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摘自《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A Carnival of Gods : Studies of Religions of Hong Kong) 的第四章,介绍几篇有关香港穆斯林研究的论文,现转载以飨读者。
香港是个多元文化的城市,存在为数不少的宗教少数族群,如回教、犹太教、印度教、祆教、锡克教等。在少数族群中,回教社群历史悠久,而且人口远较其他非华裔族群为多。本部份收录三篇有关回教的论文,介绍回教社群在香港的历史和发展。4.1 杜瑞乐:〈葬礼与祈祷的安排──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历史概貌(1850-1985)〉(页390-413)
4.2 卫妮德:〈香港的南亚穆斯林──“本地仔”身份的创造〉(页414-52)
4.3贝嘉兰:〈香港的穆斯林组织──集体身份的创造和表达〉(页453-61)
4.1 杜瑞乐:〈葬礼与祈祷的安排──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历史概貌(1850-1985)〉(页390-413)
香港人都知道尖沙咀有一座富有印度色彩的清真寺,但我们有否想过它在香港有多久的历史?当我们看到穆斯林(回教徒)到清真寺做礼拜,又有否想过香港穆斯林社群的组织和派别?在〈葬礼与祈祷的安排──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历史概貌(1850-1985)〉一文,杜瑞乐(Joel Thoraval)从“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的历史探讨香港回教社群的组织和活动。
从历史的进程看,香港穆斯林社群派别众多。因为种族和教派的差异,不同派别的穆斯林往往各自为政。后来,香港政府要求回教社群注册为一社会团体,各派别的穆斯林遂商议建立一联合性组织,称为“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原初的构想,总会应能代表各回教派别穆斯林的利益,是穆斯林在香港的代表机构。不过,这个组织的成立过程充满波折。
杜瑞乐对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的起源和发展,作出详细的分析。一八五零年,四位穆斯林社群的信托人与英国政府签定一份“信托契约”,租用些利街一块土地以兴建一座清真寺。一八七零年,基于丧葬的需要,穆斯林社群向政府租借跑马地一块土地作为坟场之用。这个信托人组织,便是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的前身。一九一七年,来自三个不同派别背景的六位成员成为“香港清真寺基金总会及坟场管理人联合规章”的信托人,负责管理清真寺和坟场的事务。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信托人已面目全非,而穆斯林社群也开始意识到要加强信托人的代表性。六十年代,香港穆斯林社群商议成立“香港回教信托总会”,作为代表香港回教的宗教社团。可是,由于一些派别忧虑失去财产的控制权,最后退出总会。该联合性组织因为无法代表香港的回教社群,最后易名为“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七十年代,基金总会面对两个严峻的问题,分别是经费不足和清真寺面临清拆。经过总会的努力,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杜瑞乐的论文生动地描写出回教社群成员在香港的希望和忧虑,派别之间的猜忌与团结。杜瑞乐对回教社群成员的分析,是让我们了解香港宗教少数族群情况一个极好的切入点。
4.2 卫妮德:〈香港的南亚穆斯林──“本地仔”身份的创造〉(页414-52)
与杜瑞乐不同,卫妮德(Anita Weiss)对回教社群的分析不以“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为焦点,而是从战后回教社群的团结与分化去探讨香港回教徒的身份认同问题。在〈香港的南亚穆斯林──“本地仔”身份的创造〉一文,卫妮德回顾香港回教社群的历史,指出香港的殖民主义直接影响香港穆斯林社群的产生与形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由于受到香港殖民政府的保护,许多南亚的穆斯林来香港发展,并从事海员、警卫和商人等工作。在这些穆斯林中,一些人赚取足够的金钱后便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但是,另一些人与香港女性结婚,以后一直留在香港,他们的下一代成为回教社群中的混血儿,俗称“本地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更多巴基斯坦回教徒来港从事护卫员和看更的工作。七十年代,巴基斯坦的商人和专业人士开始来港,不少巴基斯坦商人在香港经营地毯生意。
穆斯林社群在香港工作和生活,他们如何保存自己的传统文化?如何维持他们的回教徒身份?卫妮德观察到,正规组织、教育和文娱活动的联系、职业网络、亲属关系,是建构香港回教徒身份的四大要素。但是,他们也面对着不少张力,包括民族主义、语言与习俗的差异、对伊斯兰信仰事务统一的主张,以及阶级差距。上述的张力不断分化穆斯林社群的成员。
卫妮德特别指出,“本地仔”是一群值得留意的穆斯林社群成员。他们不是传统的印度或巴基斯坦人,在一九九七年后他们会失去英国殖民地政府的保护,但又不能如华人穆斯林般认同中国的政权。他们会怎样在香港寻找一个宗教少数族群的立足点,解决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
4.3贝嘉兰:〈香港的穆斯林组织──集体身份的创造和表达〉(页453-61)
循着杜瑞乐和卫妮德的方向,贝嘉兰(Caroline Pluss)从历史进程进一步探讨香港穆斯林的身份认同问题。
在〈香港的穆斯林组织──集体身份的创造和表达〉一文,贝嘉兰描绘早期穆斯林社群在身份认同上的两个阶段。十九世纪,穆斯林多聚居在摩罗街。由于人数不断增加,他们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穆斯林社群。二十世纪初,不少穆斯林来港经商。这些穆斯林商人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而来,并没有思索他们在香港的身份。
六十年代,香港穆斯林的教育和文化继承问题,使分歧已久的四大穆斯林社群(即华人穆斯林、印度穆斯林、巴基斯坦穆斯林和答乌迪.波拉穆斯林)团结起来。贝嘉兰指出,穆斯林团体在政策上的改变,是促成香港穆斯林身份建构和认同的关键。她以三个主要的穆斯林团体──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香港伊斯兰联会和中华回教博爱社──为分析对象,探讨不同团体如何在互动过程中塑造穆斯林的身份。例如,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致力推广回教的传统文化,香港伊斯兰联会推动印度穆斯林与中国的贸易发展,以及穆斯林的教育、福利和社会活动。此外,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也改变入会条件,让各派别成员自行管理其产业。其后,不少回教组织相继加入基金总会。上述发展一方面使基金总会成为更有代表性的穆斯林组织,另一方面也减少回教组织内部的分歧。这种种因素,都加强了香港穆斯林的身份认同。
随着一九九七年后香港回归中国,华人穆斯林的地位不断改善,他们将来会否成为香港穆斯林的重心?香港穆斯林社群在强化传统文化的同时,又会否被华人文化所转化呢?
小结
杜瑞乐、卫妮德和贝嘉兰从不同的角度指出,香港穆斯林社群由多个不同的族群和组织所构成。要了解穆斯林社群的团结或分化情况,便先要了解其不同族群和组织的互动模式。三位研究者都肯定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在团结穆斯林社群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金总会的成形和发展历程,反映着香港穆斯林社群如何在香港由分化逐步走向团结。
三位研究者同样注意到穆斯林社群内部隐藏着的族群张力。华人穆斯林、印度穆斯林和答乌迪.波拉穆斯林,在种族、文化、语言、阶级上存在差别。二次大战后,印度又划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使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出现国族意识上的张力。这些穆斯林社群的内部张力,是妨碍他们走向团结的基本因素。
三位研究者都关注到香港穆斯林的身份认同问题,特别是南亚人和香港人所生的混血儿(即“本地仔”)的身份认同。这些混血儿既没有正统的印度人或巴基斯坦人身份,也没有华人的身份。在一九九七年以后,他们会失去英国殖民地政权的保护。他们如何面对自己身份认同的问题?如何在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中争取他们的权益?
从回教这个香港宗教少数族群,我们可以进一步对香港的文化和社会提出一些反思。香港是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城市,在这城市中有不少少数族群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不过,由于过去的殖民地政府奉行多元文化的政策,对不同宗教相当宽容,故此在香港的历史中没有出现排斥宗教少数族群的运动或事件。不仅如此,殖民地政府并且拨地给他们兴建清真寺和用作坟地,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宗教组织。一般香港市民也相当尊重回教的信仰和文化,不会随意冒犯穆斯林社群。可以说,香港华人和穆斯林社群一直以来都能和平共处。
然而,穆斯林社群十分忧虑香港回归中国后,社会情况会有所改变。到底在九七年后,香港的宗教少数族群的情况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这是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此外,自从发生“九一一”事件,国际社会开始注意伊斯兰教世界的发展动向。虽然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未有对少数宗教族群作出干预,但特区政府的政策会否随着国际气候和中国政府的态度而有所改变?回教社群和特区政府的政教关系,相信是香港未来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阅读
1. 杜瑞乐(Joel Thoraval):〈葬礼与祈祷的安排:香港回教信托基金总会历史概貌1850-1985〉,陈慎庆编:《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页390-413。
2. 卫妮德(Anita Weiss):〈香港的南亚穆斯林:“本地仔”身份的创造〉,陈慎庆编:《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页414-52。
3. 贝嘉兰(Caroline Pluss):香港的穆斯林组织──集体身份的创造和表达〉,陈慎庆编《诸神嘉年华:香港宗教研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页453-61。
讨论
1. 试从三位作者的论文,讨论什么是整合和分化香港穆斯林社群的因素。
2. 穆斯林社群在一九九七年后的处境是变得更好还是更坏?试探讨穆斯林社群的生活在九七前后的变化。
3.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冲击下,你认为香港的穆斯林社群能否维持回教的文化传统?
4. 杜瑞乐和卫妮德两位研究者的论文都讨论到穆斯林社群中“本地仔”的问题。试从“本地仔”的个案讨论什么是“香港人”?
活动
1. 从互联网寻找香港回教组织的网址,写一份关于它们的历史、组织、宗教信仰、活动和反思的报告。
2. 试以访谈形式接触一些香港穆斯林,写一份报告探讨香港的穆斯林社群如何理解印巴无止境的冲突,然后表达你对他们的理解的反思。
3. 到尖沙咀九龙公园参观那里的清真寺,与在那里进行宗教活动的穆斯林交谈,及请他们表达对“九一一事件”或“峇里岛事件”的看法和感受,然后表达你对他们的看法和感受的反思。
4. 在回教世界中,妇女一向被视为受男性欺压的对象。试与香港的回教妇女交谈,了解她们如何理解自己在宗教社群中的地位。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