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巴 嫩

  黎巴嫩共和国于1943年11月22日宣布独立。人口总数三百七十多万。有一半左右居住在城市,首都贝鲁特就有一百万左右的居民。其民族系统单一,93%以上是阿拉伯人;还有亚美尼亚人和少数库尔德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犹太人、欧美人和非洲人等。阿拉伯语是国语。穆斯林264.3万,约占居民总数的70%。

  黎巴嫩曾经是古代腓尼基的一部份,最早的居民是迦南人,文化渊源上属闪语系。公元一至七世纪,黎巴嫩受罗马帝国统治,与巴勒斯坦一同划归叙利亚行省,由于罗马统治者大力推行基督教化政策,居民大都信奉基督教。公元636年,阿拉伯人的伍麦亚王朝征服黎巴嫩,开始传播伊斯兰教。当时,山区居民虽仍保持原来的宗教信仰,但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已逐渐阿拉伯化。自公元七世纪至十六世纪,黎巴嫩长期处于阿拉伯各王朝的统治之下,后为奥斯曼帝国所征服,成为帝国的一部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在法国殖主义当局的扶植下,基督教势力日见增长,伊斯兰教势力有所削弱。近年来,因大批巴勒斯坦难民流入,穆斯林人数已远超过基督教徒。

  黎巴嫩虽然面积不大,民族结构简单,但在宗教方面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国内教派林立,互相纷争不已,阶级矛盾、教派冲突、外国势力的争夺等交织在一起,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局面。法国统治黎巴嫩时期,曾把黎巴嫩和叙利亚划为一政治实体,实行分治。除以马龙派聚居的黎巴嫩行省为中心外,另划入穆斯林聚居贝鲁特、特里波里、西顿等地区,构成现在的黎巴嫩。在法国的扶植下,马龙派天主教徒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居于支配地位,造成与穆斯林的尖锐对立。

  1943年黎巴嫩共和国成立,根据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达成的协议,总统必须由天主教马龙派人担任,总理由伊斯兰教逊尼派教徒担任,议长则由十叶派穆斯林出任。政府其他各部职位,也都按各教派的实力分配。按现行议会选举制度,议员候选人不是由各政党,而是由各宗教团体推选出来。基督教徒与议会中的席位按六比五的比例分配。

  各大教教派有自己的宗教政党,有些并拥有武装民兵。在苏、美加紧争夺中东的国际背景下,黎巴嫩内部教派斗争不断加剧,往往引起武装冲突,进行内战,给黎巴嫩造成很大的损失和灾难。

  伊斯兰教的传播

  黎巴嫩的穆斯林分属逊尼派和十叶派。十叶派中又有十二伊玛目派、德鲁兹派和阿拉维派信徒。十叶派占穆斯林总数54%以上,逊尼派占45%左右。

  一)十叶派── 十二伊玛目派信徒占全国居民总数18%以上,主要居住南方,五分之三集中在南黎巴嫩省。90%以上的信徒是农民,城市居民不到10%。根据协议,议会议长从该派信徒中产生,该派信徒在议会中有十几个席位。政治组织有“被剥夺者运动”,后改为真主党,1975年成立,拥有武装兵民。

  德鲁兹派信徒占全人口总数6-7%,五分之四的德鲁兹人民居住在黎巴嫩山省的南部。关于德鲁兹人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和传说,西方有些人认为德鲁兹人是法国十字军战士的后裔,十一世纪末被击溃后迁居黎巴嫩山区;另一部份人认为他们是古代亚西利亚人的后裔;还有一些人认为他们是高加索的移民。有些人认为德鲁兹派不仅是独立的宗教组织,而且是独立的民族。这是一个至今仍有争论的问题。

  德鲁兹派在政治斗争中十分活跃。1968年议会中有六个德鲁兹派议员。国内有几个政党,全部或部份地由德鲁兹人组成。比较有影响的有:社会进步党,1949年由卡迈勒'卜拉特创立,其主要力量在德鲁兹教派中。机关刊物为《新闻》周刊,用阿拉伯文在贝鲁特出版。该党拥有武装组织。

   阿拉维派人数不多,仅几千人,主要分布在北黎巴嫩省。

  (二)逊尼派──逊尼派信徒占全国居民总数的21%,五分之二以上居住在北黎巴嫩省,主要在的里波黎(占居民总数的78%)和阿卡尔(占居民总数82%)。在首都贝鲁特集中了四分之一以上的逊尼派居民,成为该城最大的宗教集团,占居民总数的35%以上。的里波黎市是黎巴嫩第二工业大城市,该城被认为是逊尼派的宗教中心。有许多清真寺高塔凌驾于其他建筑物之上;妇女们都带面纱;人们穿着民族的传统服装,遵守着严格的穆斯林风俗习惯和传统,从这一切都可看到该城市与非常欧化了的贝鲁特有很大区别。

  根据规定,黎巴嫩共和国的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产生。逊尼派在议会中有二十个席位。逊尼派出版有自己的报刊,如:《贝鲁特报》。1976年前后在黎巴嫩内战期间,逐步形成政治组织“伊斯兰联盟”,参加者都是逊尼派的头面人物,反对天主教马龙派独揽大权,支持巴勒斯坦人的斗争。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