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以色列来说,“纳克巴”(nakba)(1)的主要目的是让巴勒斯坦人消失。驱逐是要让巴勒斯坦人的民族意识消逝。巴勒斯坦人将忘记他们的权利和土地,他们的损失将化为微尘,他们将失去求偿的权利。被驱逐者将融入周边贫穷阿拉伯人的海洋,把被征服、被毁灭的家园遗忘。武力是要迫使他们屈服,抹去记忆。
70年了,这一企图失败了。以色列无法让巴勒斯坦人消失。今天,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他们继续坚定地主张自己的权利,坚守自己的故土。加沙的大众抗议表明,巴勒斯坦人仍在寻找新的办法,来为自己的正义事业抗争。这建基于漫长的大众反抗历史之上,可追溯到1936年的巴勒斯坦起义。巴勒斯坦人仍在抵抗,没有放弃自己的渴望——在自己的家园有尊严地生活。
以色列拒绝直面这一现实。以色列否认“纳克巴”,否认在1967年非法占领了土地(它只说这是“有争议的”),否认自己控制着巴勒斯坦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色列把一切都归咎给受害者。巴勒斯坦人要对自己的受苦、被杀负责,因为(这里有一长串说法):他们不接受既成事实;他们不想要和平;他们不承认以色列;他们沉迷于过去;他们使用人体盾牌;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灌输仇恨教育;他们支持哈马斯和恐怖主义;他们反犹;他们信伊斯兰教,一种暴力的宗教。
基于这样的殖民种族主义和民族自恋心理,以色列不愿接受,巴勒斯坦人是人,是有基本人权(甚至平等人权)的人。只有以色列人配拥有安全、独立和正常生活。低人一等的巴勒斯坦人不配。70年来,包括在“奥斯陆协议”的年代,以色列从未停止宣传这种暴戾的世界观,更遑论质疑这种世界观,从来没有。
像所有移民殖民地一样,以色列的生存基础是有计划地制造恐惧。以色列的公共空间充满了歇斯底里,不停渲染那些要“杀害犹太人”的敌人:反犹主义者、满心怨毒的阿拉伯人、新的希特勒、伊朗的炸弹。在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媒体轰炸下,大多数以色列人难以与政府、军队保持谨慎的距离。所以,大多数人只是奉命行事,把一切都归罪给阿拉伯人。对更多的狙击手、轰炸与屠杀,他们只是欢呼不休。
这一局面会持续多久?从“纳克巴”到现在已经70年了,巴勒斯坦抗争的历史还要更长,有鉴于此,我们不可能悲观。
尽管巴勒斯坦人陷入了空前的分裂和彼此隔离,遭受空前的包围和宰制,但他们内心里坚信,自己在追求正义的事业,从事正当的抗争。每当有一名巴勒斯坦人被杀害,每遭受一次侮辱,就有一份团结在心底扎根。这不会平白消逝,不会被遗忘。以色列将为自己惨无人道的暴行付出政治代价。
以色列永远都不餍足。以色列永远都有藉口、空洞的理由和特殊的辩解。这一逻辑甚至适用于以色列的官方左派:他们总有一块定居点要保留,总有一块土地不能放弃,心里总是觉得错的其实是巴勒斯坦人。以色列的受害感是一张永远压迫他人的通行证。以色列定居者则沉醉于犹太人是优等民族的意识形态之中。
但以色列人在内心深处知道,巴勒斯坦人不会消失,他们必须直面巴勒斯坦人。他们否定一个拒绝屈服的民族,能否定多久?以色列的殖民计划能维持多久?世上无永存之物。“永恒的犹太都城”(2)也不永恒。这些都是空幻的语词,试图否定隔离的现实,否定占领的不稳定性与非法性。
在世界各地,以色列支持者的队伍也在缩水,并日益极端化。现在谁还相信以色列,相信其所作所为?特朗普这种无人信任的骗子吗?反犹的牧师罗伯特·杰福瑞斯(RobertJeffress)吗?(3)他相信纳粹大屠杀是上帝创造以色列计划的一部分。以色列让这样的人参加独立日庆祝,对600万纳粹大屠杀受害者是一种历史性的侮辱。现在以色列攒鸡毛凑掸子,只能凑出特朗普和杰福瑞斯吗?有这种可悲的“真正朋友”,以色列何愁没有敌人?
“纳克巴”70年后的今天,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于巴勒斯坦大众的坚定决心。希望在于新一代的年轻欧洲人和美国人,相信为巴勒斯坦而斗争符合道义。希望在于多达80%的美国犹太人反对美国把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希望在于遍及全球的情绪——以色列是一个应当被鄙视、被孤立的国家。
“纳克巴”将会结束。我们终将胜利。
注1:巴勒斯坦人把1948年的遭遇称为nakba,在阿拉伯语中意为“灾难”、“浩劫”,本文音译为“纳克巴”。
注2:以色列人对耶路撒冷的称呼。
注3:美国福音派牧师,特朗普的坚定支持者。杰福瑞斯认为犹太教徒、穆斯林和天主教徒最终都要下地狱,但讽刺的是,近期他受到以色列邀请,参加美国驻以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的仪式。
本文发表于美国网站“雅各宾”(Jacobin)。作者巴希尔·阿布-曼内赫(BashirAbu-Manneh)是肯特大学英语学院讲师。原文标题是《“纳克巴”七十年》。现标题为译者所起。
原文网址:https://www.jacobinmag.com/location/israel-palestine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