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曾经是前苏联的一个“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独立以来社会发生巨变,各地兴建了许多清真寺。 政府中的旧官僚对穆斯林的信仰活动很不放心,媒体上经常不断大肆宣传恐怖活动气氛,而在清真寺中隐藏着苏联克格勃式的秘密监视,捉拿“瓦哈比份子”。 所谓“瓦哈比”,是前苏联时期对虔诚穆斯林的污衊性称呼,这个名词来源于阿拉伯半岛的一个教派,但在苏联时期瓦哈比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代名词,谴责他们违背苏联无神论政治纲领,宣传唯心主义伊斯兰“反动思想”。
苏联解体十八年后,在前苏联统治的穆斯林地区,如阿塞拜疆、中亚各国、以及俄罗斯国内,官方仍旧使用着苏联时期的反伊斯兰政治术语,对“瓦哈比”疾恶如仇,势不两立,因此在清真寺中也隐藏着眼线,密切注意“反动思想”动向,向警方做秘密报告。 这是极左思潮积重难返的社会现象。
阿塞拜疆在数月前,国会通过了一项控制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法案,对清真寺加强“内部”监控,因此有几座清真寺被政府勒令关闭,原因不明。 甘萨市大清真寺穆安津(宣礼员)威达迪.阿巴索夫对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说:“他们(政府当局)宣布关闭我们的清真寺,他们只说根据最新法律,而没有说明任何理由。 这究竟为什么? 我们很愤怒。”
当地政府官员解释说,关闭这座清真寺,因为需要修理内部建筑。 阿巴索夫说,根本就是胡说,“真正的原因是,我们这里有许多人曾经到国外学习伊斯兰。 他们不喜欢我们,说我们是伊斯兰极端主义。” 根据最新通过的法律,凡是到国外学习伊斯兰的人,一律不许可在清真寺中担任教务,采取苏联时期封闭式宗教关门“自传”规定,切断与国外的一切联系。 只有得到政府许可的阿訇,才被允许主持教务和在聚礼日宣讲教义,民众喜欢的阿訇,政府不予承认他的资格。 这也是苏联时期官办宗教的老传统。
一位主管宗教事务的官员希达亚特.欧若耶夫对记者说:“宗教信仰开放了,但我们却面临着极端主义的困扰,而且在继续发展。 我们的人民不喜欢看到这里出现车臣、鞑靼斯坦或印古什(伊斯兰宗教势力)的形势。” 他举例说,在2007年政府情报机构发现在阿塞拜疆出现了“极端瓦哈比集团”,他们要对西方大使馆下手,报复他们在伊斯兰国家的侵略和暴行。 例如今年年初,警方逮捕了两名黎巴嫩人,他们计划对驻巴库的以色列大使馆发动恐怖爆炸,这两个人同国际基地组织有关。
阿塞拜疆人口820万,90%是穆斯林,在苏联时期,巴库是苏联的石油生产基地,吸取那里的地下血液,向这个国家的流放罪犯和移民都不多,因此保持了比较单纯的穆斯林社会文化,但独立后的政府在西方和俄罗斯干涉下坚持世俗化政治。
巴库市的著名阿布-伯克大清真寺也被政府勒令关闭了,通知说,警方发现这座清真寺中流传极端思想。 这座清真寺伊玛目加米特.苏莱曼诺夫对记者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极端主义。 他们把哈瓦比主义强加于我们,我们不承认,坚持反对政府一意孤行。 他们所说的瓦哈比,我们称作是赛拉菲教派,是一个很正常的伊斯兰思想教派。” 伊玛目苏莱曼诺夫说,因为这座清真寺十分温和,许多人不满意,曾经受到过攻击。 他说:“如果政府不收回成命,阻止穆斯林进寺礼拜,他们将助长极端思想的快速滋生,与他们所想象的目的适得其反。”
居住在巴库的自由撰稿人艾纳尔.瓦里耶夫对伊玛目苏莱曼诺夫的观点表示赞同,他说历史的经验表明,对宗教进行镇压,结果出现其相反的效果,越压越强。 他认为,政府大喊反对瓦哈比口号,只不过是借口,夸大其词,真正的目的是加强对清真寺的控制,阻塞信仰和言论自由,因为他们习惯于苏联统治的一套既定方法。 他说,这个国家曾经发现过极端主义组织,但都遭到了取缔,现在不存在了,政府只不过拿来吓唬人,另有目的。 政府坚持苏联时期的术语,对伊斯兰用瓦哈比这个贬义词,实质上是对整体伊斯兰的仇视,会引起民众的反感。
美国官员向阿塞拜疆政府关闭清真寺的新法律表示担忧,而且国际人权组织也在2009年度世界人权报告中,列举了阿塞拜疆的例子,证明限制信仰和言论的错误政策不容忽视。 报告说:“(阿塞拜疆的)某些政府行为,迫使宗教信仰自由局势不断恶化。”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