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福相依的哲学

   “祸福相依”论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的原话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无论世界上什么宗教,只要同【古兰经】启示有雷同的意思,伊斯兰都予承认,因为伊斯兰相信,真主曾经给每个人群都派遣过使者。那些人群已经不知道当初使者传达的认主的教诲和其他全部内容,但终究有一些真理在他们的思维习惯或哲学格言中保留了下来。又例如孔夫子在中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思想在【圣经】和佛经里都出现过,先知穆圣也说过几乎同样的圣训。

  这里讨论的祸与福,都是根据人们自己的感受,而不是绝对的坏事和好事,譬如天气,昨天下雨今日天晴,什么是好天气,什么是坏天气,只能因人制宜,天气没有绝对的坏与好,都是真主的造化和意欲。从个人角度,或一个行业的利益看问题,并非一切都如意,每天都会发生事与愿违的情况,这是正常现像。“事与愿违”也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最早出现在魏国嵇康的一首诗中,但是现代中国人经常说的“心想事成”,在古书里找不到根据,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从港台引进的资本主义思想,因为这句话既没有哲学的内涵,也没有思想教育性的意义,仅仅是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愿望而已。

  祸与福既然是人们自己的感受,那么就不能归于真主的公道或不公道。假如一个人希望“心想事成”,而事实上,个人愿望大多数不成功,就不能说真主不公道,应当自己检讨是否心想的目的和要求符合实际可能和伊斯兰的道德准则。在中国,许多老伊玛目说:“在好与歹上,都要感赞真主。”这是真正的伊斯兰思想,因为在个人看来是祸或是福,而其中所包含的真主奥秘暂时说不清,或许经过一段很长时间后才逐渐明白,这便是“祸兮福所倚”的意思。

  现在举些生活中的例子,继续说明本题要表示的祸福相依的哲学。例如我们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前者是吃药时难以忍受苦味的感觉,后者是听到批评的话很不顺耳心理受屈辱的感受,但是,如果对当时的“逆来”顺受,必有好的后果。在医院里,给儿童打针,是最让家长们难以忍受的经历,但是打过针,可望把儿童的疾病治愈,恢复健康,因此,我们遵照医生的意见,相信医生的知识很可靠。

  世界大事何其多,如天灾人祸、地震、水旱虫自然灾害、恶霸贪官流氓之内忧、土匪盗贼侵略者之外患,甚至恶魔和易卜劣斯之阴险,也都是真主的造化,都有其用意和目的。坚信真主公道的穆斯林就能做到“在好与歹上都要感赞真主。”一切灾祸和失利,应当思考这是真主(一)试验信士的信仰真伪,(二)磨炼信士的品性,加强他的信仰,(三)测试弱者的意志,引导他转向真主求助,(四)罚罪自高自大对抗真主的不信道者,提醒他悔罪改过自新。先知穆圣说:“真信士从不以任何事故为苦难,甚至肉体被尖刺所扎,不以为苦;只求真主的恩典和恕饶。”一位大伊玛目解释说;第一,穆斯林信士面临各种人间苦难,但能认主至大,知主公道,心情乐观,如同接受医生的治疗,先苦后乐。第二,大难之后又有新的感受,觉悟真主的万能和恩慈。第三,不经历灾难和困境,如何体会健康和安宁的幸福和恩典。第四,从世上所见所闻之灾难,预想在火狱中煎熬的惩罚。第五,世事多变人不可预料,使人自知微不足道,不要骄傲,敬服真主的大智大慧,谦虚谨慎,待人和善,祈求真主护佑。世界上发生的一切,小则如个人事业顺利或困难,婚姻与家庭命运,大则如国际风云突变或帝国兴衰,都是真主的意欲,真主的大能,真主的智慧,是祸是福都是真主的定然,其中必有无穷奥妙。

  【古兰经】说:“与艰难相伴的,确是容易;与艰难相伴的,确是容易,当你的事务完毕时,你应当勤劳,你应当向你的主恳求。”(94:5-8)

  “凡你们所遭遇的灾难,都是由于你们所作的罪恶;他饶恕你们的许多罪过。”(42:30-31)

  “凡灾难的发生,无一不是依真主的裁判的。谁信真主,他将引导谁的心,真主是全知万物的。”(64:11)

  “我必以些微的恐怖和饥馑,以及资产、生命、收获等损失,试验你们,你们当向坚忍的人报喜。”(2:155)

  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教诲来判断中国的祸福相依论,我们看出一个根本的区别。中国传统的思想属于就事论事,祸福变迁都是表面现像,以个人的利益得失和事业成败为衡量的准则,个人的修养也仅限于克制和谨慎的“君子之风度”,达到了儒士的清高。而伊斯兰的祸福观是以敬畏真主为指导,以真主的意欲为归依,信仰真主掌管万物的变化,祈求真主的宽恕和恩慈,争取品性和道德的提升。伊斯兰信士的经历,不论是祸或是福,都能更加接近真主。(2002/01/17,伊光编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