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宽:阿訇中划时代的人物

 

牛街礼拜寺0.jpg

牛街礼拜寺.jpg

曾开办我国第一所清真师范学堂的牛街礼拜寺(资料图片)

辛亥革命前夕,受资产阶级新思潮的影响,回族中的一些知识份子力图通过提倡文化、改革旧有的经堂教育来振兴回族,从而掀起了一场颇具影响力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这个运动的发起者和代表人物,就是北京牛街礼拜寺的王宽阿訇。作为宗教界的代表人物,他不仅是近现代中国伊斯兰教著名阿訇、经师和宗教教育革新家,同时也是伟大的爱国人士,为拥护民主共和和促进民族和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改革经堂教育,举办新式教育

王宽(1848年~1919年),字浩然,经名阿卜杜•拉赫曼,回族,北京丰台人,出身于经学世家。从青年时代起,王宽就开始出任各地清真寺教长,从事各种讲学活动,传播伊斯兰教知识。1906年,王宽到麦加朝觐,其后又到埃及、土耳其等地对当地伊斯兰教进行实地考察,并受到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礼遇。第二年王宽回国时,带回了苏丹赠送的经书千余卷,并邀请了土耳其经学专家哈夫苏•哈桑和阿里•里达一同来华,向中国的伊斯兰教经师传授《古兰经》诵读学及诵读方法。

王宽生活的时代,回族中普遍实行的是经堂教育制度。所谓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大学”,是中国伊斯兰教一种私塾式宗教教育制度。这种教育在清真寺内进行,由阿訇招收若干名学员(称作“海里凡”或“满拉”),传习伊斯兰教的各种经典和功课,用以培养适应中国穆斯林社会生活需要的宗教人才。作为回族社会中自发的民间教育活动,经堂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熟悉伊斯兰教经典、教义的回族宗教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堂教育的局限性也逐渐表现出来,如组织结构松散,教学时间很长但效果却有限,培养出来的学员虽然可以流畅地诵读经文,但在吐字发音等细微处与阿拉伯人相差甚远,一般人虽能应付日常宗教生活的需要,但缺乏对《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义、教律的深入、系统研究。

辛亥革命前夕,“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思想在知识份子中十分盛行。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出于爱国爱教的考虑,王宽认识到发展民族宗教教育必须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于是他下决心从兴办教育入手,积极主张改革经堂教育陈旧的内容和方法,宣导举办经学与汉学并举的新式宗教学校,以期达到振兴宗教,普及文化教育的目的。

1907年,王宽在北京牛街清真寺中创办了新式的清真师范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伊斯兰教学府。在办学过程中,王宽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了传统的“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与学塾”等落后状况。除了继续开设原本就有的经堂大学的课程之外,新式学堂增设了读经法、作文、会话等阿文课和国文课。课程设置既有经学,又有汉学;既有伊斯兰教课程,又有其他科学文化课题,目的是为了使新式学堂里走出来的伊斯兰教教务人员具有适应时代潮流的能力。1908年,王宽又在牛街礼拜寺的后院创办了清真寺两等(初等与高等)小学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为穆斯林子弟所设立的伊斯兰小学。清真寺小学建立后受到了广大穆斯林的普遍欢迎,他们给学校赠送了一块匾,题为“敬教劝学”,以表彰和鼓励王宽的办学行为。由于教育经费的筹措十分困难,为了办学王宽经常典当自己的房屋和衣物。当铺老板得知王宽典当物品是为了给教师发工资后,经常不收取费用或“虽微物可质多金”。王宽所创办的清真寺两等小学堂被称为“北京新式学校的摇篮”。北京的回族虽然大多居住在牛街附近,但也有不少穆斯林散居在北京城郊各地,为了便于回族子弟入学,普及穆斯林子女的教育,在王宽的宣导下,北京城郊其他各区的一些清真寺也纷纷兴办清真寺小学。王宽就把设在牛街清真寺的学堂改为清真寺第一两等学堂,又创办了第二(三里河清真寺)、第三(花市清真寺)、第四(教子胡同清真寺)、第五(马甸清真寺)两等学堂等,解决了居住分散的回民子弟就近入学问题,受到了其他各城区穆斯林的普遍欢迎。

在王宽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纷纷创办新式伊斯兰教学堂。据统计,在10年左右的时间里,全国的中等伊斯兰教学堂达到八九所,小学堂多达六七百所。上世纪20年代以后,全国各地回族分布较多的地方兴办的各种普通小学有四五百所,普通中学和师范专科学校有二三十所。其中师范学校除了传授传统的经堂教育课程外,还增加了普通教育的学习内容,并且选派了一批留学埃及的学生,培养了庞士谦、马坚、纳忠、刘麟瑞、张秉铎、马宏毅等著名的阿訇和教授。

拥护共和,促进回汉和睦

王宽爱国爱教,追求民主进步,接受共和思想。民国建立伊始,陕西前线统帅升允反对共和,负隅西北,诡言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人情,且有害于回民经典,鼓动甘新地区清军将领出兵勤王。受其指使,陕甘提督马安良率军进逼咸阳,西北形势陡然紧张。民国政府辗转托人请王宽设法劝说马安良归附民国,王宽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从北京发去电报,劝阻同是回族的马安良停止进军。电文中说:“共和成立,五族平等,信仰自由,无妨教典。弟以依玛尼为证,誓诸真宰:共和政体,决无妨害吾教,请勿中奸人谣言之诡计……兄执西北军机牛耳,处此潮流激荡、民情鼎沸之世,共和元勋、民族英雄、宗教伟人,只一反掌耳。时机难再,幸勿失之!”马安良接到电文后,即令部队撤退,陕西之危遂解。不久,西北诸军阀纷纷通电赞成共和。王宽保护共和的功绩受到世人称赞和瞩目,他本人也受到孙中山的敬重。

为了唤起广大回族同胞,回应辛亥革命,王宽和很多回族爱国分子在花市清真寺同宋教仁、蔡元培举行秘密会议,表示支持孙中山,维护共和,共同振兴中华,同时揭露袁世凯的分裂和倒退阴谋。1912年7月7日,王宽和马邻翼等回族上层人士在花市清真寺成立中国回教俱进会(后将会址迁到了西单清真寺),马邻翼为会长,王宽为副会长。这是中国穆斯林第一个全国性宗教团体,其宗旨是“兴教育,固团体,回汉亲睦”。王宽为推进民族团结与和睦,做了许多积极的工作。他在《中国回教俱进会本部通告》中说:“汉、满、蒙、藏,譬犹兄弟,操戈同室,贻笑外人。总宜相亲相近,且勿疑忌疑猜。余各处演说,皆以此言反复言之。实不愿酿兄弟阋墙之祸,而妨碍闾里之安宁也。”各地回族纷纷响应,相继成立分会,并开展了许多促进回汉和睦的活动。

1912年8月,孙中山和黄兴两位民主革命的领导人来到北京。王宽与俱进会的主要领导人在东珠市口大街织云会所礼堂召开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两人“一见投契”,孙中山“知阿訇(指王宽)为人忠统,声闻远被,故取以大事委之”。1915年孙中山在广东成立军政府并致函中国回教俱进会反对袁世凯复辟。1917年孙中山致函王宽,要他联合西北穆斯林参加“护法运动”,王宽予以积极回应,并编写《回文白话报》向西北各省及新疆穆斯林宣传共和,号召全体穆斯林参加革命运动。同时致电西北的一些实力派人物,动员他们配合广东北伐军统一全国,走向民主共和。王宽还派了他的学生孙绳武抵达广州追随孙中山,并参加护法运动。孙中山因此与王宽结下深厚的友谊,王宽也成为最受中山先生赏识的一位回族人士。(周志静)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