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教法分歧

  每当我们学习伊斯兰知识,阅读伊斯兰经典,就更加坚信伊斯兰教之伟大、和广博,坚信伊斯兰的宪法(沙里亚法)公正和完备,它始终关心着人类的利益,致力于解决各种困难和障碍,因为它来源于安拉所启示的经典和使者的圣行。

  

  伊斯兰的支柱和信仰纲领间决无分歧,所有穆斯林应牢记安拉的教诲:“通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真实地敬畏安拉,你们除非成为顺主的人,绝不可以死去,你们当全体坚持安拉的绳索,不要自己分裂。你们当铭记安拉所赐你们的恩典,当时,你们原是仇敌,而安拉联合你们的心,你们借他的恩典才变成教胞,你们原是在一个火坑的边缘上,是安拉使你们脱离那个火坑,安拉如此为你们阐明他的迹象,以便使你们遵循正道。”(3:102、103)

  教法的根源——《古兰经》永远纯洁,永无分歧: “那教诲确是坚固的经典、虚伪不能从它的前后进攻它,它是从至睿的、可颂的主降示的。”(41:41,42)“我确已降示教诲,我确是教诲的保护者。”(15:9)

  既然来源是唯一的,为何还存在分歧呢?

  我们应该明白,沙里亚法是为全人类而降示的,适用于所有时代,旨在医治所有人心灵和社会上的顽疾。穆圣归真后,安拉完美了众使者的使命,天启从此中断了。但人类社会的新鲜事物仍层出不穷。因此,对于人类事物中稳定的,不随便更改的事物,沙里亚法就予以了阐释和规定,如信仰、功修、继承和婚姻等问题。对于时常变化翻新的事情,沙里亚法指定了一些普遍的原则,根据这些原则,教法学家就可对这些事物进行教法创制和判断。

  然而教法学家们毕竟还是人,他们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不可能全部一致,分歧在所难免。人无论在思想、身体还是社会方面,能力都极其有限,无论何时何地,总存在着差异,或许同样一个东西,有人喜爱,有人憎恶,同样一件事,有人视之有益,有人惟恐避之不及。

  沙里亚法内容丰富,意义深远,包含隐晦经文、明显经文,以及明文降示的背景和原因等诸多方面,研究理解时,必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更何 况每一位创制者受环境、文化和风俗等因素的影响都不尽相同,产生分歧就不足为怪了。 众学者努力地根据明文证据进行教法创制,由于个人的方式不一,引用的证据各异,产生了分歧,由此,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知识遗产,并且通过继承、补充和发展,越来越光辉璀璨,这是任何时代的任何民族都无法比拟的。他们还为我们开启了研究之门,勾画了创制的蓝图,用安拉赐予的理智和思维,怀着真诚的信念来铺设创制的道路。这些前辈在教法创制中的分歧,既不是私欲的产物,也不是偏见的遗迹,更不是恶意的混淆。这种分歧,人所难免,他们已付出了最大努力,去获得真理,愿安拉慈悯他们。正如穆圣说:“创制者正确时得享双倍回赐,错误时可获一份回赐。”

  至于超出原则,违背根本信仰的分歧,则一致公认是对伊斯兰的叛逆。

  对待细枝末节问题上的分歧,我们应有公允的态度。首先,只有充分了解分歧,才能很好地消除不良分歧。不可成为盲人摸象故事中的那几位瞎子,都以为自己绝对正确,别人全是谬误。

  艾卜.哈尼法说:“最有知识的人是最了解人们之间观点分歧的人。”对一个大家持有异议的问题,应了解各学者的主张,通过对它各方面的考虑,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从而避免盲目因循。

  那么分歧是何时、怎样产生的呢?这就需要回顾一下伊斯兰教法的发展史。

  教法史概述

  伊斯兰教法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 穆圣时期;

  2. 圣门弟子时期到伊历一世纪末期;

  3. 创制和记录时期到伊历四世纪中叶;

  4. 伊历四世纪中叶至今的遵循时期。

  分歧产生在第二个时期,即圣门弟子时期。

  “安拉所喜悦的宗教,确是伊斯兰教。”(3:19)在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人愚昧无知,丝毫不懂制度和立法,他们是当时远离进步的一个民族。安拉在这样一个民族中选择了穆圣为他的使者,人们才由迷误到正道,变愚昧为文明,内心中注入了正信,生活中拥有了规范,从而毫不迟疑地执行安拉的法律,服从主的使者。

  在穆圣这一时期,还没有分歧,因天启降于穆圣,他是所有穆斯林的典范,一切事务的准绳,每有疑问,都可通过他获得解答。有时也存在圣门弟子的个人判断,如果正确,穆圣就加以肯定,若是错误,就给予纠正。这种情况虽然不多,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使他们日后遇到新问题时,能依据经训更好地做出自己的推断。

  穆圣归真后,启示永远地中断了,鉴别事物的标准到了圣门弟子手中,他们是穆斯林中最优秀杰出的一代人。穆圣说:“最好的一代人是我这一代,第二代次之,第三代又次之。”他们见证了《古兰经》的下降,他们是最亲近穆圣的人,最懂得沙里亚法及其真谛的人,他们继续传播教门,不遗余力地执行安拉的经典和使者的圣行。

  在阿拉伯半岛和伊斯兰开拓胜利的地区,更多不同民族的归信,使得情况变得复杂,圣门弟子们面对各种新问题,不得不依据《古兰经》和圣行来判定,在此过程中 ,产生了分歧。其实,穆圣刚归真不久,分歧就已浮现。比如,谁更适合作全体穆斯林的伊玛目?迁士和辅士们的意见就不一致。艾卜"伯克尔做了感人肺腑的演说,化解了分歧,欧麦尔随后上前同他结约,宣誓效忠,于是,在场的人们纷纷上前向艾卜"伯克尔宣誓效忠。

  由阿依莎传述,穆圣的女儿法蒂玛曾向艾卜"伯克尔询问,要求得到穆圣的遗产,但艾卜"伯克尔拒绝了,并对她解释说:“使者确已说过:‘我们不被继承,我们所遗留下的财产都是施舍’。”

  据此,我们可将圣门弟子分歧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三点。

第一 对经文的理解各不相同。比如一词多义的词就容易产生理解的不同,《古兰经》2章228节中提到:“被休的妇女,当期待三次‘古鲁义’。”分歧就在“古鲁义”这个词上,它既可指月经,也可指月经后的洁净。因此,一些人认为,被休的妇女再嫁前应等待三次月经的待婚期,而另一些人认为其待婚期是三次洁净期。这两者的区别,决定着允许丈夫重婚的时效问题。

这类分歧,还可能源于对同一件事的两段经文理解不一。比如同非穆斯林妇女的通婚问题。一段经文是:“你们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妇女,直到她们通道。”(2:221)。另一段是:“通道的自由女和曾受天经的自由女,对于你们都是合法的,如果你们把她们的聘仪交给她们。”(5:5)。前者禁止穆斯林娶多神教徒妇女,后者允许娶有经人的妇女(如基督徒)。这是大众学者的主张,允许娶有经人的妇女,因为这两节经文已把多神教徒和有经人区分开了。但有人却认为,不允许娶有经人的妇女,这是圣门弟子伊本"欧麦尔的主张,他认为:没有比有经人的话更严重的举伴了,他们说:尔撒是他们的主。因此他们也是多神教徒,不能与之通婚。

  第二 对圣行的接受和背记情况各不相同。可能同样的一段圣训,有的人忘了,有的人仍记着。据赛义德"本"阿卜杜莱哈曼传述,一个人问欧麦尔:“我坏了大净找不到水,怎么办?”欧麦尔说:“你不要礼拜。”在一旁的阿迈尔提醒道:“信士的长官啊!难道你忘了,当时我同你一起出征,我们坏了大净,而找不到水,你没有礼拜,我则在土中打个滚,然后礼了拜。后来穆圣说:‘你用双手掌拍打地,吹一下,然后用手掌摸脸和双手就足矣’。”

  有些圣训可能有的人知道,有的人不知道。据艾卜"赛义德传述,艾卜"穆撒向欧麦尔请求接见,说了三次“赛俩目”,见没有应答,便转身返回了。欧麦尔问门卫:“他哪去了?”答道:“回去了。”欧麦尔忙说:“让他来见我。”当艾卜"穆撒返回后,欧麦尔问他:“你怎么这样做?”他答道:“这是圣行。”欧麦尔说:“誓以安拉,你得拿出证据,否则我必惩罚你。”于是艾卜"穆撒问辅士道:“辅士们啊!难道你们不是最懂得圣训的人吗?难道主的使者没有说过吗?‘求见是三次,若得允许就进入,否则当返回’。”艾卜"赛义德说:“我抬起头来回答他:‘我是你的同伴(我听过这段圣训)’。”欧麦尔知道后说:“我不知道这段圣训,繁忙的生意让我疏忽了。”

圣训包括穆圣的言语、行为和对圣门弟子行为的默认,这些圣训产生于不同的时间、地点,并不是每一个圣门弟子都能时刻伴随在使者身边,因此,各人了解到的圣训也不尽相同。艾卜"胡赖勒提到了这一点:“你们都说艾卜"胡赖勒传述圣训最多,安拉是践约的主,愿安拉清算我,如果我故意编谎的话。也清算恶意猜测我的人。我是个穷人,无牵无挂,可以随时在主的使者身边,为他服务。迁士们忙于市场生意,辅士们忙于田地农活,故他们不在时我还在,他们遗忘了,我却记得。”因此,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等人,当遇到他们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会询问其他圣门弟子,看他们是否从主的使者那知道一些自己不了解的情况。

  第三,在没有经训的情况下,运用个人之意见而产生分歧。穆圣派遣穆阿兹去叶门时问他:“一旦遇到问题,你怎么处理?”穆阿兹回答他:“我用安拉的经典进行判断。”又问:“如果天经中找不到答案呢?”回答:“就用主的使者的圣行。”又问:“如果经典和圣行中都没有呢?”回答:“我就尽量地用我的意见来判断。”主的使者高兴地拍了一下穆阿兹的胸口,说道:“赞美安拉,你的看法正合我意。”

这类原因引起的分歧很多很多,如一些遗产继承问题,一人受害是否所有罪犯都应偿命的问题等等,在此就不一一论述了。

由此可看出伊斯兰前期教法判断的途径,圣门弟子们主要是严格依照《古兰经》和圣训进行判断,实在没有经训依据的情况下,才允许运用类比或意见来判断。欧麦尔曾在给艾卜"穆撒"艾史阿利的信中说道:“你心中感到迟疑不决,而在《古兰经》和圣训中又没有答案的事,你应反复思考,注意类似的事情,进行比较判断。”尽管他们允许使用“意见”,但范围十分有限,甚至反对完全依赖于“意见”,以防后人抛弃经训的证据滥用自己的理智,在教门中无知妄言。阿里曾说:“假如教门是用‘意见’理解的话,必定摸皮袜的底部比摸皮袜表面更合理(因为按人们的常规理解,鞋袜底部一般比上部污秽,但根据圣行,洗小净时摸皮袜只摸上表面,而不摸底部。)。”再有难决断的事时,哈里发就召集协商会议,进行公议。因而在前两位哈里发时代,分歧虽有,但为数甚少,加之两位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的威信,总能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之后,随着政治的分歧,疆域的扩大等原因,教法的分歧也随之多起来。

  首先,穆斯林在政治上明显地分裂了,每一派包括哈瓦利吉派和什叶派,都有着各自的政治倾向。什叶派倾向阿里及其后代,而攻击反对者,认为他人的主张和观点毫无价值。哈瓦利吉派倾向前两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对奥斯曼、阿里和穆阿威叶一概不承认,对这三人的主张拒不接受。同样,穆阿威叶的支持者们对这两派也不予以承认和采纳。这种情况必然对教法的演绎造成一定影响。

  其次,随着伊斯兰国家版图的扩大,穆斯林学者们分散到了各个城市,原来居住在麦加和麦迪那的圣门弟子们为传教也迁居它地,在所到之处传授知识,并产生追随他们的再传弟子,假若不是每年朝觐的大聚会,分散各地的众学者们之间的学术联系几乎就快中断了。

  如前所述,由于学者们的分散,每一个城市的人都受着当地学者的学术影响。在麦迪那有阿卜杜拉"本"欧麦尔、阿依莎和艾卜"胡赖勒,在开罗有阿卜杜拉"本"阿慕尔,在巴士拉有艾奈斯"本"马立克,在库法有艾卜"穆撒"艾史阿利和阿卜杜拉"本"迈斯欧德。所有这些学者都有各自的追随者,从他们身上接受圣训,教法案例,以及创制过程中的比较侧重等。随后出现了再传弟子中的著名学者,如麦迪那的赛义德.本"穆塞义布,麦加的阿拓"本"拉巴哈,库法的纳赫尔和夏阿比,巴士拉的哈桑"巴士里,沙姆的麦克合勒,叶门的拓伍斯"本"凯斯等。

  之后继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教法学家,除了艾卜.哈尼法、马立克、沙菲尔和罕伯里四大教法学家外,还有苏富扬、伊本"艾比拉仪来、伊本"杰拉吉、奥宰厄、拉仪斯等人。教法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些学者对今后教法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四大教法学家。各个派别的法学体系逐步形成,遇到和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分歧同时也随之增多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圣训派和意见派的分歧。以希贾兹人为代表的圣训派注重直接引用明文,不考究其原因,极少运用“意见”进行推断。而以伊拉克人为代表的意见派则注重探究教法问题的原因,以及各问题之间的联系,只要没有著名可信的传述,就宁可运用“意见”来判断。

  以后的教法分歧来源主要就是上述问题,到了伊历四世纪以后,开始了因袭前人的时代,教法创制活动减弱了,甚至到了停滞不前的地步,学者们保持前人创建的教派格局,致力于援引各派伊玛目的主张,从中进行教法裁决,并对前辈的著作进行解释、教学、概括和简略。

  这一局面延续至今,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穆斯林面对更多、更新、更奇的问题时并没有不知所措。伊斯兰的活力依然在勃发,沙里亚法的根源永不会改变,这是稳定恒久的基石,其活力的源泉在于“伊智提哈德”即创制,如同一棵参天大树,根基扎实,枝繁叶茂,虽已年逾千载,却依然青春焕发。因此,面对社会或个人问题,科技或道德问题,任何问题在《古兰经》、圣训原则的规范下,通过学者们的创制,都可以得到解决。那么,究竟何为“伊智提哈德”?

  伊智提哈德

  “伊智提哈德”即创制或演绎,其原意为“努力”。指教法学家依据《古兰经》圣训的总精神,运用理智,通过推理、比较和判断等方法,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事物以及特殊情况等,推演出与整个教法宗旨并行不悖的法律结论的整个思维过程。包括对《古兰经》和圣训的选择、释义和应用,直至形成新的判断。

  众学者将“伊智提哈德”定为副主命,其重要性显而易见。穆兹尼传述,伊玛目沙菲尔禁止因袭自己和别人。但“伊智玛尔”公议决定,对于普通公众可以因循有学问的人,不进行教法创制。其实,伊玛目沙菲尔禁止因袭,旨在鼓励每一个时代都要有人进行创制。

  伊玛目巴尔威说:“求知,分正主命和副主命两种。”在阐述了求知的正主命之后,他说:“求知的副主命是学习‘创制’所需的知识,及如何裁决教法案例。为避免盲从,所有人都可学习。但如果一个地区,有一人履行这项责任,其余人的责任可免去,如果没有任何人来学习‘创制’,则所有人皆担负罪责,因为这是破坏教法的行为。”

  伊玛目迈旺尔迪认为:“因循应因人而宜,有的人有能力进行‘伊智提哈德’,有的人则不能。假如要所有人都创制,则应把学习这门知识作为每一个人的正主命,那么社会分工必定会被打乱。但假如要求所有人都追从因循,必定会毁坏‘伊智提哈德’,结果造成追求知识的正主命也遭弃绝,导致教法受到破坏,知识丧失。因此,必须一部分人进行创制,另一些人追随。”正如《古兰经》9章122节指出:“信士们不宜全体出征,他们为何不这样做呢?每族中有一部分人出征,以便留守者专攻教义,而在同族者还乡的时候,加以警告,以便他们警惕。”

前面提到创制者无论对错,都可获得其努力的报酬和真主的回赐。伊玛目伊本"塞拉戈在《古兰箴言》一书中说:“假如《古兰经》经文全都细致入微,那么哪还会有演绎教法的回赐?然而,《古兰经》并没有对一切问题都详加阐明,总是阐明一部分,笼统地叙述一部分。笼统的部分交给了使者来解释,于是在穆圣之后,尚需拓展的问题就由学者们来解释,让他们成为圣人的继承者,指引穆斯林民族继续获得教法对各种问题的判断。”

  对于创制的重要,伊玛目杰拉里"苏尤推说:“当一个地方缺乏创制者时,追寻创制能力立即成为主命,其紧要性应超过朝觐。”他还说:“众学者主张,每个时代不能缺少教法创制者。”马立克派的伊玛目伊本"戈萨尔说:“这个民族中,必须有一部分人精通教义,成为穆斯林的楷模,以防止伊斯兰法律的遗失。”

  至于哈乃菲派和罕伯里派,伊本"哈吉布和伊本"塞阿提在俩人的书中提到了两派伊玛目的观点:每个时代不能没有教法创制者,因为“创制”是副主命,没有了“创制”,将来必然会使整个民族陷于谬误,罕伯里派伊玛目引证了布哈里和穆斯林共同传述的圣训,由穆格拉"本"苏阿巴传述,穆圣说:“我的教民中,有一些人会始终坚守真理,直到安拉的命令来临之日,依然如此,违背他们的人,丝毫不能伤害他们。”

  同样,正确的信仰源于坚信和心悦诚服,不是来自盲从。因此,伊斯兰消除了前代许多民族迷信的基础——对真理视而不见,不加思考,因循盲从。伊斯兰号召人们思考、研究,追求知识,寻找明证。盲目追随祖先崇拜多神之徒确已遭到了谴责:“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应当遵守安拉所降示的经典。’他们就说:‘不然,我们要遵守我们祖先的遗教。’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他们仍要遵守他们的宗教吗?)”(2:170)。“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来遵守安拉所降示的经典吧,来服从使者吧!’他们就说:‘我们祖先的宗教已使我们满足。’即使他们的祖先无知无识,不循正道(他们仍要遵守他们的宗教吗?”(5:104)

  伊玛目伊本"泰米叶认为:凡盲从某一伊玛目的人,确是追随私欲者,哪怕他追随的是伊玛目马立克、艾卜"哈尼法或艾哈迈德(罕伯里)。这种门户之见的顶点就是对教门的无知,无理地攻击异己者。而安拉命人求知和公正,禁止不义和愚昧,艾卜"优素福和穆罕默德虽是艾卜"哈尼法的追随者和学生,但往往在许多问题上,同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意见相左,一旦获得明证,就坚信证据。

  但应注意,提倡“伊智提哈德”,反对盲从不等于让人胡乱判断,一味创新,抛弃前代伊玛目的主张,谁这样在教门中任意妄为,确是私欲在作祟。对于自己不知道、没有知识的事情就不应该随意发言。穆圣说:“安拉不会把知识赐予你们后,又从仆民的心中取走,但他用学者的去世来取走知识,于是剩下一些无知无识者,人们询问律例时,他们随私见而判断,自误而又误人。”圣训中还提到,要入火狱的法官是这样两种人:不公正地判决者和无知而判决者。

  因此,不可随意进行创制,哪怕是在圣门弟子时代,仍然是一部分人进行教法判断,另一部分人向学者寻求判断。更何况,我们现在距离《古兰经》和圣行的时代——伊斯兰精英的时代——已逾千年,通过圣门弟子、再传弟子和代代杰出的学者,我们才获得这两盏指路明灯。前辈学者比我们更了解经文的含义和降示的背景,更知道哪些是正确、优良或软弱的圣训,何为连续、著名、单一和罕见的传述,以及停止和被停止的经文等等浩瀚如海的各门知识,他们倾毕生精力研究《古兰经》和圣训,制定教法原理,演绎创制教法,捍卫教门的纯洁性,他们始终致力于让穆斯林民族坚持正道,远离迷误。因而,就一般穆斯林而言,应该追随他们 ,不可随私欲而行事。这种追随不是盲从,不像基督徒或犹太人那样,明知他们的学者将经典中的合法断为非法或反之,仍死守学者的判断。这种追随也不是固执己见。

  学者们认为,成为一个“穆智台西德”即创制者的条件有:理智健全的成年穆斯林;精通阿拉伯语;了解《古兰经》的内容和相关的各方面知识;了解圣行及传述系统等相关知识;懂得教法原理;知道“伊智玛尔”公议判决的问题,以免与其相抵触;知道制定教法的目的所在。

  了解“伊智提哈德”之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下一个问题,这是谈到分歧就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为何圣门弟子时代出现了重大的分歧,甚至付诸了武力?应该如何评价这些圣门弟子?谈这个问题时,我们应警惕一些谣言,以免对圣门弟子作出不公正的评判,这些谣言发自一些所谓的“伊斯兰学者”或“东方学者”口中,无论是由于无知还是蓄意攻击,总是对穆斯林群体的一种伤害,对真理的混淆。在此,还是让我们读一读《古兰经》和圣训,以及一些伊玛目的看法吧。

  圣门弟子间的重大分歧

  首先,《古兰经》和圣训都肯定了圣门弟子的诚实公正,他们已获得安拉的喜悦,将受到永恒的报酬。“安拉确已喜悦信士们,当时,他们在那棵树下与你订约,他已知道他们的心事,故降镇静于他们,并报酬他们临近的胜利。”(48:18)“迁士和辅士中的先进者,以及跟着他们行善的人,安拉喜爱他们,他们也喜爱他,他已为他们预备了下临诸河的乐园,他们将永居其中,这正是伟大的成功。”(9:100)“他们曾被驱逐出家园,以至丧失自己的房屋和财产。他们寻求从安拉发出的恩典和喜悦,他们协助安拉和使者,这等人确是诚实的。在他们之前,安居故乡而且确信正道的人们,他们喜爱迁居来的教胞们,他们对于那些教胞所获的赏赐,不怀怨恨,他们虽有急需,也愿把自己所有的让给那些教胞,能戒除自身的贪吝者,才是成功的。”( 59:8、9)

  穆圣说:“无论谁获得安拉的经典,就应遵从,任何人不应有藉口将之放弃。如果在安拉的经典中没找到的,就当遵循我的圣行,如果是圣行也没有的,就可采纳我的伙伴们(圣门弟子)的话,他们似天上繁星,采纳任何一个,都得获正道。我的伙伴们的分歧,对你们是一种慈悯。”

  穆圣还说:“我向主询问我之后同伴们的分歧,安拉就启示我:穆罕默德啊,你的伙伴们似空中的繁星,明暗有别,谁采纳他们中任何一个,在我看来,他已获正道。”

  伊玛目脑威在其《穆斯林圣训实录》注释中专门阐释了圣门弟子时代出现的分歧:奥斯曼是“伊智玛尔”公议的哈里发,他被不公正地杀害,凶手们都是罪犯,因为罪证确凿。而奥斯曼受害,没有一个圣门弟子参与了这起谋杀,凶手确是各部族中的野蛮暴徒。阿里同样是“伊智玛尔”公议认定的哈里发,他在世时没有另一个哈里发。穆阿威叶是优秀杰出、正直公平的圣门弟子之一。至于当时发生的战斗,每一派都有疑虑,加上受到一些人的蒙蔽,就都相信自己的正确。他们都是正直公正的。因为他们都是“穆智台西德”创制者,由于“伊智提哈德”创制,对问题的看法产生了分歧,正如后代学者们的分歧一样。当时,他们可分为三方:一方通过“伊智提哈德”认为真理在己方手中,违背真理者就是叛逆,理应援助真理和公正的伊玛目同叛逆者作战,他们这样认为,便付诸于行动;而另一方,也通过“伊智提哈德”认为真理在该方手中,应该维护真理,同反叛者战斗;第三方,难以裁决,疑惑不安,无法偏袒任何一方,于是采取回避,这种回避在他们看来是理所应当,因为不应致力于穆斯林之间的流血,除非有真凿实据。因此,在事态难以预料的发展中,他们全都尽力而为地追寻了真理,维护了真理,他们的行为应受谅解,求主喜悦他们全体。所以众学者一致主张应接受他们的见证,认可他们的传述。

  穆圣说:“你们不可责骂我的同伴们(圣门弟子),你们不可责骂我的同伴们,誓以掌握我生命的养主,你们中无论是谁,哪怕施舍了伍侯德山一样多的金子,其功劳也远远不及他们。”

  大部分学者主张,圣门弟子专指长时间伴随穆圣,同他一起作战,奉献,迁徙和援助教门者。只见过穆圣一两次,像一些代表团,或末期才同穆圣在一起,没有迁移,对教门和穆斯林大众没有贡献者都不能称之为圣门弟子。

  伊玛目脑威还引用艾勒戈堆的话:“圣门弟子的付出更可贵,原因在于:他们的付出是在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而别人则不同。他们是为援助穆圣和保护他而付出,后人不会再有这种举动。还有他们的奋斗、顺从以及诸多美德,如怜悯、友爱、虔诚、谦虚、先人后己,为主道真实地奋斗。因此,圣门弟子的尊贵,哪怕是一时之功,也没有谁可以相提并论。这是来于主的慈恩。‘这是安拉的恩典,他把它赏赐给他所欲赏赐的人们。安拉是有宏恩的。’”(62:4)

  穆圣说:“安拉确已选择了我,选择了我的伙伴们,让他们成为我的姻亲,成为我的助手。的确,将来临近末日时,将有一伙人会损害他们的名誉,真的,你们不可同这伙人通婚,不要和他们一起礼拜,不要为他们站殡礼,他们应受诅咒。”

  伊玛目艾卜"祖尔阿说:“如果见到谁在损害任何一位圣门弟子的名誉,你就知道这确是一个伪信者。因为我们相信使者的使命是真理,《古兰经》也是真理,而正是圣门弟子们为我们传达了这部《古兰经》和使者的圣行,伪信者们妄想反驳我们的明证,破坏《古兰经》和圣行,他们更应受到谴责,他们确是伪信者。”

  至此,立场已分明,我们无权指责前辈的分歧,只应向他们学习,努力为善。这也是先贤欧麦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的态度,他引证了《古兰经》2章134节:“那是已逝去的民族,他们得享受他们行为的报酬,你们得享受你们行为的报酬,你们对他们的行为不受责问。”

  最后,希望通过了解众学者对待分歧的态度,使我们也能正确认识分歧,处理分歧。特别是在学术领域,更应如此。

  众学者对分歧的看法

  如前所述,分歧虽然难免,却只是枝节问题,不应成为分裂教门的原因,也不应导致争吵和愤恨。《古兰经》和圣训多处强调团结,反对分裂。“通道的人们啊!你们当服从安拉,应服从使者和你们中的主事人,如果你们为一件事而争执,你们使那件事归安拉和使者判决,如果你们确信安拉和末日的话。”(4:59)“你们不要像那样的人,在明证降临之后,自己分裂,常常争论。”(3:105)“你们当服从安拉及其使者,你们不要纷争,否则,你们必定胆怯,你们的实力必定消失。”(38:46)“你们当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不要为罪恶和横暴而互助。”(5:2)

  据阿卜杜拉"本"阿莫尔传述,他说:“一天我到主的使者那儿去,听到两人因一节经文而大声争吵,主的使者出来后,面带怒容地说:‘你们的前人正是因为对经典的争执而遭到了毁灭。’”

  一些人因教门中的事而争执不休,主的使者怒不可遏,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并说:“穆罕默德的教民啊!你们不要为自己点燃火狱之火。”

  还有一段圣训中,穆圣穿过班次时,摸着我们的胸和肩头,说:“你们不要参差不齐,否则你们的心定分歧。”

  往往对穆斯林群体危害最大的,莫过于由私欲产生的纷争,人人固执己见,拉帮结伙,互相攻击,或宣扬宗派主义,相互炫耀门第、地位和出身。但伊斯兰确是反对宗派主义的。“众人啊!我确已从一男一女创造你们,我使你们成为许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们互相认识。在安拉看来,你们中最尊贵者,是你们中最敬畏者,安拉确是全知的,确是彻知的。”(49:13)穆圣说:“凡宣称宗派主义者,不再属于我们的集体。”又说:“你们都是阿丹的子孙,阿丹被造于泥土,阿拉伯人并不比非阿拉伯人优越,除非是敬畏。”

  前辈的伊玛目确是公正无私的典范。比如第四位哈里发阿里的孙子,什叶派所尊崇的伊玛目之一,阿里"宰伊尼"阿比底"本"侯赛因,一次他看到一些什叶派人聚在一起,他们提到艾卜"伯克尔和欧麦尔,并开始诽谤中伤他俩。于是就对那些人说:“你们告诉我,你们是什么人,是早期的迁士们吗?他们追求安拉的喜悦,协助安拉和使者。他们被逐出家园,以至丧失自己的房屋和财产。你们是吗?”那些人答道:“不是。”他又问:“那么你们就是这些辅士了?他们安居故乡,确信正道,并喜爱迁居来的教胞们。”他们又说:“不是。”于是他说:“你们自己承认了,既不属于前者,又不是后者。我还要作证你们也不算是安拉在《古兰经》中提到的第三等人:‘在他们之后到来的人们说:我们的主啊!求你赦宥我们,并赦宥在我们之前已经通道的教胞们,求你不要让我们怨恨在我们之前已经通道的人们,我们的主啊!你确是仁爱的,确是至慈的。’(59:10),你们走开吧!你们毫无福利,你们是嘲弄伊斯兰的人。”

  前人的学术态度是提倡钻研,寻求真理,互相协助,不怕反对意见,不耻于更改自己的观点。大伊玛目艾卜"哈尼法说:“这是我们所能获取的最佳结论,谁若得出更好的观点,就让他去采纳吧。”一些人问他:“你得出的这一结论是否就是毫无怀疑的真理?”他回答说:“不知道啊,或许这是毫无怀疑的谬误。”

  沙菲尔鼓励他的同伴,当他们发现一段圣训与他的意见相左时,就抛弃他的意见。他说:“如果一段圣训正确,它就是我的主张。”还说:“若得到一段使者的圣训,我却违背它,那我就天地不容了。”

  伊玛目马立克曾禁止其学生记录他判决的案例,正如艾卜"哈尼法的做法一样,当他看到学生艾卜"优素福记录他的言论时,就对他说:“可悲啊!雅阿古伯(艾卜"优素福),你不要把我的话全都记下来,我今天一个看法,明天就会将它否定,或许明天一个主意,后天我就会放弃它。”当哈里发哈伦"拉希德想让人们都来一致遵行伊玛目马立克的著作《穆宛脱》(圣训易读)时,被马立克拒绝了,他说:“一些事物,可能别人知道的,我们并不知道。”

  在一封早期学者们的书信中,我们同样看到了宽容互助的精神,如拉仪斯"本"赛阿德写给马立克"本"艾乃斯的回信。信中讨论了一些教法问题,如关于依靠麦迪那人的行为作为教法依据等。从头至尾,信中充满一种平和讨论的气氛,虽然涉及到一些分歧的问题,但感到这两位学者不是因分歧在争论,而是一种互勉互助,或许分歧给他们增加的是理解、尊重和友爱,却不是怀恨和嫉妒。

  有时,这些杰出学者之间确实存在着辩论,比如很多传述关于沙菲尔和穆罕默德"本"哈桑之间的著名辩论,即便如此,辩论目的只是为获取正确的教法判断,一旦真理显现时,没有什么能阻碍他们放弃自己的主张。意见的分歧并没有在他们之间造成相互厌憎,他们往往互相帮助对方进行创制,而不是指责,或书信来往,或见面相谈,总是在彼此间怀着敬意,教胞之友爱,甚至赞扬激励。有人在沙菲尔面前责备艾卜"哈尼法的判断时,伊玛目沙菲尔却赞扬他:“艾卜"哈尼法是人们教法之鼻祖。”他还经常夸赞穆罕默德"本"哈桑,而穆罕默德正是他在一些问题上的辩论对手。沙菲尔还曾对艾哈迈德"本"罕伯里说:“如果你获得一段正确圣训,就把它告诉我。”

  谢赫穆罕默德"阿卜杜谈到前辈学者们说:“是的,他们也会遇到分歧,但每当感到争执将起时,就去寻求安拉及其使者的判决。因为真理是唯一的,应虔诚无私,心平气和地共同研究……,如果在通向真理的道路上,发生争执,坚持探索研究的前提是:不侵犯同他意见不一的人,不因无知造成争吵,而是每人都谅解自己的伙伴。”

  伊玛目夏推比指出,求学者有必要学习其他派别的主张,因为他总是局限在一个派别时,很可能会在全然不了解他人证据的情况下,就全盘否定。

  叶齐德传述,我们曾和阿卜杜拉"本"迈斯欧德一起在旅行,我们进入米纳清真寺时,麦斯欧德问:“信士的长官(奥斯曼)礼了几拜?”他们说:“四拜。”于是他也礼了四拜,我们就说:“难道不是你告诉我们吗?穆圣和艾卜.伯克尔只礼了两拜。”他回答道:“对,是我说的,但奥斯曼现在是伊玛目、信士的长官,我不应违背他,分歧的确有害无益。”

  一些地方,人们造矛盾搞分裂,到达这样的程度,把一个大殿分成几个“米哈拉布”,每一个“米哈拉布”归一派人礼拜,各派礼各派的,好像他们的宗教不是一个!分歧确已使穆斯林衰落了!

  还是让我们紧抓安拉的绳索,不要分裂吧!我们曾经拥有过辉煌荣耀的历史,穆斯林是最优秀的民族,前辈穆斯林是我们的杰出模范,为主道而真实地奋斗吧。“为我而奋斗的人,我必定指引他们我的道路。”(29:69)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