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回归伊斯兰

  新时期、新形势下伊斯兰思潮的再度勃兴,不仅反映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而且更明显、更直接的是表现在穆斯林国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

  在国际性泛伊斯兰思潮的影响下,到70年代,许多国家社会中的伊斯兰力量上升,宗教气氛日益变得浓厚起来。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的清真寺数量在十年中翻了两番,埃及、土耳其等这些“世俗化”发展较快的国家中也出现了大量新建的清真寺。

  在许多国家里,每天到作礼拜的时候,从清真寺的尖塔上就传出高亢、噱亮的唤拜声,一些商店、工厂、银行、学校的活动都要停下来,去参加礼拜。有一位长期居住在中东地区的西方记者观察到,70年代以来,“参加礼拜的人明显地增多了,每到星期五,工厂、市场、公共场所便没有了生气,人们都到清真寺去了”。他写道,开罗的清真寺每逢星期五都是拥挤不堪,礼拜者只好在寺外的人行道上礼拜。正在值勤的警察会就地铺一块小地毯开始礼拜,礼拜完后又继续执行他的公务。飞机上的乘务员把一条毛巾铺在飞机的过道上做礼拜,网球运动员把球拍放在运动场上然后礼拜,在田里工作的人们脱掉鞋子,跪在几片纸板上礼拜。大学生们在学生宿舍的走廊里集体礼拜。一位礼拜者说:“如果我不礼拜,我的内心就会发慌,礼拜后,我的心就平静了。”另一位礼拜者说:“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被巨大的经济和社会鸿沟分隔开来。但在清真寺里,我们人人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

  1978年美国总统吉米·卡特访问沙乌地阿拉伯,当利雅得的国际机场正在一片繁忙的时候,突然从清真寺的宣礼塔传来了唤拜声,军乐队和仪仗队全都放下乐器等东西,跪在停机坪上开始礼拜。第二天,美国报纸登出了这一张奇特的照片,使美国人感到十分惊讶,而沙特人对此却觉得很平常,认2无须大惊小怪。

  在文化领域内,人们越来越多地主动去追求“传统的”东西,抵制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文化#品,如西方的音乐和电影、电视节目。各种关于伊斯兰的出版物受到青睐,广播、电视中的伊斯兰节目也多了起来。各类宗教团体和组织不断涌现,这些团体和组织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开展的活动主要是宣教,举行伊斯兰艺术、建筑、科技展览,举办背诵和书写《古兰经》的比赛等。一些国家除了鼓励传统的清真寺教育外,在一般的各类学校中也增设了伊斯兰课程。就连世俗化开始最早的土耳其在1982年颁布的新宪法中也规定:“中小学有义务进行伊斯兰教育。”

  明显的变化之一是人们服装的改变。战后一段时期内,西方的服装曾很流行,人们把穿着西式服装作2文明和现代化的标志。土耳其、伊朗政府还明令要求人们把传统服装改2西式服装,并规定妇女不得戴面纱。然而,到70年代,在许多穆斯林国家中,恢复传统服装成2一股时尚和风潮。男人们戴头巾,蓄胡须,穿长袍,女人也穿上了不暴露身体任何部分的长袍,并蒙上面纱。而且,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往往是城市里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和大学里的青年学生对恢复传统服装最积极最热心。一位西方学者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开罗大学的一个女学生说:“对我们来说,穿西方式的服装不过是一种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