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一代穆斯林(下):新媒体时代的九零后穆斯林

“父母没想到,我不到二十岁就成为一名虔诚的穆斯林。他们以前觉得,我周五能去礼主麻就不错了。他们对我的期望,是成为一个好人,别忘记自己的身份。”李欣说。这位元热爱音乐、会玩游戏的九零后穆斯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建起了一个小小的穆斯林社区。

一、宿舍里的礼拜

礼拜结束后,李欣在桌前坐下,打开笔记型电脑,扬声器中飘出克雷格·大卫的歌声

下午两点,李欣换上拖鞋,走进宿舍旁边的公用卫生间,站在洗手池前,卷起袖子,洗净双手后,漱口、灌鼻、擦脸。依自右而左的顺序,冲洗胳膊和肘部,清洗头顶及耳部,每个步骤重复三遍。然后弯下腰,挽起裤管,冲洗双脚,用手指搓洗脚趾。

冲洗时,李欣用的是一个汤瓶壶。“也可以直接对着水龙头冲,但我觉得太浪费。伊斯兰禁止浪费,哪怕是为了礼拜。”

做完“小净”,回到宿舍,他穿上干净外套,从储物柜里拿出拜毯。储物柜面东背西,柜门上贴着两张列印的礼拜时刻表,标明每一天的日出、日中、日没,以及五番礼拜的准确时间。时刻表上方写着“西偏北15度”,那是麦加相对于上海的方位,也是礼拜的朝向。

拜毯铺在柜前的一小块空地上,李欣脱掉鞋,站在上面,面朝柜子,双手互握,垂首肃立,然后弯腰鞠躬,伏地叩首,再跪坐起身。如此反复数十遍。最后,他从柜门的拉手上取下念珠,默诵《古兰经》。

从小净到礼拜,整个过程持续十多分钟。这样的“功课”,李欣每天要做五次。

李欣今年21岁,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二学生,也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每天五番礼拜,从不懈怠。

因为下午有课,他把晡礼提前,与晌礼合并,总共礼了14拜。

礼拜结束后,收拾好拜毯,他在桌前坐下,打开笔记型电脑,扬声器中飘出英国歌手克雷格·大卫的《七天》。

李欣今年21岁,回族人,来自西安。他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大二学生,同时也是一名虔诚的穆斯林。

二、坊上人

有信仰的穆斯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礼拜、封斋这些仪式上,更应该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李欣是西安人,回族,经名“优素福”,他的公共主页取名“坊上人”。过去的西安,穆斯林大多围寺而居,在清真寺附近形成一个个聚落,被称为“坊”,即汉人所说之“回民街”。

李欣的家就在西安的一处坊上,与清真寺仅隔一条马路。他的父母是传统的穆斯林,严格遵守不吃大肉、不喝酒、五番礼拜等宗教习俗。

李欣从小在浓厚的伊斯兰氛围中长大,饭前念诵“以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饭后感谢真主赐予食物,每周五,与父亲、哥哥一起去清真寺礼主麻。两岁时,他开始学赞圣词,然后被父母送往清真寺开设的学习班,学习拼读阿拉伯字母,以阿拉伯语念诵《古兰经》。

“父母教我这些,一方面是出于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不要忘本。小时候,我只知道这是一件很神圣的事,但不理解其中的意义。觉得自己每周礼一次主麻,已经很了不起。”李欣说。他身边的很多回民,仅仅保留了不吃大肉的习惯,既不礼拜,也不封斋,伊斯兰的传统在他们身上已没有多少痕迹。

初三那年,李欣参加了一位留学回国的阿訇开设的伊斯兰学习班。听了他的授课,李欣发现,自己以往对伊斯兰的认知太过肤浅。

“为什么要封斋?以前我觉得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毅力,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忍饥挨饿,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理解他们的痛苦。”李欣说,“真正有信仰的穆斯林,不应该只是停留在礼拜、封斋这些仪式上,更应该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他从搁板上取下一本以白纸包好的《圣训集》,翻开目录,将其中的部分圣训逐条读出。

《圣训集》收录了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对教义、律例、礼仪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意见主张,包括待人处事的道德规范。例如禁止伤害、禁止说谎、禁止违约、禁止诅咒人或动物、禁止炫耀、举止庄重严肃、有同情心、尊重客人、言辞谨慎、说话和颜悦色等。这些行为准则被认为是每一位穆斯林应该效法的榜样。

 李欣取出以白纸包好的《圣训集》,将部分圣训逐条读出。圣训被认为是每一位穆斯林应该效法的榜样。

“这不是别人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是因为大家的习惯不一样。”父母这样向他解释

高中毕业,李欣在南昌读了一年民族预科。同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人数最多的是维吾尔族,其次是藏族,回族排第三。“同学彼此间的感情特别好,可能因为都是少数民族吧。”李欣说。在那里,汉族反而成为少数派。

从小学到中学,李欣身边的同学绝大多数是汉族。他去同学家做客,父母会再三叮嘱,不要在别人家吃饭,不要用别人的水杯,吃别人给的食物前,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其中的成分,是否含有猪油、酒精。

“这不是别人的错,也不是我们的错,是因为大家的习惯不一样。”父母这样向他解释。

因为觉得自己有别于他人,同学请他去家里作客,或是约他去饭店吃饭,他总是藉故推辞,即便去了,也只是坐在旁边喝喝水、吃吃水果。久而久之,聚餐时,大家很少再邀请他。

“其实一直很想融入他们,不想成为一个另类。”李欣说。

这种“另类”的感觉在民族预科学校不复存在。“大家第一次见面,通常会问三个问题:你是什么民族?你是哪儿人?你叫什么名字?很多人还会补充一句:我们现在其实和汉族没啥差别了。我听了觉得奇怪,咋能没差别呢?”

正是在读预科的这一年,李欣的民族意识鲜明起来。“中国有十个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其它民族都有它们的特色,比如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我们回族,如果丢掉信仰,还剩什么?”

于是,他开始主动学习伊斯兰知识。图书馆的宗教类书籍很少,他在网上搜索资料,上论坛与其他穆斯林交流。“那时才感觉自己作为一个穆斯林,真正成长了起来。是真主给了我机会,让我开始思考。”

预科毕业,同学们穿上各自的民族服装,合影留念。李欣穿的是短袖T恤、牛仔裤,戴着白帽。

 过去的西安,穆斯林大多围寺而居,在清真寺附近形成一个个“坊”。李欣的家就在西安的一处坊上。

以前,他会认为这是对方故意挑衅。后来他才发现,很多人的确对穆斯林的习俗一无所知

2012年,李欣考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身边再次被汉族同学包围。这时的他,已不再为自己的身份而困惑。“我首先是一个中国人,这是我的第一身份。第二身份,我是穆斯林。”

学校有一间清真食堂,除了维吾尔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外,很多汉族学生也在这里吃饭。食堂的橱窗上贴着“穆斯林师生优先”的告示,不过李欣每次都会排队。

“吃饭的人太多,有时候来晚了,饭菜已经被打完,汉族学生可以去别的食堂吃,我们只能去学校外面的拉面馆吃。”入学没多久,学校周边一公里以内的拉面馆已经被他摸熟,“总共七家,都是很小的门面”。

一次,李欣在食堂排队打饭时,听见前面两个女生正在讨论什么是“穆斯林”。其中一人说,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吧。另一人说,不对,可能是一个地名。

同学聚餐,李欣一如既往地缺席。他不去非清真饭店吃饭,也不希望别人迁就自己。同学们知道他每天去清真食堂用餐,知道他是少数民族,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每天在宿舍做五次礼拜,更不知道他周五下午坐近一个小时的公车,去清真寺礼主麻。

早晨五点多,李欣起床做晨礼时,宿舍的其他同学仍在酣睡。

“刚住一起的时候,大家都挺奇怪的,因为没接触过穆斯林,不知道他们每天要做这么多次礼拜。”一位室友说。认识李欣前,这位室友只知道穆斯林不吃猪肉,但不知道为什么,还以为“猪是穆斯林的祖先”。

以前,如果有人提及这一侮辱性的说法,李欣会认为对方是在故意挑衅。后来他才发现,很多人的确信以为真,他们对穆斯林的习俗一无所知。

“你是少数派,别人不理解你很正常,他们没必要主动关注你。如果咱们的教科书能够多一些篇幅谈谈中国各民族、各宗教的风俗习惯,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李欣说。

 

学校有一间清真食堂,除了维吾尔族、回族等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外,很多汉族学生也在这里吃饭。

三、穆斯林大学生

“穆斯林去大学,难道只是为了提高社会形象?不,穆斯林受教育的过程只是为了知识”

“爷爷那一辈把伊斯兰传给父母,父母照着做了,再传给我们。到我们这一代就有些不同了。我们在照着做的同时,还会问一个‘为什么’。”李欣说。

书桌前的简易搁板上,摆着一排书:《全球通史》与《天启宗教众先知史》,季羡林的《真话能走多远》与《圣训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与《经堂教育:伊斯兰教育的民族化》。《一九八四》的旁边,竖着上学期的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上学期这门“毛概”课,李欣考了八十多分,“只是为了考试,把内容背下来。”

宗教信仰并不妨碍他对其它科学知识的接纳。中学时,伊斯兰学习班的阿訇告诫他:伊斯兰的世界从不缺阿訇,真正缺少的是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穆斯林科学家、穆斯林医生、穆斯林工程师。

李欣记住了这句话。

去年,有人在“知乎”上邀请他回答“伊斯兰教如何看待现代科技?”,他把自己翻译的一段一千多字的资料,贴了上去,作为回答:

“原因不明的玄幻时代已经宣告结束,知识和科学的时代已经开始,这是乌玛必须学习的。

“穆斯林去大学,难道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形象,或者只是因为以后要挣到之前所预期的工资,再者就是因为这间学校比其它的容易考取?不,穆斯林受教育的过程只是为了知识。”

搁板上摆着一排书:《全球通史》与《天启宗教众先知史》,季羡林的《真话能走多远》与《圣训集》。

“该展现魅力的时候,就应该展现,像茜拉那样。不要让别人觉得,穆斯林只会礼拜”

李欣热爱音乐,尤其是R&B和说唱乐。英国的克雷格·大卫,美国的埃米纳姆、阿肯,中国台湾的“哈狗帮”,都是他喜爱的歌手。

除了弹吉他、吹口琴,高中时,他还练起了“B-Box”(节奏口技),以口鼻模拟鼓、镲、刷碟的声音,惟妙惟肖。上大学后,他成立了一个“B-Box”社团,如今已有十多名会员,经常受邀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

网上,有人发帖讨论穆斯林大学生容易犯下的“哈拉姆”(禁忌),列举了若干被认为是“哈拉姆”的行为,其中包括“参加院校的文艺演出”。

李欣对此不以为然。“该展现魅力的时候,就应该展现,像茜拉那样。不要让别人觉得,穆斯林除了礼拜、封斋,其它什么都不会。”

茜拉是一位马来西亚的九零后女歌手,2012年,参加《声动亚洲》节目时,她以一首中文歌曲《征服》征服全场观众,夺得总冠军。2014年,她参加《我是歌手》节目,红遍中国。

舞台上,茜拉穿着穆斯林女性的传统长袍,戴着盖头。她的现场感言中,可以听到“Allihamudullah ”(万赞归主)、“Amin”(祈主准我所求)等伊斯兰用语。在微博上向大家问安时,她会说“Asslamu' alaikum”(祝你平安)。

茜拉的走红,在穆斯林中间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她在公众场合抛头露面、演唱非伊斯兰歌曲,破坏了教门生态。有人认为,她以美妙的歌喉表达自我,向世人展示了新一代穆斯林女性的美好形象。国内最大的汉语穆斯林社区“中穆网”特意开辟了“茜拉,加油!”的版块,为她喝彩。

李欣是茜拉的支持者,他认为那些保守穆斯林针对茜拉的批评有失公允。“穆圣教导我们,不应妄断他人。历史上,大卫王就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天地间的各种旋律,鸟的叫声、美妙的歌声,都是主的恩赐。”

茜拉的走红在穆斯林中间引发争议,有人认为她破坏了教门生态,有人认为她展示了穆斯林女性的美好形象。

“在这个轻浮的世俗天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玛律克斯在书中写道

酷暑时,李欣也穿着九分裤。伊斯兰规定,肚脐至膝盖之间为男性“羞体”,不应外露,也不应目视他人的“羞体”。自从知道这条教规后,李欣再没去过公共游泳池。

穆斯林的世界存在不少禁忌,但李欣的生活不乏乐趣。

宿舍门口的椅子上,摆着他养的一盆文竹,枝繁叶茂。储物柜侧面,挂着一根双节棍。回民喜欢习武,李欣从小跟随坊上师傅学过武术。

电脑既是他的学习工具、交流工具,也是听音乐、看动漫、玩游戏的娱乐工具。李欣的QQ头像是《火影忍者》中的宇智波佐助,这部漫画,他从小学六年级追到现在。空闲时,他也会在宿舍玩玩单机游戏,《仙剑奇侠传》、《极品飞车》、《生化危机》,以及《使命召唤》系列。

“中穆网”论坛上,有玩家发帖讨论游戏:“玩过单机《使命召唤》,一看打穆斯林的就放弃了。玩过《刺客信条》,一看是杀十字军的,就玩通了。喜欢里面的场景,大马士革、伊斯坦布尔,爬上清真寺,看里面的建筑,看雕花,感觉很好。”

李欣玩游戏没有太多禁忌,“只要不伤害自己的宗教感情,不过度沉迷,不参与赌博就行了”。

书桌的抽屉里,放着中文和阿拉伯文两本《古兰经》、两顶白帽、一瓶阿拉伯香水、一盒象棋、一把十孔口琴,还有一本《霍乱时期的爱情》。

“所谓的世俗生活,虽然在她了解之前曾让她有过许多疑虑,但其实那不过是一套沿自传统的规矩,庸俗的仪式,事先想好的言词。在此之下,人们彼此消遣,为的是不致互相杀戮。在这个轻浮的世俗天堂,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陌生事物的恐惧。”玛律克斯在这本小说中写道。

 

上大学后,李欣成立了一个B-Box社团,如今已有十多名会员,经常受邀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

四、新媒体的布道者

云天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穆斯林软体发展团队,为中国穆斯林再开辟一块学习信仰的地方”

李欣的手机上装了一款叫做“爱礼拜”的软体,礼拜时间一到,就会发出“嘀嘀”的提示音。这款软体还可以根据使用者所在位置,指示麦加的准确方向。“爱礼拜”是国外BitsBlue工作室开发的一款免费软体,甘肃临夏一位网名“云天”的穆斯林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汉化。

2012年,云天买了一部智慧手机,想从网上下载一款中文版伊斯兰软体,找了很多手机应用市场,一无所获。于是,他自己动手,将国外一款名为《爱古兰》的软体作了汉化。如今,中文版《爱古兰》的下载量已逾十万次。

之后,他与志同道合者一起,汉化了《爱礼拜》、《爱圣行》等软体,并开发了《云天电台》、《我爱信仰》等有声读物。

云天的目标是“打造一个穆斯林软体发展团队,为中国穆斯林再开辟一块学习信仰的地方”。今年年初,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

“西北年轻人接触伊斯兰知识的方式很多,如清真寺里的学习班、家庭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朋友的帮助和介绍、生活环境的潜移默化。而除西北以外的其它地方的穆斯林青年,学习信仰的方式又有哪些?以前通过书籍,后来也可以在电脑上学习,而现在呢?……

“那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是新媒体时代,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上班的路上、工作闲暇、睡觉之前,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来学习,或者来聆听学者、阿訇的讲演,纯洁我们的心灵,增加我们的信仰认识,让手机不只是娱乐的功能,更要让手机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利用业余时间,云天汉化了《爱古兰》、《爱礼拜》等软体,并开发了《云天电台》等有声读物。

五年时间,刘宇编写了一万多条与伊斯兰相关的条目,被国内的媒体、论坛、书籍广泛引用

父辈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信仰传递给下一代,而新一代的年轻穆斯林,正在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学习伊斯兰知识,互相建立联系。

李欣在社交网站上建了一个名为“坊上人”的公共主页,“向大家介绍伊斯兰的美好”,内容包括人文历史、日常小故事、圣训、教法教义等。这个主页已有一千多人关注。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他和以往一起在学习班听课的几位年轻人,将阿訇每周的“窝尔兹”(劝善讲演)录成视频,整理后发布在网上。去年,这群九零后大学生还成立了一个翻译小组,将西方研究伊斯兰的文献翻译成中文,发布在他们的微信公众平台上。

刘宇,李欣在社交网站上认识的另一位元九零后穆斯林,正以自己的方式在互联网上普及伊斯兰知识。

刘宇今年23岁,河北沧州人,去年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从事互联网相关的工作。由于家庭原因,伊斯兰在他父母这一代失去传承。他的母亲是汉族,父亲早年是红卫兵,在内蒙兵团当过知青,是坚定的无神论者。

高二那年,刘宇认识了一位元家族同门,对方的父亲是阿訇。经过半年交往,刘宇回归伊斯兰。

他开始学习伊斯兰知识,并着手创作与伊斯兰有关的互联网条目。五年时间,他总共编写了一万多条目,逾百万字。

编写条目并非易事。不同资料对同一段历史的记载各不相同,需要比对整合。专有名词缺少统一译名,更增加了资料整理的难度。例如阿拉伯人保卫巴勒斯坦和耶路撒冷的艾因·贾鲁战役,“艾因·贾鲁”有多个译名,如“矮彦加路”,需要依据其它细节判断其所描述的是否为同一战役。

刘宇编写的很多伊斯兰条目,被国内的媒体、论坛、书籍广泛引用,他的一些原创内容甚至出现在历史书上。这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刘宇玩过《帝国时代2:征服者》,游戏中有两大伊斯兰帝国——撒拉逊和土耳其,很多穆斯林喜欢撒拉逊,因为能够体验穆圣征战的感觉,而他更喜欢土耳其。

“撒拉逊的特殊兵种是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土耳其则是火枪兵。这是游牧民族向工业民族跨越的阶段,是一个民族进步的象征。”刘宇说。

在《帝国时代2》中,很多穆斯林喜欢使用撒拉逊,因为能够体验穆圣征战的感觉,而刘宇更喜欢土耳其。

五、穆黑

“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穆斯林,打着穆斯林的旗号,但他们违背了主的真义”

“那些‘穆黑’天天在网上骂我们,到底图个啥?”李欣指着电脑荧幕上被他拉入“黑名单”的一行行用户名,无奈地说。

认识李欣的人对他都很友善,但网上却有很多人视他如仇敌,仅仅因为他的穆斯林身份。这些人自称“反绿人士”,李欣称他们为“穆黑”。他的公共主页“坊上人”也成为“穆黑”的攻击目标,经常收到各种不堪入目的辱骂。

每次网上出现与伊斯兰有关的新闻,形形色色的仇恨言论就会甚嚣尘上,裹挟大量妖魔化甚至造谣中伤,很多不知情的人也被煽动起来。

“如果他们想谈宗教、谈历史,我都可以和他们谈,但他们根本不是抱着互相了解、互相探讨的心态,而是把罪名强加在你头上,甚至只是为了发泄,单纯地谩骂。”李欣说。

他尝试同“穆黑”辩论,向他们介绍他所了解的伊斯兰、他所认识的穆斯林,但无济于事,最终只能选择忽视对方,引用《古兰经》中关于“宽恕与原谅”的语句结束无意义的争辩。

“只因为从真主发出的慈恩,你温和地对待他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是残酷的,那末,他们必定离你而分散;故你当恕饶他们,当为他们向主求饶,当与他们商议公事;你既决计行事,就当信托真主。真主的确喜爱信托他的人。”《古兰经》第3章第159条写道。

因为同样的道理,李欣痛恨那些打着伊斯兰旗号的“粗暴的”、“残酷的”极端分子,那些对普通人施以暴行的人,那些在不同教派之间制造杀戮的人,那些为了达到政治诉求而主张暴力的人。“他们与伊斯兰精神背道而驰。《古兰经》说过:凡枉杀一人的,如杀众人。穆圣也说过:你们不可互相憎恨,互相嫉妒,互相疏远。”

今年3月,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李欣在他的公共主页上转发了一位穆斯林朋友创作的漫画:叩拜真主时,一人荷枪实弹,礼拜方向与众人相反。文字写道:“并不是所有的穆斯林都是穆斯林,打着穆斯林的旗号,但他们违背了主的真义。”

今年3月,昆明火车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事件,李欣在他的公共主页上转发了一位穆斯林朋友创作的漫画。

结束语

课余时间,李欣的室友们在学校附近的一家肯德基打工。肯德基有猪排饭,李欣没法同往,于是和一位远在云南的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卖普洱茶的网店。

西安的很多回民都有喝茶的习惯,李欣打算从身边的朋友开始,先送后卖,把口碑慢慢做起来。“做生意不只是为了挣钱,也是为了让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伊斯兰不仅讲求为后世所作的功修,更讲求今世的作为。如果你天天礼拜,不工作,父母靠谁养活?你拿什么去帮助别人?”

穆斯林的五项基本功修,“念、礼、斋、课、朝”,其中“课”是指“天课”。李欣的父母每年都会缴天课,捐助身边的人。伊斯兰教法规定,如果穆斯林的个人资产超过一定限额,应按比例缴纳天课,救济贫困者,唯有如此,其拥有的资产才是合法而纯洁的。去年的限额为3.9万元,课税比率为四十分之一。

“被捐助的人有了这笔钱,就可能成为下一个捐助的人。”李欣说。不望报酬、不待人求、不为人看、要尽全力、款待穷人和孤儿、善待亲邻,这些是伊斯兰对“助人济贫”的具体规定。

去年古尔邦节,学校附近的一家拉面馆请大家吃饭。店面很小,老板将桌子拼起来,三十多名穆斯林学生聚在一起,分享羊肉。李欣向他们讲解了古尔邦节的起源和意义。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这一天,穆斯林屠宰牲口后,将其分成三份:一份自食,一份送亲友邻居,一份济贫施舍。

李欣说,他说服不了“穆黑”,他能做到的是,以自己的行动告诉身边的人:穆斯林是好人。

中国新一代穆斯林(上):重拾信仰的八零后穆斯林

中国新一代穆斯林(下):新媒体时代的九零后穆斯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