·哈里斯(Abdullah ibn al-Harith)的落脚之处。格尔达威的父亲在他二岁时便撒手人寰,当时仍嗷嗷待哺的他是由其母亲抚养,居住于其当佃农的叔父家中,所幸叔父视他如亲生。实际上,格尔达威并未觉得失怙的童年缺少亲情,反之,他很自豪他拥有两个家庭:一个是叔父的家,另一则是外公的家。格尔达威曾回忆其叔父对宗教的虔诚,如每日至清真寺礼拜五次(包括晨礼),从不间断:而他的另一位叔叔则能熟记《古兰》。也许正是这种传统且虔诚的氛围潜栘默化地在其身上发酵。造就其日后在信仰上的精进。

        格尔达威的家族原本热切地盼望他长大后能学习作生意。经营一家店铺或成为木匠,但真主对自幼好学强记的格尔达威显然另有安排。在尚未进入正式学校就读前,格尔达威便先在教授《古兰》的经学校里研读。年仅九岁,他就已能将整本《古兰经》倒背如流。小学毕业后,格尔达威到坦塔(Tanta)的爱资哈尔中学(Azhari Secondary School)继续其学业。他在班上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也因此可以获得些许的奖金以维持其生计。此外他也被选为学生领袖,而且表现杰出,广受学生和谢赫们的爱戴与尊敬;他提倡以不涉入任何习惯性的暴力行为来推行民族、阿拉伯和伊斯兰运动。也就是在坦塔时期。年纪轻轻的格尔达威有机会听到穆斯林兄弟会(Muslim  Brotherhood)的创始人和首位领袖!哈三·巴那(Hasan al-Bann)的布道,从此成为其追随者之一。此时他也开始试着着手撰文,并自费出版了其第一本著作,一本和其名字“Yusuf”同名的戏剧散文著作!《约瑟夫》(Joseph)。

        格尔达威在十四岁时便正式在村里的清真寺担任斋月时的阿訇,并开始在尼罗河三角洲的各个村镇里布道。二十岁时,他已开始在村里教授伊斯兰法学课程(fiqh)。按照格尔达威自己的说法,他在此时所教授的课程,正好标志着其在未来为自己所界定的三个身份或特质:即布道家和学者身份、中庸宽容的态度,以及不属任何法学派的立场。当时的钖夫特·突拉卜所遵循的是严格的夏斐仪学派(Sshafi’i School),然而格尔达威对教法学却拥有自己的见解。举例而言,他教导村民:当先生触碰到妻子(如当妻子在为其准备餐饭时无意间碰到他)并不会令小净无效;因为当时在那个小村庄里。此种无意间的碰触经常造成夫妻之间的勃。.但格尔达威的教导至少可以令妻子在当先生为此举暴跳如雷时如是安抚他:“冷静冷静!让我们按照优素福谢赫的学派来礼拜吧!”

 

        首次入狱

        格尔达威在其自传中对于发生在二十世纪前半叶之埃及政坛上的三个事件着墨甚多:一、对英国殖民主义的反抗:二、在巴勒斯坦地区如火如荼的以色列复国主义:三、埃及国内华夫脱党(Wafd  Party)与穆斯林兄弟会间的竞争。对这些事件的关注,除了反映出他从早年即对发生在埃及国内或国际穆斯林圈子中之情势极为关心,实际上也与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穆斯林兄弟会有密切关联。

        身为哈三·巴那的忠实追随者,格尔达威对哈三·巴那自是相当佩服的。在格尔达威的眼中,哈三·巴那不但极具领袖风范,更是一位机敏的实践家。对于哈三·巴那所创立的穆斯林兄弟会。格尔达威倾全力支持,当时埃及发生几桩政治人物的谋杀案,许多人都将之归罪于穆斯林兄弟会里的武装份子.并认为是哈三·巴那未能妥善处理才导致事件的发生.然而格尔达威却为穆斯林兄弟会大力辩护,认为错不在兄弟会。之后,格尔达威更因这些事件而受到波及,琅铛入狱数月。而哈三·巴那也在其入狱期间遭安全人员暗杀。

        对于哈三·巴那之死,格尔达威认为那全是埃及当局利欲薰心所致,杀掉这么一位众所尊敬的人物。只是徒令亲痛仇快、于己无益的做法!

        身系囹圄的数月时光对格尔达威来说反而是一个沉淀的良机.他如是回忆他的第一段狱中生活:“穆斯林兄弟会将拘禁他们的监狱转变成礼拜的清真寺、学习的大学、团结的社群、文化会集、运动俱乐部,思想交流大会、以及谘议会。”

 

        大学生涯

        获释之后,格尔达威重返爱资哈尔中学参加结业考。尽管他已然缺课一段时间。却仍拿下全埃及第二高分,并获得奖学金和保送进入福阿德一世大学(Fu’ad I University)的资格.然格尔达威却选择留在爱资哈尔继续攻读神学。

        大学时期的格尔达威找到一个在清真寺布道的工作以支付其在开罗的开销。当时来清真寺聆听其聚礼布道的听众们,每周都将清真寺挤得水泄不通,令该寺不得不在日后另建空间以容纳座无虚席的听众。

        与此同时,格尔达威仍继续热心参与穆斯林兄弟会的事务,并在一九五二年革命(注一)后被派往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及迦萨走廊负责兄弟会与该地穆斯林之间的连络事务。这项任务正象征着格尔达威在穆斯林兄弟会中的明日之星之势俨然已经形成。

 

        大学毕业后

        一如以往,毫无冽外地,格尔达威在爱资哈尔大学的成绩依然亮眼,他在毕业时拔得头筹,获得全校第一名。毕业之后,格尔达威却因其穆斯林兄弟会成员的身份而两度入狱;一九五九年.埃及当局更明令禁止他布道。而后,格尔达威曾短暂地在埃及的宗教捐赠基金部(Ministry of Religious Endowments)和爱资哈尔文化系工作。

        一九六二年。爱资哈尔文化系派他至卡达负责有关该地分部营运的工作。到任后,格尔达威在朵哈的师范学院(Teacher Training College)成立伊斯兰研究系(Department of Islamic Studies)和伊斯兰教法与研究学院(Faculty of Islamic Law and Islamic Studies)。

        一九七三年。他以题目为《天课在解决社会问题中所扮演之角色》(The Role of Legal Alms[Zakat] in the Resolution lr the Socical Problems)又获得爱资哈尔博士学位。自此之后他便开始撰写大量著作,参与伊斯兰银行的建立。后来更由于每周在半岛电视台“教法与生活”(Call-in)节目里频繁露面而名声鹊起,成为阿拉伯语穆斯林社群中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九九七年,格尔达威为凝聚欧洲穆斯林之向心力,在都柏林成立欧洲伊斯兰教令和研究会议(European Council for Fatwa and Research),担任主席和会长至今。

        二00四年一月,格尔达威正式表明不愿担任穆斯林兄弟会之领袖之职,他说:“任何运动都可能将我的行动局限住。即使是庇荫我成长、我所热爱的穆斯林兄弟会也是如此。”

    如今,格尔达威已是高龄八十三岁的老者,然而老之弥坚,老当益壮,却是对他最贴切的形容。综观其生平,我们会发现格尔达威一直都是位企图心旺盛,意志力极强且择善固执的人。璧玉的光芒总是无法被掩盖的。他在各方面的卓越表现自然而然地将他推往国际舞台,而无法永远蜇居在穷乡僻壤的小村镇里。凭藉其内心对阿拉不移的信念。格尔达威从一开始便对自己信心满满。他曾说:“全能真主喜爱美好,憎恶劣质;而高贵的先知亦云:‘倘若你向真主要求天堂,就要要求那至高的天园…’”“如果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这大约就是格尔达威的人生哲学,也同时为其一生的出类拔萃落下最佳注脚。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