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新巨人印尼正在崛起

  印度尼西亚贸易部长玛丽'潘杰斯图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向她的同胞们发问:“我们是否应当勇敢地想一想,假如没有印度尼西亚,这个世界将怎么办?” 印度尼西亚经济复苏,在国际贸易中地位逐步攀登,因为向国际市场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活用品。 这个问题的内在含义是,印度尼西亚在今日世界应享有更高的国际地位,与这个国家在国际上所扮演的角色相比,知名度不算高,也不引人注目。 今日所呈现的平庸表现,有许多原因,例如印度尼西亚没有向外扩展影响的传统,是内向的国民性格,而且在近代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威震四海的重量级国际风云人物,在世界舞台上没有展现过英雄形像。

  不久之后,印度尼西亚将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轮执主席,但在今日大国主宰世界的格局下,身在安理会的主席位置上,对这个国家的存在仍旧没有张扬的场景,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亮相的机会,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国家,显示她的新气象。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国,被认为是西方化体制的大国名列第三,在美国和印度之后;在穆斯林世界,是首屈一指的人口大国。 这个万岛之国,在太平洋海域覆盖面积超过三千英里的宽度,挟制着三条重要的海上通道: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

  印度尼西亚经历了数百年的欧洲殖民主义统治,抗日战争之后在西方监督下独立,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文化表现在多种信仰的混合中,所以,伊斯兰从来都不与政治有牵连,社会上宗教气氛淡薄。 西方人把印尼穆斯林内向性格看成是数百年改造的成果,他们告诉阿拉伯人,应当学习印度尼西亚的伊斯兰。 那里的穆斯林,对宗教不认真,属于西方人喜欢的“温和伊斯兰”,因为受过欧洲人几百年的精心调教。

  当今的世人都在瞩目中国和印度,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成为新世纪初的经济奇迹,但是很少人留意在太平洋中的万岛国家印度尼西亚经济增长速度不亚于东亚与南亚的两大巨人。 印度尼西亚自从苏哈托政权下台之后的十年间,从微弱的经济复苏到振兴,悄然闯入经济大国领域。 十年来,经历了政治改革、多党竞选、国土分裂(东帝汶成功了,亚齐省归依了),经济快速增长,以及伊斯兰复兴运动和教育普及,世人对这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在十年后刮目相看,今非昔比。 今日所见,是一个开放型、多种族、国际化和中央集权的民主国家。 在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中,有86%的穆斯林,信仰伊斯兰,但其他民族和信仰受到尊重和平等待遇,如印度教、华人民俗信仰和基督教。 与邻国马来西亚相比,印度尼西亚的宗教政策宽松得多,种族间相互友好;与新加坡相比,资源丰富和经济独立,更有强大的生命力。

  这个国家,领土广阔、人口众多、物产富饶,但对世界的影响有限,例如国家航空公司没有直飞欧洲的航线。 在东南亚同盟成立四十周年之际,人们看到印度尼西亚位于地理要津,但是保持沉默,谦卑的外交声音与这个大国不相称。 苏哈托总统的三十年统治,限定印度尼西亚对外“不干涉”政策,对周边国家事务漫不经心,无心于争夺亚洲领导权,所以今天不习惯向缅甸军政府镇压民主提出抗议,施加外交压力。 与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相比,印度尼西亚在缅甸几乎没有投资,所以对缅甸将军们说话没有底气。

  从苏哈托政权继承来的许多政治传统,许多属于“亚洲病”,包括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时半会而难以彻底改变。 印度尼西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曾经遭受过严重损失,也错过了经济猛虎时期,没有登上亚洲虎的光荣榜。 印度尼西亚同中国,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一段难忘的痛苦经历,但是这两个国家采取了迥然不同的道路走向了今日的繁荣,进入国际市场。 与站起来的两个大巨人国家相比更显得不同,例如印度尼西亚不像中国那么热衷于吸引外国投资。

  外部世界看中了印度和中国,因为那里有世界市场上的廉价劳动力,但资源接近枯竭,持续性发展令人忧虑,而印度尼西亚以资源取胜,潜力雄厚。 在未来的年月里,印度尼西亚将稳步发展,供应国内外所需要的自然物质,自给自足,对外毋须出卖廉价劳动力为西方国家加工,它的重大使命是协调好国内各种族、信仰和地方利益的和谐关系,这个国家将前途无量。 政府方面对内政和地方主义的和谐花费了很大精力,对国际宣传和造势无瑕顾及,国内的许多问题,如资源分配、人口布局、文化分歧,使这个国自我满足,在国际上保持稳健和沉静。 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不可忽视,任何国家同印度尼西亚的交往,都将互相受益。

  (阿里编译自Bowring: the Invisible Giant of Southeast Asia;www.iht.com/articles/2007/10/29/opinion/edbowring.php)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