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穷人之父”阿布杜尔.萨塔尔.艾德希

巴基斯坦穷人之父阿布杜尔·萨塔尔·艾德希 (Abdul Statter Edhi) 国葬在一片肃穆悲哀中结束。几十万人送行,总巴统、总理、三军司令等悉数参加。可谓极尽哀荣。那么,这位平凡老人凭什么赢得如此尊重呢?

让我们一起阅读《每日电讯报》首席政治评论员彼得·奥本 (Peter Oborne)的一篇文章。此文写于阿布杜尔病重期间。原文作者是个非穆斯林,在个别词语使用和某些视角会有欠妥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了解阿布杜尔·萨塔尔·艾德希的平凡但伟大光辉 的一生。

————绿色童


在我记者的职业生涯中,我见过总统、首相、退位的君主。

但我从未见过一位圣徒,直到面对巴基斯坦社会工作者阿布杜尔·萨塔尔·艾德希。仅仅在握手的瞬间,我已感受到一种神圣的临在。

我在艾德希先生设立在卡拉奇的救护车中心工作了两周。在那里,我听说了艾德希先生不同凡响的一生。

这位82岁的老人,一生都像苦行僧一样生活,这已经成了他的个人标签。他常年穿着一件蓝色的长袍,戴着巴基斯坦的传统真纳帽。这种款式的帽子因巴基斯坦开国领袖穆罕默德·阿里·真纳而得名。

而除了穆罕默德·阿里·真纳,在巴基斯坦,也只有艾德希先生享有民众最高的敬意。我们的谈话不停地被前来致敬的人们打断。

艾德希先生告诉我,60年前,他站在卡拉奇的街角乞讨,想筹款买辆救护车。最终他只筹集到够买一辆破旧的小货车的钱。而就是这辆小货车,后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艾德希先生逐渐在巴基斯坦建立起多个慈善中心,有孤儿院、精神病院、戒毒所和弃妇收容所。他为穷人提供食物,他掩埋亡者。他的怜悯没有界限。

艾德希先生1928年出生于西印度的古吉拉突邦。1947年巴基斯坦建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界冲突频发,数百万人丧生。为躲避战火,他和家人迁至巴基斯坦。

正是在那时,身无分文的艾德希先生站在卡拉奇的街头,开始了他一生的使命。

年仅20岁的他加入了由门蒙族穆斯林创办的慈善机构。

一开始他充满热情,但很快他就意识到这家慈善机构的援助对象只是门蒙族人。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机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平等对待所有的穷人,人道主义工作就失去了价值。”

在那之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小型医疗中心。每天晚上他就睡在中心外的水泥椅子上,确保即使有人在夜间前来,也能得到帮助。

而与此同时,他不得不面对门蒙族的敌意。他们要杀死他。为了自己的人生安全,也为了寻求知识,他一路乞讨,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

一天早上,他在罗马火车站前的椅子上醒来,发现鞋子被偷了。他认为反正是身外之物,对此全不在意。

不过,第二天有位老妇人送给了他一双长筒胶靴。靴子足足大了两码,他就穿着这双靴子踢踢踏踏地走完了剩下的旅程。

在伦敦,他对英国的社会福利惊叹不已。同时他也敏锐地感觉到这可能会鼓励国民产生过度的依赖性。在伦敦有人为他提供了一份工作,但他拒绝了。他说:“我必须为巴基斯坦的人民做些事情。”

从欧洲回国后,他的命运就已注定了。20世纪50年代的巴基斯坦没有社会保障,他决定用一己之力改变这种局面。这是他人生中的艰难时期。他贫穷窘迫、胡子拉碴,也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前途。先后有七位女性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的求婚。于是他转而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他开着破旧的救护车在信德省穿梭,收拢尸体,送到警察局,等待出具死亡证明。如果尸体无人认领,他就亲手掩埋。

艾德希先生1996出版的自传中记录自己在“河里、井里、路边、事故现场和医院收拢发臭的尸体。家人舍弃他们,官僚丢弃他们。我把他们捡起来,清洗、掩埋这些在时局中遇害的人。”

我见过艾德希先生早年的照片。照片里的面庞有一种革命家或诗人的神采:漆黑的胡子,神采奕奕的眼睛。他自传中的内容也像诗篇甚至雕像那般厚重、动人。

艾德希先生发现在巴基斯坦有很多妇女杀死初生的婴儿,这些孩子大多是非婚生子。

有一个婴儿在清真寺门口被石头砸死。艾德希先生愤怒地说:“这个婴儿有什么罪?谁有权惩罚无罪的人?”

为此,艾德希先生在每个艾德希中心的门口放了一个小小的摇篮,并挂了一张海报,写道:“不要再犯罪了:把你的孩子交给我们照顾吧。”至今,艾德希先生已救助了35,000个婴儿,并为其中约一半的孩子找到了领养家庭。

他的善举又一次和宗教领袖产生了冲突。他们声称领养的孩子不能继承父母的财产。艾德希先生则指出,他们的反对违背了宗教的最高宗旨。他说:“小心这些假借真主之名的小动作。”

艾德希先生逐渐成为了巴基斯坦的道德权威。这引起了腐败政客的注意。1982年齐亚将军宣布成立顾问委员会,依照伊斯兰的主张裁定国内事务。

艾德希先生对此表示质疑:“我代表数百万底层人民,认定这是非法的统治。”

他在拉瓦尔品第的国民大会上演讲,痛斥政治腐败。他向在场的所有议员,包括齐亚将军本人宣称:“人民被忽视得太久了。总有一天,他们会不顾一切地站起来,推倒奴役他们的墙。记住我的话。好自为之。”

艾德希先生把政客比作罪犯。他质问道:“我为什么不能像鄙视强盗那样鄙视这些道貌岸然的无赖?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权势,仿佛这是通过高尚的手段得来的一样。”

他的公正为巴基斯坦人民带来了福音。每当员警和犯罪团伙开火的时候,只要艾德希先生和他的救护车赶到,双方就会停火。

艾德希先生在自传中写道:“他们会停火,直到伤患被抬上救护车,引擎发动,才会继续开战。”

艾德希先生终于有了太太,比尔吉斯女士。他把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婚姻里。当全家挤在一辆救护车里前往朝觐的时候,他不允许比尔吉斯携带额外的衣服,因为他要在车厢里装满医药用品。

到达俾路支斯坦的奎塔时,气温骤降,他才让太太买了一件俄罗斯士兵的外套。当孩子们长大,他甚至没有时间参加女儿的婚礼。

正是这样的心无旁骛才换来了辉煌的成就。如今,艾德希基金会已延伸到全球各地。艾德希先生在整个穆斯林世界开展救援活动——从1983年的黎巴嫩内战到2007年的巴格达暴乱,都有艾德希基金会的身影。

艾德希先生和他英勇无比的救护车队目睹过各种骇人听闻的惨状,拯救过无数人的生命。

艾德希先生的一生贯穿了巴基斯坦的历史。他完美地实践了巴基斯坦开国领袖真纳的国家愿景——以伊斯兰为基石,同时向所有宗教和教派伸出援手。令人伤感的是,艾德希先生的一生恰恰与背叛了真纳理想的巴基斯坦利己主义政治阶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天傍晚,在卡拉奇的夕阳下,我问艾德希先生对巴基斯坦的未来有怎样的预见。他说:“除非现状改变,否则我预测将有一场革命。”

(彼得·奥本/文,阿米娜/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