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宣导慈善、推广慈善、鼓励慈善。慈善是伊斯兰教的起点和终点,是穆斯林信仰的完美体现。它既包含在五项基本义务之中,又覆盖了全部,是伊斯兰教内与外、信仰与行动的结合,是穆斯林信仰与品德的展示。
一、慈善的含义
慈善包括“慈”和“善”,“慈”即仁慈,属于真主99个尊名中的一个,是真主的属性。穆斯林每做一件事情都要念“泰斯密”(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目的也是为了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仁慈的性格,养成仁慈的习惯,做到时时、处处仁慈。穆圣说:“不仁慈人的人,不会得到真主的仁慈。”伊斯兰教讲求的是兼顾万物、广义上的仁慈,是大仁慈。“善”,有“完好”、“美好”、“善良”等意。它包括“善举”、“善功”、“慈善”、“全善”、“至善”,而“至善”是伊斯兰教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正如穆圣对“至善”所下的定义“犹如看到真主一样的崇拜真主”。行善者将获得最好的结果,和真主在一起,“真主确是同敬畏者和行善者在一起的。”(16∶128)
广义上讲,慈善行为是指包括伊斯兰教五项基本义务在内的所有好工作、好行为,这是《古兰经》多次提到的“信仰并行善”中的“善”;狭义上,慈善就是指怀着仁爱和感恩之心去帮助他人和社会。
二、慈善的内容
伊斯兰教对慈善有着十分详尽的阐释。尽管慈善内容很多,形式多种多样,但最主要也是最大的慈善事业是向他人和社会施以经济援助,把自己的劳动所得拿出一部分帮助困难的人群。大量的《古兰经》文和圣训直接或间接地指出了慈善就进行钱财施舍。真主说:“施舍财产,以求真主的喜悦并确定自身信仰的人,譬如高原上的园圃,它得大雨,便加倍结实。如果不得大雨,小雨也足以滋润。真主是明察你们的行为的。”(2∶265)
又说:“你们绝不能获得全善,直到你们分舍自己所爱的事物。”(3∶92)
只有将自己喜爱的东西分舍给他人才能够获得“全善”。喜爱钱财是人的本性,关爱他人是慈爱和“善”的外在表现。
伊斯兰教鼓励慈善行为,给这种善举许下了丰厚的报酬,真主说:“为主道而施舍财产的人,譬如一粒谷种,发出七穗,每穗结一百颗谷粒。真主加倍地报酬他所意欲的人,真主是宽大的,是全知的。”(2∶261)
与此相对应的是,真主严加痛斥了悭吝不舍的行径,并警告吝啬的人,把钱财留在手里并不是一件好事,将来是要因此受到连累的,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灾祸,到了那个时候,欲摆脱钱财而不能。真主这样说:“吝惜真主所赐的恩惠的人,绝不要认为他们的吝惜,对于他们是有益的,其实,那对于他们是有害的;复活日,他们所吝惜的(财产),要像一个项圈一样,套在他们的颈项上。”(3∶180)
三、慈善的种类
伊斯兰教慈善中的施舍分为“义务的”和“志愿的”两种,所谓“义务的”主要指“天课”,是必须完成的施舍行为;“志愿的”是在完成个人义务之余所进行的自愿的一般性施舍。
作为穆斯林,应该认清物质财富的真相,要成为一个财富的拥有者和支配者,而不是被物质财富所支配、所左右,最终变成物质之仆、守财之奴。这将背离自己的信仰,辱没穆斯林的身份,使自己成为自私自利、毫无爱心、没有价值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呢?要成为一个乐善好施者,就要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养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生命和万物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满怀爱心的人。
伊斯兰教将一切善行和普通的工作都视为“施舍”和慈善行为。“微笑是施舍”,“不伤害他人是施舍”,“清除路障是施舍”,“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施舍”,“一切善功是施舍”。换言之,只要一个人尽己所能,在自己工作领域和生活范围内,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有可能成为真主所喜悦的对象。
真主说:“你们所施舍的,无论是什么,确是真主所知道的。”(3∶92)
真主的使者说:“清晨,人身上的每个骨节都在做施舍,每一遍赞主超绝是施舍;每一遍赞颂真主是施舍;每一遍清真言是施舍;每一遍大赞词是施舍;命人行善是施舍;止人做恶是施舍。”(穆斯林辑录)
真主的使者还说:“在太阳照耀的每一天,人体的每个骨节都有施舍: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是施舍;帮助一个人骑上他的乘骑或将行李递给骑乘的人属施舍;清真言是施舍;为礼拜而走的每一步是施舍;排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是施舍。”(两大圣训集)
每个人各尽所能,各尽其职,并时常怀着慈善的心态,希望去帮助他人,向困难者伸出援手,这样的生活无疑将处处洋溢着互相关爱的气氛,这样的社会将充满幸福和快乐。
四、施济对象
伊斯兰教的施济对象不但涵盖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只要对方遇到了困难,需要人们的说明,穆斯林就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对方。
真主在《古兰经》中启示:“引导他们,不是你的责任,但真主引导他所意欲的人。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都是有利于你们自己的,你们只可为求真主的喜悦而施舍。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物,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不受亏枉。”(2∶272)
这节经文同样阐明了伊斯兰教的慈善目的,穆斯林做慈善是非功利性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取真主的喜悦。真主要求人们做慈善不是真主需要这些钱财,而是为了增进人类的爱心,增加社会的和谐与幸福,是人道主义精神基本而具体的表现。
不仅如此,伊斯兰教的施舍物件已经超越了人类范畴,涵盖了宇宙万物。伊斯兰教把帮助小动物、小生命,爱护一草一木同样视为慈善行为,能够得到施舍钱财完全一样的报酬。
真主的使者曾经讲述:“一个人正在行路,感觉非常口渴,于是,他找到一口井,下到井底饮了水,上来后,突然发现一条狗极度干渴,舔着地上的湿土。这人心想,它也像我一样干渴。于是,他再次下井,用自己的靴子盛满了水,用口咬着靴子,攀上井来,给狗饮了水。真主感谢他,饶恕了他。人们问:真主的使者!为牲畜做好事我们也得回赐吗?使者说:为有命之物做好事均得回赐。”(两大圣训集)
伊斯兰教的施济物件是广义而普遍的,是包含一切的。目前,有许多迫切需要援助和救助的物件,如扶助贫困学生、兴办教育、创办图书馆、改善环境卫生、穆斯林形象宣传、修缮清真寺和公众活动场所、接济病残老弱和鳏寡孤独、接济老阿訇、扶助贫困家庭、赈灾等。
五、施舍的数量
施舍的数量除天课和开斋捐有严格的规定外,自愿的施舍是没有上下限的,但是提倡量力而为、持守中道。真主用十分形象的语言命令人们施舍时要量力而为,不要过分,“你不要把自己的手束在脖子上(一毛不拔),也不要把手完全伸开(倾囊而出),以免你变成悔恨者、受责备者。”(17∶29)倾囊而出,导致一无所有,就会成为悔恨者;悭吝不舍,则会受到众人的指责。伊斯兰教提倡人们时刻怀着行善的决心和意图,养成关爱他人的良好习惯。穆圣说:“你们谨防火狱,即使用半颗枣子施舍。”(两大圣训集)
因此,施舍的数量视个人具体情况、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和等待救济的迫切性而定。
六、慈善的意义和影响
从信仰角度而言,慈善事业是信仰的召唤,立行和关注慈善事业是对真主号召的积极回应,是信仰的表白。通过慈善行为,能培养人的善良恻隐之心,增加人的信仰和对真主的感恩。
从心理学角度上,慈善行为能够给人带去心理满足和充实感,给人增加幸福感。能够帮助他人和社会,会给人带来成就感,捐助者心中会充盈着平和与安宁,喜悦和包容。这是造物主特别赋予积极行善、乐善好施者的恩惠,“不分昼夜,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274)
从社会学角度上,慈善行为能够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贫富悬差。关注弱势群体、济危救困是一个健康社会的必备条件,是社会安宁与和谐的有力保障。人类社会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大家庭,只要有人忍饥挨饿,民不聊生,就会增加社会的变数,产生动荡的可能。因此,富人和强势群体关爱和帮助穷人和弱势群体就是在帮自己。不关心和热爱社会集体的人会被社会集体所抛弃。
从经济学角度上,慈善的效益是非常明显的。捐赠、施舍等慈善行为能够刺激消费,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盈利的手段。试想,财富被少数群体所垄断,大多数人都没有购买能力,这些富人和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呢?所以我们发现,国外许多成功的企业和亿万富翁十分注重慈善公益事业,拿出大量的钱财帮助社会和贫苦阶层,事实上,不但提升了企业和个人形象,也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消费和购买力,可谓利己、利人、利国、利天下。
伊斯兰教提倡秘密的施舍,但并不禁止公开的施舍。“如果你们公开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2∶271)有时候,公开、高调的施舍和慈善行为会起到表率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队伍中来。这种慈善行为则有着双重的报酬。正如穆圣所说:“引人行善,犹如自己行善。”真主说:“不拘隐显地施舍财物的人们,将在他们的主那里享受报酬,他们将来没有恐惧,也不忧愁。”(2∶274)“不拘隐显”指的就是“公开和秘密”的施舍。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公开行动来营造。伊斯兰教禁止的是炫耀、骄傲、高高在上的自大行为和态度。
慈善事业有助于提升穆斯林整体形象,特别是今天,穆斯林应该积极投入到各种公益事业和集体活动当中去,向社会发出自己的正面声音,特别是慈善公益事业,穆斯林怎么能缺席?
----------
(作者单位: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
来源:《中国穆斯林》2015年第4期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