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之路多坎坷(上)

  余一九二二年生于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大马庄,一个回族的阿訇世家,直至余已是第九代传人。十五岁那年(一九三七年),接受家父的口唤,让我去外地清真寺投学当海里凡,并嘱咐我要终身坚守真主的正道,2伊斯俩目教门,2穆斯林效力,决不能回头,从此余走上了漫长而艰辛的求学之路。

  提起当海里凡(学生)念经十三年的艰难,至今历历在目。年仅十五岁的我,胸怀家父的嘱咐,满腔热情地毅然离别家乡到了天津。可我去的鸡也街清真寺,那时是一座破烂不堪、高目不多的小寺,真是门可罗雀!天津市面萧条,回族同胞生活极是困苦,礼拜的人廖廖无几。由于无人请去过事,阿訇和几个海里凡都是自己吃自己的,即自己买些粗粮或从老家捎来玉米面。

  后又转到沧州化身巷清真寺(即现在的建国寺)投学,生活更是艰难。那时的沧州,穷回回是有名的。东南头的回民既无文化,又无财#,只能是卖大力气当脚行。他们手里只有两把刀,生活稍好一点的卖羊肉,穷的卖切糕,再穷的(即有上顿没下顿的)就将孩子送到当地或外地清真寺去念经,当海里凡。所以,那时整个华北地区传说,沧州是一个出阿訇,出尔林的地方。

  当地的穆斯林虽然贫穷,但对主道对教门是很虔诚的。我们当海里凡的,劈柴又烧火,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忍耐着。生活虽苦,但学习的“尔林”(知识)是多的。也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所学的知识给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清灯寒窗转眼三年,余离别了沧州,投学到河北承德清真东寺。那时的热河已是满州国了,在日本人扶持下的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