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啊,仁德、知识方面你涵盖万物。(《古兰经》40:7)
——谨为题记
伊斯兰乃治世之宗教,乃理想而理性的生活方式。其治世思想源于天启,博大而精深;其兴世理论经先知实践笃行,贯穿了整个伊斯兰发展史。
治世要治人,兴世须发展。治得人,要治者施“仁”;治得兴,须治者倡“学”。古兰“仁德、知识方面你(安拉)涵盖万物”启迪世人的就是这种以仁治世、以学兴世的治世思想和治世方略。
伊斯兰理论体系源之天启,安拉具有许多完美的属性是伊斯兰信仰理论的核心之一。信仰学将安拉完美而大能的属性具体归纳为“九十九大美德”。它是安拉施大治于万物,尤其是大治人类的根本与终极源泉。在《古兰经》中,惟有“仁德”和“知识”这两个属性,安拉拿“涵盖万物”做出了表述。“涵盖万物”就是洞悉事物,掌控事物。安拉对万物之洞悉、之掌控自不待言。而人是安拉大地的“代治者”,人有责任有义务习安拉之美德,行安拉之大道。
正如经训所言:“你们当习仿安拉的美德。”人之涵盖万物,就是认知万物中被赋予的性、能、质、本、律等,并予以研究、探索、开发和利用。而“仁德和知识方面”的涵盖则是把“仁德”和“知识”施之于万物、践行于万物,也就是实施和实践到与人类相关的一切领域,如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伦理及人文、自然、科技、艺术等,并贯穿始终形成这些领域实实在在的纲领。所以,治世是安拉对人类的责成和要求。既然是天启的责成,那么,它的理论依据必也来自天启的指导。
“以仁治世、以学兴世”,就是我从古兰经《宽恕者》章的天启理论中解读出来的伊斯兰治世思想和治世方略。
以仁治世
1、伊斯兰“仁治”溯源
“仁”者,爱也。伊斯兰之“仁”,小爱言爱己、爱人、爱生活、爱自然、爱社会;大爱讲爱主爱圣、爱人类解放(走向信仰)。
“仁”是安拉的本体属性。古兰经由114章组成,每一章均以安拉之尊名开始,而安拉之名被两个安拉的本体属性——“仁”所形容。《古兰经》中“仁”被提及339 次,这还不包括每章开始前形容安拉的两个“仁”。如果加进去的话,则多达565次。“仁”在古兰经中以高频率出现只有一种暗示,那就是籍量重的形式阐释“仁”的价值和施于客体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有意思的是,阿拉伯语中“骨肉”一词也派生于“仁”字。“以仁治世、以学兴世”思想源于“宽恕者”章,而“宽恕”不正是“仁”之生成吗?最重要的是安拉已把“仁”作为他自己的定制,古兰云:“他(安拉)给他自己规定了‘仁’。”
2、伊斯兰“仁治”之践行
任何一种体制都需一部全面而详尽、完善而实用的宪法,以保障该体制的正常运作。伊斯兰“仁治”,也是一种治理世界的体制。它需要以“仁”为德的软约束来润物细无声,也需要以“法”为律的硬约束来秋风扫败叶。它的实施纲领,即它的宪法就是《古兰经》。《古兰经》是安拉治理世界的根本性大法,在其颁降的二十三年历程中,被它铸造的一代精英完整、完善、完美而又完全地予以了实施和实践,榜样性地架构出理想而理性的社会生活蓝图。同时它又让一代代优秀载体薪尽火传,生生不息。伊斯兰“仁治”既源之《古兰经》,古兰之水不竭,仁治之流不断。
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距离的。在这段距离上会反反复复出现一些病态现象和悖逆行为,嫉妒、自私、狭隘、极端、赌博、嫖娼、偷抢、诬陷,甚至杀人放火、坑蒙拐骗。这些现象及行为首先需要以仁化之,在“仁化”的同时需要法制来辅佐解决之。而《古兰经》法制人人平等、公平施法、法系信仰的天启立法理念,从客观上保证了任何人,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不能也不敢违犯古兰大法。所以,古兰“法制”始终可以从边缘保障伊斯兰“仁治”的主流实施。以仁统慑,以法辅之。伊斯兰“仁治”并非一味妥协之“仁”,无视原则之“仁”
3、伊斯兰“仁治”之价值内涵
安拉创造万物以显其“大”;化育万物以显其“仁”。化育万物的最高阶段则是化人治世。人乃万物之灵,化人的过程就是“仁化”的过程,使人懂得爱,爱人、爱己、爱万物。而后把爱延伸到精神层面,延伸到思想领域,使这种爱产生质的飞跃,升华为一种无私之爱,一种可以为之不惜牺牲生命来成就的爱,即大爱——爱信仰、爱圣人、更爱安拉。所以,无论伊斯兰“仁治”之小爱,还是“仁治”之大爱,都具情感性。关注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即民生问题;关切人与精神、人与灵魂、人与价值,即归宿问题。
古兰“我差你为圣,只为仁化世界”彰显了伊斯兰“仁治”价值的超越性和终极目的。
“仁”除却情感性外,还具有一种没有任何娇饰的本真性。本真的东西可以渗透入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里,而成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不再为任何外力所扭曲。只遵循内心的召唤,即平朴而不张扬的“仁”,温柔而不灼热的爱,不浮、不躁,似春雨润物。
“仁”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属性,即它的消费性。消费就会枯竭,就需要资源。伊斯兰之“仁”,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它源之安拉。但是,它需要去开发。
4、伊斯兰“仁治”之价值实践
伊斯兰“仁治”就是对源之安拉的“仁”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伊斯兰不是高谈阔论,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高深莫测的神秘理论,更不是重精神轻现实的独善其身。它是理性化的人类生活方式和具体化的生活实践。先知说:“信仰由七十几个分支组成,高端乃认知‘万物非主,惟有安拉’,低端是除去路上的障碍物。”先知所提的七十几个信仰分支全都是具体的、务实的、实用的。
伊斯兰“仁治”从一开始就关注现实,深入现实;重视发展,指导发展。在关注和深入中使“仁”潜移默化,在重视和指导中把“仁”发扬光大。“你们实干吧,安拉、圣人和众穆民将会看着(《古兰经》)”,“你(先知)要凭籍源之安拉的‘仁’柔和地对待他们(《古兰经》)”。先知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仁爱孤儿者,天堂和我相邻。”
安拉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置有一泓清冽的仁泉,从仁心一动之时,仁泉也就开启,然后涌动,最后会喷薄而出,流向人间,汇聚成“仁”之洪流,润世治世。这方面先知的训导更是不胜枚举。“仁”是付出,“仁”是一颗童心,“仁”有时候需要牺牲。“童心暗淡了的爱还会是真爱吗?(拉碧阿)”。
人生是现实性的,但人生价值可以超现实性。行“仁”于现实生活,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仁”之价值是实现了,但没有超越。伊斯兰既鼓励“仁”之价值的实践,更追求“仁”之价值的超越。价值超越了的“仁”,谓之“大仁”,是仁之实践中的“双赢”,更是“居尘出尘”的一种境界。
实践“仁”,就如做一个忠诚的朋友,帮一个又一个的你我他。直到帮这个世界充满爱。
伊斯兰把“仁”提升到信仰的高度,因之伊斯兰使命就是一个“仁”。作为治世的使命,“仁”,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在一言一行中实践,在一举一动上贯穿。先知“帮聋哑者明白意思,给盲者引路,对求知者指点迷津,多走几步送温暖与孤寂者,升升肩膀拉一下有需者……”不正是“仁”的亲切而流动的治世画面吗?
“仁治”,在于责任心的付出。大贤欧麦尔作为一国元首,日理万机,“幼发拉底河边一匹驮水罐的骡子倒下,安拉都会问责我,你作为穆民长官,为何没有为我的仆人们修好路?”是心系民生之“仁治”;欧麦尔二世“我的孩子也是安拉的仆人,也是普通的战士,有义务为伊斯兰出征。正因为是我的儿子,他更有责任战当身先士卒,和须戎守边陲”乃身先垂范之“仁治”;萨拉丁克耶路撒冷释数十万基督贫弱,是伊斯兰不杀俘不凌弱之“仁治”;卖牛奶的小姑娘法图曼,穷而不掺假更是一种守望修养的“仁治”点滴。(大贤欧麦尔亲耳听到了法图曼母女的一番对话,深受感动,说:穆斯林修养如此,何愁吾教不兴!后亲自上门提亲,娶法图曼为其儿媳)。
以学兴世
1、“学”在伊斯兰理论体系中的界说
“学”,阿拉伯语词源上是“标志”之意,也指认知、把握这个标志的过程。伊斯兰认为,古兰、圣训所提及的“学”在人文范畴中更多是指认知、领悟,而在自然范畴中则指科学、技能。所以,“以学促兴”之“学”既含人文的“知识”,又指自然的“科学”。
2、“学”之渊源及价值内涵
“学”,也就是学问、知识,它跟“仁”一样,源于安拉的本体属性。人之知识是安拉知识的显化和生成。古兰“他(安拉)教授阿丹(人祖亚当)一切名称”直接阐明了人类的知识,皆源之安拉的输入,而“一切名称”则预示着人类基因里潜埋了各种知识和科学的种子。这些知识和科学是安拉“仁德”的外显,是安拉兴世的工具。《古兰经》提及“学”亦即知识达854次。“知识”也是安拉涵盖万物的两大属性之一,安拉在《古兰经》中四次表达了他的“知识”对于万物的涵盖和洞悉。
知识的尊贵首先在于它对人类思想的启蒙。古兰曰:“那些事例,我把它示于世人,惟有知识者才会领悟”。先知说:“知识是心灵被愚昧笼罩时的生命,是眼睛为黑暗包围时的明灯”。知识在不断开启、深入和升华中使人的思想走向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随之让思想产生更大的气魄。
知识的尊贵也在于它是人类自我精神状况充实和自我认知升华的内在反映。不屑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植物人,一个只会苟活的十足植物人。古兰进一步指出:“难道有知识的人与无知识的人能相提并论吗?”
知识之尊贵还在于知识本身蕴含“探索”的精神和“外化”的张力。古兰云:安拉的仆民中惟有有知识者更敬畏安拉。言下之意是说,拥有了知识的人,知识会促使他进一步去探索,最终走向信仰。“先知们没有留下金钱和银币,留下的只有知识”先知如是说。而学者是先知们的继承人,替先知宣教,代先知治世。治世需要知识,于是乎,先知们的知识被不断延续,生生不息,永呈可持续性发展之势。
人文的知识如此,那么,科技知识的价值呢?在一个开发自然、追求物质的时空里科技知识的价值更是触手可及。作为物质的世界,安拉赋予了物质世界它们自身的规律,这些规律需要去探讨、去研究、去开发、去利用。这也是安拉对人类治世的要求。如安拉说:“如果你们能穿越天地之浩瀚,你们就穿越吧!你们无法穿越,除非凭籍一种权柄”。“权柄”是什么?就是科技。试想,没有“权柄”这项科技,人能上天入地?人能登月球进太空?
3、追求知识的重要性及表现方式
伊斯兰认为:知识作为人类的基因潜能,安拉创造人祖阿丹时就已经埋下了。但它的每一颗种子在发芽后需要人去发现,去呵护,去培育。这就是知识被追求的过程,也是人走向智慧的过程。先知说:“智慧是穆民走失的骆驼,无论在哪里被发现,穆民更有权利获取。”先知的这番话,旨在强调知识是无国界的,穆斯林应该更加主动地追求知识。
先知说:“负笈求学者,安拉使他易行天堂之途。”还说:“求知者,众天使纷纷垂翼予以呵护,直达近天,惟因喜其所为。”先知进一步提升求知的品级说:“谁出门求知,谁就在主道上,直到返回。”
知识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先知要求穆斯林既要学习教门知识,又要学习生活技能、治世本领,如游泳、骑马、射箭等等。先知还专门选派弟子栽德学习希伯莱语。有关这方面的经训数不胜数。
人类追求知识的方式随着知识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变得五花八门、多种多样。但是,知识永远可以说是人类追求过程中最难也最具价值的东西,它一般不会丢失,也不会被什么人偷走窃取,它最危险的天敌恰恰是人自己。人可能丢失它——荒废所学;可能偷窃它——反人类。
4、“以学兴世”的价值实践
知识的价值除它本身具有价值外,更在于其使用价值。先知说:“但凡人去世,其功干亦告结束。惟三样东西长存———存储的施舍、益人的知识、善良而常为其祷告的子嗣。”还说:“我之后的最优秀者当属教授学问、传播知识之人,他在后世似一个民族般复活。”“知识如蜡烛,实践并传授与人就成灯塔(安萨里)。”
巴格达“智慧宫”,人类历史上以学促兴的榜样。它翻译出的不仅仅是技艺和数理化、天文和文史哲,更重要的是它翻译出了繁荣,翻译出了强盛。艾资哈尔,人类历史上第一所大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和社会复兴运动的宣导者们。尼扎茗耶,人类文化史上因其分科施教、学术精湛而被认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所大学,存世三百年,安萨里(哲学家)、花剌兹密(数学家)、毕鲁尼(天文学家)等英才辈出,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伊斯兰“以学兴世”,核心就在于关注现实生活,介入现实生活。“学”关乎社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兴”关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结果。所以,“以学兴世”既重视学,又关注兴,可以说是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在深度、广度和速度上思社会之发展、促社会之兴盛的治世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的兴世方略。
结语
安拉之属性,惟“知识”和“仁德”涵盖万物,其蕴意极为深远,极具现实意义。意在提醒施治于世时,绝不可疏此厚彼。“知识”的发展尤其是科技知识的发展会变成双刃剑。发展就会强大,强大就会霸权。这是人性的弱点。科技一旦被滥用,不但会危及自然生态,而且会颠覆人类伦理。这时候,就需要以“仁”来抑制“学”之过“兴”,以保证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发展的和谐和可持续性。反过来,“仁治”旺盛激情的焕发和持续也需要“学”来铺垫。“仁”是上层建筑,“学”乃经济基础。人是物质的,生活、社会也需要物质基础。失去物质基础的“仁治”定会演变成独善其身的小仁;缺乏物质保障的“仁治”会使社会疏远陌生于“仁”,麻木冷情于“仁”。因此,“以仁治世、以学兴世”就像伊斯兰治世体系的两条腿、两只翅膀,不可或缺其一。只有“仁”“学”兼备,厚此厚彼,方能治世兴世,方能和谐持续。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