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的启发
谁诵读山洞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尽管叙述第一个故事的节文并不很多,但有一个关键字却反复出现达六次之多,这个词即是:山洞。
那些青年避居山洞,为的是什么?
问题以下经文为我们作了回答:
{当时,有几个青年避居山洞中,他们说:“我们的主啊!求你赐给我们来自你的慈悯,求你在我们的事务上使我们获得正道。”}(18:10)
他们避居山洞,不为别的,只为获得真主的慈悯和正道。
他们,可是青年,风华正茂,是最应当追逐今世、谋取物质的年龄……,但他们却选择了追求更有意义的事物——使他们能够获得两世吉庆的正道。
这似乎在告诉我们:人最有价值的青春年华,应当用来追求的不是别的,而是知识——不只关乎物质的知识,更要关乎精神的知识。
因为,人之为人,在于精神,那是人的特征;否则,人将沦为没有精神性需求的动物。
人,作为万物之灵,有能思维的理智,难道能安于眼前庸俗的生活?!难道一辈子苟活于“食色性”而不去追寻生命的真正意义和自己存在的真正价值也能活得幸福开心?!
答案肯定是否。
因为,人,必须去追寻生命的真谛,追寻超然于物质的精神,追寻可使自己获得真正幸福的正道,像那些青年一样;否则,人将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这是无数事实对我们诉说的真实的声音。
人在今世,腹背受敌,恶魔是敌,欲望也是敌,都想让人坠入万恶之中,成为俘虏,变成傀儡。
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山洞”。
然而,大隐隐于市,大隐隐于心。或许,现今的我们需要的不是离群索居的山洞,而是我们心中的山洞。而这个山洞就是:每天恪守五番礼拜,向主祈求慈悯,祈求引导,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读读古兰看看圣训充充电……
这足以成为使我们获得真主的慈悯和引导的“山洞”了。银沙安拉。
在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大千世界面前,如果我们每天都能够抽出一定的时间回归清真寺,避入“山洞”,安心礼拜赞主诵经等等,那么,我们将沐浴真主的慈悯,安详如意,心旷神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第二个故事的启发
山洞章第二个故事给我们的启发,主要是围绕有关人生及其价值、生命及其真谛的问题。
天经注解家阿叔尔(愿主慈悯之)在其经注中说这个故事中所提及的两个人有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是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代的人,一种主张认为是先前的民族。
然而,无论这两个人是哪个时代的人,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俩一个是归信真主和后世的人,一个是不信真主和后世的人。
不信真主和后世这个人很富有,真主赏赐给他了那个时代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财富——两座园圃,其中有各种果树,其间还有耕地,有水有河……
经注学家阿叔尔(愿主慈悯之)说这为我们阐明了一个道理:任何时代,往往妨碍人接受真理的,正是一个人所拥有的权势财富!
{他富有财产,故以矜夸的态度,对他的朋友说:“我财产比你多,人比你强。”}(山洞章:34)
先知(愿主福安之)时代的古莱氏人如此,先前的民族如是,时至今日的情况亦是如此。因此,人应当去思索一个问题,以免在今世被所拥有的今世浮华所迷惑,而与正道失之交臂。
这种问题即是:人生及其价值是什么?或曰,生命及其真谛是什么?
{他的朋友以辩驳的态度对他说:“你不信造物主吗?他创造你,先用泥土,继用精液,然后使你变成一个完整的男子。}(山洞章:37)
一个人,从无到有,是自己无法掌握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一个人,掌握不了自己的生命,正如他也掌握不了他所拥有的一切那样,所以生命也好财富也罢都是真主所赐予的,只是真主暂时的寄存物。因此,人在真主的恩赐面前应当感恩而不是叛逆。
人,终将一死;人所拥有的财富,也将随着生命的结束而丧失价值,如果一个人不信真主和后世的话。此外,无论是生命还是财富,真主都可以随时收回,在真主意欲的时候。比如,就像生命可以亡于天灾人祸那样,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也可以随时毁于天灾人祸。
{你走进你的园圃的时候,你怎么不说:‘这件事是真主意欲的。除真主外,我绝无能力!’如果你认为我的财产和后嗣都不如你,那末,我的主或许会赏赐我比你的园圃更好的东西,而降霹雳于你的园圃,以致(它)化为光秃秃的土地;或园里的水一旦干涸,你就不能寻求。”}(山洞章:39-41)
故此,一个人,无论多么有权有势,富甲天下,也不可以得意忘形,而是应当知道一切都是真主的恩赐,应当以此来履行真主赋予的使命,借助真主赐予的恩典去好好地崇拜真主,做利人利己的善功……
{你为他们打一个比方:今世的生活,犹如我从云中降下雨水,植物得雨,就蓬勃生长,既而零落,随风飘散。真主对于万事是全能的。}(山洞章:45)
今世是短暂的,而一个人的一生更加短暂,一季庄稼植物走完自己的一生只要几个月的时间,而人的一生也只不过几十年的时间。所以,人应当珍视生命,爱惜时间,多多行善,以追求真主的喜悦和后世的回赐。
{财产和后嗣是今世生活的装饰;常存的善功,在你的主看来,是报酬更好的,是希望更大的。}(山洞章:46)
所以,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财产和子嗣,而在于一个人行了多少善,因为在真主看来,只有善功才是报酬更好,希望更大的。
一切赞颂全归真主。
第三个故事的启发
山洞章第三个故事主要叙述的是,穆萨圣人(愿主福安之)去向赫祖尔圣人学习的经过。无疑,真主在古兰经中安排的每一个故事给人的启发都是多方多面的。笔者参考了经注学家的注疏之后在此只归纳总结两大点:
第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敬畏真主的人,真主会为他考虑周全。
(1)
关于穆萨圣人为何要去向赫祖尔圣人学习有几种说法,但正如经注学家拉齐(愿主慈悯之)所言,那些传述都是羸弱的,因此我们不必去刨根追底。
总之,一个人,无论多么有知识,也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进步,而且学无止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事实上,每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是极有限的,仅沧海一粟罢了。真主说:{你们只获得很少的知识。}(17:85)
穆萨圣人尽管蒙受了真主的慈悯而获得了很多知识,但他一样还是要走出去,寻求知识。所以,俗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为了求知,穆萨圣人确实走到了很远的地方。然而,我们要说的是,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行万里路的好处,更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学而不思则罔。也即,思考是积极重要的!
如果说学习需要读万卷书,那么毋宁说行万里路更加重要;如果说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重要,那么毋宁说,思考更加重要!
因为,如果不会思考,那么即使看再多的书,走再多的地方,也无益。
无可置疑,摆在我们面前的《古兰经》,尽管包罗万象,饱含智慧,尽管一个人每天都读都看,但是如果他不会思考、不会参悟,那么他从读经中又能收获什么,得到多少呢?
因此,伊玛目伊本·盖伊姆(愿主慈悯之)说:“带着思悟地读一节经文,胜过囫囵吞枣地封印一遍。”
(2)
在穆萨圣人跟赫祖尔圣人学习的途中发生了三件事,三件让穆萨圣人无法容忍的事。然而,事情却不像表面所呈现出来的那样,也不像穆萨圣人所想像的那样,因为背后确实包含着伟大的哲理和智慧。
因此,这告诉我们:任何事,我们不要被表像所欺骗,我们要坚信真主给我们的安排始终是最好的,只要我们敬畏他。
海盗企图抢船的事,真主重新赐予那对虔诚的父母一个善良的孩子的事,以及真主使那清廉的父亲留下的孤儿的财宝不至于丢失的事,都给予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启发:敬畏真主的人,真主会为他考虑周全。
因此,一个人对于未来不需要担忧,只要他做好当下,以敬畏律己,信托真主。正如真主说:{谁信托真主,真主使谁满足。}(65:3)
值得提及的是,一位学者说,敬畏真主,不仅裨益自己,也将裨益后代。因为,尽管那两个孤儿清廉的父亲早已去世,但真主却为他考虑周全,以免那属于其子的财宝被人发现,所以命令赫祖尔圣人将濒临倒塌的墙扶正,以便他俩成年后合适的时间挖出财宝。
因此,让我们坚信:敬畏真主的人,真主会为他考虑周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