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
使穆斯林成为敬主爱人的优秀公民
——学经体会
马明良
讲者简介:
马明良,西北民族大学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
代表性著作:《伊斯兰文化丛书》(总主编)、《伊斯兰文化新论》、《简明伊斯兰史》、《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执行主编》。
伊斯兰教是天启的开天古教,真主在不同历史时期派遣了不同的先知和使者来弘扬认主独一精神。西元610年,先知穆圣得到造物主安拉的“沃海伊”(启示),安拉命他为其使者,责成他宣扬惟主独尊、惟主独拜、敬主爱人的精神。穆圣先在他的故乡麦加城及其周边地区宣传认主独一、惟主独拜,反对多神崇拜和偶像崇拜;提倡劝善戒恶,公平、正义,反对暴虐和不义;末日审判,天堂、地狱,各得其所等等,进行信仰的启蒙教育。认主独一信仰经历了严峻考验(比俩勒遭遇)。西元622年,穆圣及其追随者迁往另一座城市——麦迪那。
“凡是信士皆兄弟”。迁士和辅士结成兄弟的感人事迹。敬主爱人的个案。在麦迪那,穆圣不仅仅是先知和使者,而且还成了受全体麦迪那居民拥戴的政治领袖。他在此不但继续宏扬真主至高无上,反对各种形式的偶像崇拜等,而且还进行社会改革,制定《麦迪那宪章》;建立“乌玛”,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以及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实施伊斯兰法。与此同时,穆圣率领穆斯林与麦加古莱什贵族进行了多次的武力较量,最终迫使对方承认了麦迪那穆斯林政权的存在,并签订了《侯岱比叶和约》。西元630年,麦加古莱什贵族违背和约,穆圣亲率穆斯林大军兵不血刃地光服麦加。西元632年,穆圣去世,他为世人留下两份精神遗产:《古兰经》和“圣训”。
四大正统哈里发时期(西元632-661年)是伊斯兰文明根基的巩固阶段。这一阶段,伊斯兰教的影响不局限于阿拉伯半岛;穆斯林向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波斯帝国和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挑战,前者被消灭,后者被打败,伊斯兰国家的版图随之拓展,伊斯兰文明的影响随之扩大。
西元661年哈里发阿里遇刺身亡。伍麦叶家族出身的叙利亚总督穆阿威叶被叙利亚和埃及贵族拥立为哈里发(661-680年在位),定都大马士革,建立伍麦叶王朝(661-750年)。大约我国的唐宋时期,是阿拔斯时代(西元750年-1258年),穆斯林继承先辈开创的基业,怀着对真主的敬畏和热爱,认真学习《古兰经》和《圣训》,并领会其精神实质,从中获得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努力求知,取得累累硕果。出现了教义学、教法学、哲学、史学、文学、医学、数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腾飞与社会的进步,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能与唐朝相媲美的发达国家。那时的穆斯林是有尊严的民族,也是优秀的民族。在法学方面,穆斯林学者经过长期努力,构建了伊斯兰法系。
伍麦叶时代和阿巴斯时代,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矛盾、经济矛盾错综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在经训中找不到现成答案。于是,伊斯兰法学家们根据经训的基本原理和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从穆斯林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运用古希腊的逻辑学、数学等理论和方法,经过艰苦的探索,研究出了创制法律的一整套规程、途径和方法,特别是探索出了除了《古兰经》和《圣训》之外的法渊源,如公议、类比、择善、公益等。
伊斯兰法的立法依据或法渊源依次为:
第一、《古兰经》。
第二、《圣训》。
第三、公议,称“伊智玛尔”,指在经训中找不到现成答案的情况下,权威法学家们根据经训基本原理作出判断,并达成的一致意见。两条“圣训”被认为是“公议”的根据:“我的民众不会同时犯错误”。“穆斯林大众视为善者,真主亦视为嘉善;穆斯林大众视为恶者,真主亦视为邪恶。”大众一致意见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故变成了权威法学家们的一致意见。
第四、类比,称“格亚斯”,有比照、类推之意,指比照经训的规则推论和处理类似的问题。类比法的确立使伊斯兰法的立法机制更加灵活,形成了一种由此及彼、由一到多、由表及里、举一反三的永不停滞的滚动的智慧,使伊斯兰法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
第五、择善,称“伊斯提赫桑”,指对经训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问题,本着对当事人最公正最有利的原则 作出选择和处理。
第六、公益,称“麦斯莱哈“,指在不违背经训原则的前提下,从穆斯林民族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作出决断。
中国穆斯林也曾做出过骄人的历史贡献。穆斯林先辈们漂洋过海,闯过无数的暗礁、险滩和惊涛骇浪,从遥远的红海之滨和波斯湾岸边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扬州等地传播伊斯兰文明。他们万里迢迢,穿过茫茫沙漠,越过千山万水,从中亚、西亚来到长安、洛阳、开封等通都大邑,开展经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同时也把伊斯兰的种子播撒在北方大地。明代的胡登州老人家开创经堂教育的先河,使伊斯兰代代相传。明清时期的王岱舆、刘智、马注、马复初等著名伊斯兰学者,钻研四教(伊儒释道),沟通东西,写出《天方性理》等许多传世之作,为在中华大地上弘扬敬主爱人的伊斯兰精神作出巨大贡献。王静斋、马坚等现代伊斯兰学者,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把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古兰经》翻译成汉文,从而为汉语世界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了解伊斯兰的真谛而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期间,宗教是重灾区,清真寺拆的拆,关的关,阿訇抓的抓,杀的杀,宗教信仰不受法律保护,宗教信仰者受到残酷迫害的情况下,我们的许多阿訇和群众仍然坚守信仰,毫不动摇,经受了真主的考验,终于等来了1978年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宗教信仰自由得到恢复。
今天,中国穆斯林的使命是什么?特别是作为领袖的阿訇最需要思考的是什么?除了一般的教义、教法外,当下我们的阿訇们还需要大讲特讲什么?
首先,要跳出小圈子,登高望远,要有大视野,认清时代,学会:
看大势(国际国内形势),
顾大局(穆斯林根本利益),
谋大事(长远目标)。
大的形势是:国际上,伴随着全球化,各种文化,各种宗教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相互激荡,相互竞争日益激烈;国内,执政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常的宗教活动受法律保护,为发挥宗教在心灵抚慰、道德教化、社会稳定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我们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西方腐朽文化的冲击和侵蚀。目前世界各地转播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其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内容和网路内容的生产和制作。借助影视、网路等现代传播手段,西方文化已向伊斯兰文化发起了挑战。特别是欧美和日本等国的腐朽文化如暴力、色情、扭曲的价值观念和变态的生活方式对下一代造成了和正在造成严重危害,一些青年人丧失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心,已经成了西方文化的俘虏。
当今穆斯林遇到的更大的威胁和危险是:
宗教被歪曲,
思想被侵蚀,
心灵被污染,
信心被动摇,
意志被瓦解。
如何应对挑战?我们怎么办?是纠缠细枝末节的分歧,搞内斗,搞内耗,四分五裂?还是求同存异,齐心协力?
当务之急不是纠缠细枝末节,辩论那个派谁对谁错,谁是正道,谁是歪道,来一争高低,而是顾全大局,让下一代如何防范西方腐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回到正道上来,这是重大战略问题和生死攸关的大事,也是大局。每个人,尤其是有影响的人如阿訇、学董、学者、老板要顾这个大局,谋这个大事,否则就是失职,到时候会受到清算和问责。如何顾这个大局,谋这个大事呢?要全面而不是片面,深刻而不是肤浅地理解经典的真谛,发扬圣人和圣门弟子的优良传统,搁置细枝末节的争议,共同实践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凭智慧和善言传道,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取信于人,增强伊斯兰的感染力、感化力、亲和力,树立穆斯林可敬可亲可爱的形象,使穆斯林成为虔诚的信士、优秀的公民。
二、伊斯兰的核心价值观:敬主爱人
敬主体现天道,爱人体现人道。天道与人道结合,出世与入世兼顾。以天道指导人道,以人道表征天道。以入世的精神做出世的奉献。“你们把自己的脸转向东方和西方,都不是正义。正义是信真主、信末日、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并将所爱的财产施济亲戚、孤儿、贫民、旅客、乞丐和赎取奴隶,并谨守拜功,完纳天课,履行约言,忍受穷困、患难和战争。这等人,确实忠贞的,确实敬畏的”(《古兰经》2:177)。“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款待奴仆”(《古兰经》4:36)伊斯兰教强调睦邻、亲邻,《古兰经》要求人们“亲爱近邻、远邻。”“近邻”和“远邻”既指穆斯林,也包括非穆斯林。先知严禁伤害邻居,他曾连续三次说“他没有信仰!”其弟子问到底是谁没有信仰? “他说:“就是伤害邻居,使之不得安宁的人。”他又说:“在真主那里,最好的邻居就是对邻居最好的人。”伊斯兰认为,全人类包括非穆斯林都是人祖阿丹的子孙,同根同源,理应相亲相爱。西元622年,先知穆罕默德在创建麦迪那穆斯林政权的过程中,容纳了所有生活在麦迪那及其周边地区的不同族群、不同宗教信仰者——在这个政权里,穆斯林、犹太教徒、多神教徒和具有各种信仰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先知穆罕默德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这一原则,他与麦迪那的居民共同制定了为所有的人所遵循的一个宪章,即著名的《麦迪那宪章》,对于非穆斯林,只要他们不反对穆斯林,不与穆斯林为敌,就保护其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其宗教信仰和名誉不受侵犯。西元630年,先知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大军由麦迪那打回故乡麦加,人们预料这回他要报复那些曾经迫害过他甚至企图谋杀他、双手沾满穆斯林鲜血的麦加贵族当中的多神教徒,而他却一一赦免了他们,表现了伊斯兰教的仁爱与和平精神。这也应该是一种圣人的道路吧?!穆斯林应该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包容世界,以深沉的爱拥抱世界,以体现伊斯兰的真精神。《古兰经》明确了穆圣的使命:“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普慈众生”。或译“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怜悯众世界的人”(21:107)。在这里,真主没有说:“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慈悯穆斯林”;也没有说“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慈悯全人类”;而是说:“我派遣你只是为了普慈众生”,因为他是普慈特慈的主,他普慈所有有生命的存在,包括人类(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动物、植物等等众生或众世界。
有人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宽阔的是蓝天;比蓝天宽阔的是男人的心;其实,最宽阔的胸怀应该是穆斯林的心。
清代伊斯兰学者马注说:“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这就要求穆斯林不但要爱跟自己的骨肉,而且还要爱有共同信仰的人——穆斯林;不但要爱有共同信仰的人,还要爱有不同信仰的全人类;不但爱自己的同类——人,而且还要爱真个大自然(包括一切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动植物)。概括起来就是“三同一异”:爱同胞→爱同道→爱同类→爱异类 。不断扩大爱的边界,提高爱的层次,升华爱的境界。当然,这所有的爱,都有个前提,就是爱真主。敬真主的最高境界就是爱真主。马注先生的话就是对这段经文的最好注解:把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家庭的和谐,穆斯林内部的和谐,穆斯林与非穆斯林的和谐等等,全都包括进去了,而且表述很精练,很精确,很精彩,值得我们认真推敲,仔细琢磨,慢慢品味,用心学习。圣训中说:“任何人不可能进天堂,除非凭着信仰;任何人不可能有真正的信仰,除非爱他的兄弟就像爱自己一样。”也就是说:没有伊玛尼(信仰)的人不可能进天堂;没有爱心、极端自私的人,伊玛尼不健全。人与人之间的慈爱、善行岂止是散钱?岂止用金钱来表达?善行和人道天地广阔,圣训说:一切“玛阿如福”(善行)均为“索得格”(施舍):1.以微笑面对兄弟属于“索得格”;2.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属于“索得格”;3.指引迷路者属于“索得格” ;4.帮助视力不佳者属于“索得格” ;5.清除路上的石块、荆棘、骨头属于“索得格” ;6.与兄弟分享饮水属于“索得格”。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环境,
1.节约资源,禁止浪费。
伊斯兰关于这方面的具体要求很多,如对资源的消费要求有所节制,禁止浪费,认为浪费是犯罪。《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浪费,真主确是不喜欢浪费者”(7:31)。对于自然资源,不但匮乏时需要节约,而且富余时也不能浪费,相传,先知穆罕默德时代,一个人在涛涛的的河边做小净,准备礼拜,他看见这人用水无节制,就批评说:“即使在河边也不应为礼拜而洗脸三次以上”。至于对粮食和其它食物的浪费,更在禁止之列。在禁止人们乱砍滥伐的同时,号召人们多植树,多造林,绿化、美化、优化环境。先知说:“任何人若手中拥有一棵树苗,明知明天就要死亡,也要把这棵树种下去”。
2.保护动物有回赐,伤害动物有罪
先知借此晓喻人们:“对一只动物之善行同样可贵;对一只动物之暴行与对人之暴行有同样的罪孽”。他听说有人从鸟巢中抓了几只皱鸟,而母鸟在空中盘旋哀啼,他便问:“是谁抓了幼鸟而使母鸟伤心?”随即命令立即将幼鸟放回原处。穆圣不允许人们把动物捆绑起来,不允许将动物用作练习射击的活靶,不允许捕猎动物,笼养取乐。先知还给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个人在长途旅行中口渴难忍,发现一口井,喜出望外,汲水痛饮,饮毕上路。途中见一条狗卧在路边,急喘气,舔湿土,有干渴状。此人自语,此狗必渴,如同我方才之难忍。他走到井口汲上水来,返回去让狗喝,真主因此赐福于此人。后代的穆斯林法学家收集早期的“圣训”和规章,制定了包括保护动物、森林、树木、牧草、水源等的一系列法律,成为约束穆斯林行为的有力武器。
如果我们当代中国穆斯林遵行了真主的命令和圣人的教导以及先贤的教诲的话,就一定能够成为真主喜悦的人,也一定能够成为有利于家庭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国家的可敬可亲可爱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活得更有尊严,“没有忧愁,没有恐惧”的两世吉庆的人。(啊米纳!)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