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穆斯林领袖人物

论文摘要:本文是20世纪30年代由在汉口传教的美国传教士毕敬士(1900-1985)参考了不少中文史料和西方的学术著述,而写就的有关自唐朝到清朝的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穆斯林重要人物。毕敬士长期观察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的生活,并在中国西北和其他地区的穆斯林聚集区中作过多次访问,留下了将近一千张反映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老照片。本文是他对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人物的一些研究心得,他对历史史料的分析有其独特的视角,这在他那个时代的基督教传教士中来说,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译者现在介绍这篇文章是因为它反映了西方学者对中国伊斯兰教的描述,也可以在某些方面补正明清历史记载中的个别偏颇之处。

关键字:古代历史,穆斯林,重要人物


位于广州市的宛葛思墓(1850年摄)

中国的伊斯兰教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始于西元633年早期伊斯兰教的进入中国以及一直到明朝末期(1368年至1644年),那段时期伊斯兰教与中华帝国的关系相对处于平和状态。第二个时期开始于清朝或清帝国(1644年至1911年)的成立,它把中国的伊斯兰教带入了一个新的环境。在西元1628年以前,没有文献资料记载说对穆斯林的迫害,但在这之后,不仅在身心而且在精神方面,中国有一系列的严重和大规模的穆斯林反抗以及对其的迫害。

第一阶段的历史可以被研究的最佳物件是杰出人物的生平。数十位人的名字是透过这些早期历史迷雾的指南,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中国穆斯林社团。这些名字有助于解释一些使人困惑的难题,比如为什么伊斯兰教发展繁盛而东方基督教却在中国完全地被根绝了,尽管东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时到达中国,而且共同生存了7个世纪。还有,这些名字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的一些教派呈现强烈的穆斯林特点,而其他教派则几乎没有[供应清真食品的]牛肉店。

我们不应该将伊斯兰教看做是作为传教的信仰到达中国的。[2]它是通过商人和雇佣士兵带进来的。这些商人和士兵似乎并不热衷于把中国人皈依伊斯兰教。当然,毋庸置疑,不少中国人信仰了伊斯兰教,但这不是通过布道传教,而且通过这样的手段,即成为穆斯林是有好处的,就像今天的青海东部地区的某些教派的情况那样,人们的信仰常常决定了人们的财产权利,更不用说政治优势了。无疑,这样的例子在元朝(蒙古人的朝代,1280年至1368年)的云南,明朝的安徽北部及河南也是实情。

唐朝

当伊斯兰教首次进人中国时,唐朝(618年至907年)的汉文化还未发展到黄金时期。唐始祖(高祖?)就像西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做得那样,再次将中亚的塔里木盆地纳人了中华帝国的版图,由此打通了中国至西域的通道。然后商业繁荣,随着贸易量的再次上升,阿拉伯人来了。由此,当穆罕默德的教导开始从麦迪那的城墙中流传出来后,它们就随着阿拉伯商人的人流很快地传人中国。基督教在这次西域的外国人大量流动大潮中也于7世纪初期进人中国。

根据中国伊斯兰教史记载,赛义德•宛葛思(SeyyidWakkas瞰革思或宛嘎斯) 是把信仰引进中国的第一个穆斯林。围绕他的生平陈述了许多奇异的故事。中国18世纪最著名的穆斯林学者刘介廉说过,穆罕默德的母舅赛义德•宛葛思应中国皇帝的邀请被派遗到中国。广东的“怀圣寺”被认为是存放着这位先贤的遗体。然而,现在所有的外国学者都同意,“怀圣寺”的墓不可能埋着先知的舅舅,而应该是埋葬着最早期的一位伊斯兰教信仰捍卫者。伊萨克•梅益盛(英国传教士,长期从事于穆斯林地区的传教工作,发表不少有关中国伊斯兰教的文章——译者注)假设:这个墓埋葬着是9世纪的一位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瓦哈布(Ibn Wahab) 。[3]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穆斯林名人是哥舒翰,其祖先是鞑靼人。他是唐玄宗手下的著名武将。747年他被任命为构成突厥斯坦相当一大片土地组成行省的总督。9年后他被召回中国本土以防御正陷于危亡的帝国免于叛贼安禄山的进攻。与他自己审时度势的情况相反,他被迫投入陕西东部的著名关隘潼关的战役,从而暴露出他未设防的东翼战线。因此,他在潼关全军覆没,后来被他的敌人杀头处死。著名的西安贞观石碑(742年)的设立就是在当时哥舒翰在宫廷受宠的时候。[4]

同时期有另一个名字,作为唐朝首都西安的穆斯林社团领导人,而见诸我们视野的是摆都而的(Pai Tu Er Ti) ,它出现于上述的石碑铭文中,该石碑现在仍立于西安的东大寺(化觉巷清真寺——译者注)。据说,他是阿拉伯人,但关于他,除了说他领导了社团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记载了。然而,他肯定是个重要人物,这因为西安的穆斯林社团规模很大。如果说那个石碑是后来时期建立的,现在许多人是根据内在证据如此推断的,这并不能自圆其说这样的问题:当伊斯兰教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时,这样的石碑不会不勒石而立吧?如海恩波假设的那样,即便这块石碑是13世纪时刻立的,它也许是对原碑的重新修改和重刻的结果,因为像哥舒翰这样的朝廷显贵人物在碑文中出现,穆斯林社团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5]

北宋和南宋朝代(960年至1280年)

这时期有两个名字非常显赫。第一个名字是米元章(米芾,1051年至1107年),一位画山水、人物和动物的著名画家和书法家。根据一位元穆斯林作者的意见,他出生于山西太原,但迁徙到湖北襄阳,他在襄阳成为名人。他是具有显赫武将世家的后裔,他本人在安徽被任命为一位武职官员。但是不久他被召集到宫廷任书画博士,后来成了礼部员外郎。翟理思(Giles,英国学者,曾研究过中国历史人物——译者注) 说他“尤为清洁,拒绝使用其他人使用过多的毛巾、杯盘和饭碗”。他在生活方式上有怪癖,这相对地妨碍了他的仕途升迁。他访问了西安,在东大寺(化觉巷寺)里今天仍然保留了他书写的5个大字的石碑:“道法参天地”。它的意思是: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法律贯穿着从太空到地球的整个宇宙。虽然米芾是绘画技艺的书的作者,但关于他论伊斯兰教的著述,就我们所知而言,则未发现什么。[6]

在宋朝仅由中国南方疆土所组成的时期时,另一个穆斯林出现于历史舞台,他就是普哈丁或补哈丁(Be haud-Din) ,他影响范围是在扬州城,扬州在普哈丁逝世后的三年为马可波罗在忽必烈汗任命下管理了三年。几乎无从知道普哈丁的生平,但扬州城外的大运河对岸的普哈丁坟墓则尊称这位阿訇是最早从阿拉伯来扬州的传教师之一。他逝世于1275年。在坟地边长着一棵参天的银杏树,中国的圣地经常栽种着这样的树。

元朝(1260年至1386年)

对西方人来说,元朝是以威胁要席卷整个欧洲的蒙古人铁骑进军而知名的。建立了执掌从地中海到黄河这片疆土的大帝国的成吉思汗,其孙子是忽必烈汗,他是中国元帝国的第一个皇帝。当他把罕不里(现代北京)立为他的首都时,他将中亚的大批人随其军队带到中国。这里面有许多是穆斯林,他们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人中间崭露头角的一位就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儿(Seyyid Edjil Chams ed-Din Omar) ,他死后追封为咸阳王,咸阳是周朝(前1122年至前255年) 的古都。在中国历史上他被称为赛典赤,忽必烈汗的最能干的大臣之一,他是布哈拉人。在蒙哥汗执政时期,当忽必烈汗征服了云南时,赛典赤被留下管理这片新近征服的土地。在这之前,他当过甘肃、陕西、四川的总督并以政绩优良而著名。由于他的影响,伊斯兰教传人了云南。据记载,他在云南首次建了两座清真寺。虽然他于1279年葬于云南,但是在陕西西安东城门之外有他的另一座坟墓,这座墓里葬着他的官服和官帽。他的子孙很多,并在蒙古人手下占据高位。即便今天,这些后裔以赛典赤的子孙而自豪。上世纪(18世纪——译者注)的云南著名作家马注自称赛典赤是他的祖先。[7]

纳速拉丁是赛典赤的儿子,因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过而被西方人所熟知。他的名字在游记中明显是穆斯林人名。他接替了父亲成为云南的总督(行省平章政事——译者注),直至1291年他去世为止(此处有误,纳速拉丁去世前任职宁夏地区——译者注)。

纳速拉丁也因镇压克钦”[8]——中国和缅甸地区的“南蛮”而著名。13世纪的阿拉伯旅行家拉希德丁(Rashid-ud-Din) 也见证纳速拉丁因勇敢和善打仗面著称的历史, 说他在军事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他有12个儿子,其中5位元占据高位。他儿子中有一位叫伯颜也获得了像他祖父“赛典赤”那样的称号,曾经是忽必烈汗的继承者治内的户部尚书,哈喇(Hala) 曾被提到任福州省的总督之一(疑是乌马儿,他是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纳速拉丁次子——译者注)。[9]

明朝

我们面对的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非常令人感兴趣的一个阶段。明朝是汉人执掌的朝代,元末时汉人揭竿起义,反对蒙古皇帝的迫害和苛政。那时不遗余力地毁灭被外国文化和思想玷污的任何事物和东西。比如,东方的基督教教会曾经在蒙古人统治下有过一度繁荣和昌盛,但现在为明朝所彻底灭绝。中国不折不扣地将蒙古人统治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任何东西和事物通统消除掉。为什么那时的伊斯兰教(穆斯林当然在蒙元时期地位显赫)在明朝期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对任何有兴趣于中国穆斯林历史的人来说,这一直是一个困惑的谜。尽管还没有人能回答这个谜。然而,在学习明朝建立的历史中,我们发现了有一些有影响的穆斯林在建立新王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元璋后来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即洪武帝,他原来是安徽省的土匪首领。当他打出造反的旗帜时,有两位穆斯林率领其打家劫舍的队伍集合在他周围。他们在建立明朝的斗争中屡建丰功。第一位是常遇春。他的非凡的武功使他赢得了常胜将军的地位。在建立新王朝的几次关键战役中,他反败为胜,并不止一次地拯救了他主子朱元璋的生命。他被晋升为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封鄂国公(今湖北)。他勇敢过度,但对士兵则很和善。他是一位优秀的战略家,但不是学者。他只活到了明朝建立之后的第一年,逝世于1369年。[10]

第二位穆斯林是帮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并当皇帝的沐英,安徽定远人。1384年他被任命为云南总督,该职位一直被他的子孙继承。1388年他与缅甸人的战争中大获全胜,而缅军由反叛的汉人将军思伦发领导。沐英的火炮和十字箭证明对付披甲的大象军则绰绰有余。第二年,缅甸承认了中国的宗主权。在他去世的那年即1392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11]

还有一位在洪武帝时期(应是建文帝时期——译者注)当过兵部尚书官员的人物铁铉,河南邓州人。与上面所述相反,铁铉留下了学者的名声。西安东大寺里仍然有一块他题词的匾额而至今为人纪念。他的官宦生涯一直廷续至明朝初期的三位皇帝。当洪武帝去世时,他对继承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元璋的孙子——译者注)一直忠诚。然而新上任的皇帝建文帝的叔叔燕王发动叛乱而成功,并自任为第三位皇帝,号永乐帝。

铁铉被捕并被带到新皇帝面前。铁铉拒绝直面新皇帝。结果是他的鼻子被削掉,并被强令吃下去。当皇帝问他味道怎样时,他回答:“忠臣孝子之肉焉能不甘?”他被放置于油锅里煎。甚至在油鼎里,他仍然拒绝面向皇帝,尽管仆人用长竹竿强使他面向皇帝。所有这些给皇帝留下深刻印象,逐允许给铁铉以体面的葬礼。[12]

下一位要提到的穆斯林是中国历史上以最广泛的旅行而为人熟知。郑和(或以三宝太监而为人通晓)是云南人,著名的太监,被明朝永乐帝派遗下西洋去寻找被废黜的侄子建文帝。皇帝派遣郑和带领船队进行一系列的大规模的远洋探险,访问各岛屿和南中国海及印度洋的沿海国家,到其宫廷赠送礼物,同时劝说他们派使节向中国纳贡作为交换。郑和下西洋七次,曾两次下狱。后来其他人打着郑和的旗号和名号航海到这些国家联系也是刻意想造声势。郑和的航海旅行使他到过锡兰(今斯里兰卡——译者注)并驶入波斯湾。在长期的航海生后,他于1431年逝世。[13]

还有一个名字,他也是在明洪武帝统治期间出名的赛哈智,赛典赤的后裔,大概在第7代。1393年,他奉命面见皇帝,在见面中他为穆斯林争取到了极大的特权。洪武帝的敕令被记录于西安东大寺的石上, 其照片登载在海恩波(Broomhall的伊斯兰教在中国) (Islam in China) 一书中。赛哈智为每户穆斯林家庭领得50两银和两百锭布匹。他还获得允许在南京和西安各建清真寺一座。穆斯林被允许在整个帝国内自由旅行,经商贸易。[14]

毋庸置疑,这里也许要添加更多的名字到名单上。一直是不太容易去辨别谁是穆斯林,谁不是的问题,但是通过查找这些注脚中提供的资料,那有可能收集这方面的材料。当然,目前穆斯林的学者被要求回答问题,同样在其他汉族学者中也被要求这样做。就可能性而言,这方面的领域研究才仅仅是开始。通过对这些历史上的这些穆斯林的影响迫踪,那么它一定是有益和有趣地了解中国今天穆斯林的地位了。

中国汉口 毕敬士

-----------

1.此文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传教士毕教士[Claud n Pickens|用英文写的文章:《中国早期的穆斯林领袖人物)[“Early Mo alem Leaders inCh in x*1, 发表于《穆斯林世界》杂志[The Mon lem World 1第26卷第3期, 1936年7月,第232页至239页。译者王建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院东教学专业教授,长期从事于伊斯兰教历史研究。

2.China Wee ily Review[《中国周刊评论》) , 第1卷, 第198页, a ticle hyT.Watt es(瓦特斯——亦名妥玛,英国外交官——的文章1,1872年7月至1873年6月

3.梅益盛(Isaac Mason) 先生在《友穆》(Friends of Moslems Quarterly) 杂志第6卷, 第1期, 第6页文章; 梅益盛先生在《友穆》杂志第6卷,第4期,第4页至第9页的文章;梅益盛先生在《友穆》杂志第5卷,第3期,第16页的文章; 《回教考》第3页; 《清真释疑补辑》, 第83页; 海恩波(Marshall Broomhall) 的《伊斯兰教在中国》(Islam in China) , 第68页至69页及第76页至77页。

4.《中国读者手册》(Chinese Readers Manual) , 第93页; 《清真释疑补辑》, 第88页:H.A.Giles(翟理思) :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中国名人辞典》, 第373页。

5.《月华》杂志, 第5卷, 第1期, 第21页; 海恩波:《伊斯兰教在中国》(Is kamin China) , 第86页。

6.参见《清真释疑补辑》, 第90至91页; 《中国读者手册》(Chinese Reader's Manual) , 第167页; H.A.Giles(翟理思) :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中国名人辞典》, 第586页。

7.(清真释疑补辑) , 第9至9页:《中国穆斯林研究:多隆考寨团) [Recherches sur les Mu salman s Chinos,Mix sion dO lone l, 第2*页和第272页Emil Bretschneider Medie wal Resear the s from East em Asia tie Sources(基于东亚资料的中世纪研究1, 第一卷, 第270至271页; 亨利•玉尔I Sir Henry Yule) :MarcoPolo[马可波罗游记) .第2卷, 第104页:《成阳王抚填功结) :海思波《伊斯兰教在中国) /l slam in China) , 第125至127页;西安西大寺碑记,参见《友穆》杂志,第9卷,第3期,第44页。

8.该族群在缅甸称克软,在中国称景颇族——译者注,

9.《清真释疑补辑》, 第105页; 5irHenryYule:Mare uP a lol马可波罗游记) , 第2卷, 第104至105页及111页:(马可波罗游记),第1,第270至271页:(成阳王抚滇功绩):(图教考):海恩液《伊斯兰教在中国)(Is-In min China) , 第128至129页。

10.《清真释疑补辑) , 第108页:翟理思(H.A.Giles l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et ie nary《中国名人辞典) 《历代名绅言行录》,第21卷,第2页。

11.翟理恩|H.A.Gile a) A 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中国名人辞典) (清真释疑补辑) , 第110页。

12.(清真释疑补辑》,第114页:《历代名绅吉行景),第20卷,第3页:西安西大寺碑记,参见《友穆杂志,第9卷,第3期,第44页。

13.(清真释疑补辑) , 第104页; Non h China Bean ch Royal Ari tic Society Jo uma皇家亚洲协会华北分支杂志1,第64卷,第16页:(月华》杂志,第5巷,第14期,第13页海恩波:《伊斯兰教在中国),第89页;西安西大寺磷记,参见《友)杂志,第9卷,第3期,第44页。

14.海恩波:《伊斯兰教在中国),第90至91页(清真释疑补辑),第104页和111页。

【文章来源:《伊斯兰文化》】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