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盛顿伊斯兰中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西元2010年和2011年的春夏秋冬之时,这盘岁月的轮子似乎变得异常沉重,转得非常艰难,而压在下面的仿佛就是全世界的穆斯林,特别是大西洋西岸的美国穆斯林。一个不平静的四季,美国穆斯林经历了9.11以后最为严重的挑战;西方的民主、自由和良知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拷问。在这样一个风云变幻、雨雪交加的年份,我走进了美国社会,同美国公民一道见证了金融风暴以来的事态"寥落",也跟美国穆斯林一起承受了被敌视被丑化的压抑,同时也享受了西方文明的甘甜。
美国北部的四季,非常分明:冬天,风雪交加,寒风凛冽;春天,风和日丽,柳暗花明;夏天,烈日炎炎,晴空万里;秋天,花木凋零,山河冷落。在美国一年,我觉得美国穆斯林的境况似乎一直处在四季的交替当中,时风时雨,时冷时热,阳光中夹杂着寒流,安逸中潜藏着杀机。
冬天。北方波士顿的冬天,是我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冬天。每次下雪,都是十几厘米厚,隔三差五就下雪,层层累积,足有尺余厚。每到雪天,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本想邀朋友在雪中漫步,没想到美国的雪天如此怕人,只好作罢。据说2010年的冬天是波士顿几十年来罕见的大雪之冬,正如这一年是美国穆斯林生活中少有的承受压力最重的一年。
2010年7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极端主义小牧师,以纪念"9.11事件"9周年为由,打出焚烧《古兰经》的旗号,公然挑衅世界穆斯林,引起美国社会一片哗然,穆斯林世界也群情激愤。以牧师为首的极端分子,其仇恨的矛头显然是指向伊斯兰的,但首当其冲的是美国穆斯林。美国的元首们发话了,奥巴马和希拉蕊出来谴责了牧师的这一不负责任的做法。可是,仅仅是几句谴责的话而已,没有实质性的杜绝,即便牧师做出那样的蠢事,美国的"民主"和"人权"是可以容忍的。美国穆斯林深知这一点,因而一直忧心忡忡,因为牧师既然大放厥词,说不定哪天他心血来潮真的做出傻事来。不幸的是,《古兰经》在9.11纪念日没有被焚烧,却在2011年3月20日被那位牧师在他的小教堂当众烧了一本。美国的"人权"既受到拷问又遭到践踏,还暴露出了它的弱点。通过这件事,我深深地体会到,在人权与仇恨的较量中,前者往往被化为乌有;纸上的人权根本保护不住一个弱小的群体;弱者的保护伞,是要比口号和理论更实在的东西。我很庆幸中国的穆斯林,有国家和政府这把强大的保护伞在庇护,任何针对他们的阴谋,在没有伤及他们之前就被国家消灭在了萌芽之中了。美国穆斯林不一样,在民主和自由的口号下,政府不干预个别极端分子的言行,任何中伤诽谤都直接落到他们的头上。
2010年8月3日,纽约市城市地标保护委员会全票通过一项决定,同意拆除纽约世贸遗址附近一幢拥有百年历史的楼房,并在此地新修建伊斯兰文化中心和清真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决议立刻在美国掀起了轩然大波。对许多美国民众而言,在世贸遗址旁建清真寺意味着撕开久未愈合的伤口,而对穆斯林来说,是他们享受人权、行使自由的具体表现。美国民众示威游行,怒不可遏,大有杀尽赶绝穆斯林而后欢之势。美国穆斯林的神经又一次绷紧,"人权"和"自由"再次受到考验。按照美国的宪法,公民修房建楼是他们的自由,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离美国人伤痛的地方相隔几条街之外的清真寺原址修伊斯兰文化中心却激起了千层浪。奥巴马碍于法律的面子,不得不说修清真寺是合法的。这又引起某些人对奥巴马基督教信仰的怀疑,甚至有人说,奥巴马暗地里信仰伊斯兰。奥巴马怕连累自己,不得不在许多公开的场合反复强调"我不是穆斯林!","我不是穆斯林!"。在这样一个连说声"我是穆斯林"就会受到牵连的国度,穆斯林内心深处的压抑和折磨是可想而知的。
从2010年11月25日开始,阿拉伯的革命风暴骤然刮起,从北非到西亚,几乎席卷了整个阿拉伯世界,世界的目光一下子又集中到了中东穆斯林身上。美国的媒体铺天盖地报导"民主进程"和革命中的点点滴滴。由于这次剧变多少与美国和西方输出的民主思想有关,西方人大为兴奋,加上推翻老政府以后如何还能左右新政府以保存各国在那里的利益,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不遗余力地对革命施加影响。大国和政治家在玩游戏,可怜的中东穆斯林却被推上前沿,做生命和财产的牺牲。当西方人津津乐道民主的力量和民主思想在中东的高涨时,美国的穆斯林,特别是与动荡国家有直接联系的人,惶惶不可终日。谁都知道,革命的大潮是不可逆转的,谁也无法抵挡,一定会成功,但革命中的牺牲由哪一个个体来承担呢,谁也说不清。我常去一家摩洛哥人开的食品店,半岛电视台的阿语频道一直开着,店主和关心时局的阿拉伯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荧幕的每一个画面和每一条新闻。
2011年5 月2 日,一条新闻震惊了全世界。全球的大小报纸头版头条登出"拉登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击毙"。这条消息让吓破了胆的美国人十年来第一次放松下来,感到兴奋异常,不顾寒天黑夜走上街头尽情狂欢,似乎从此再不用怕谁了。而同一条新闻却让世界反美武装沮丧,让大多数穆斯林悲伤。美国穆斯林进退两难,酸甜苦辣交织在一起。作为美国公民,应该为美国除掉"美国的心头大患"而高兴,却作为穆斯林,对这位强硬的穆斯林弟兄的行为感到惋惜,为他的遭遇感到痛心。当美国人为庆祝反拉登战争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奔相走告时,美国穆斯林隐约觉得他们似乎向穆斯林炫耀和挑衅,仿佛在说我们打败了你们。美国穆斯林的尊严和良知在这样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中遭受着折磨。
美国的冬天,跟以往一样,但由于连绵不断的大雪和逼人的寒气,让人觉得它似乎比哪里的冬天都要漫长和难熬。我在美国的体验不多,但这一年动荡的穆斯林局势,在我的感觉中,沉闷的气氛占据了大半,像美国的积雪覆盖着大半个国土一样。
春天。美国的阳光分外明媚,空气异常清新,适合各种植物的生长。春天一到,到处花香鸟语,绿树成荫,各种鲜花争相斗艳,正如美国的自由和民主给了多元文化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空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多元文化构成了它的文化基调。尽管最早的欧洲移民带来的是基督教新教文化,但民主的政体爽快地接纳了后来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非洲文化、犹太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各种文化虽有差异,可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受到保护和尊重。美国穆斯林妇女戴纱巾进出政府机关和学校公司,不被人感到奇怪;以穆斯林身份进入国会议员不会觉得意外;在正常的交往中,美国穆斯林作为个体,没有受到歧视。我觉得美国是这样一个国家,对外国穆斯林国家进行军事干预,实行制裁打压,以防止伊斯兰力量影响美国的利益,而对国内的穆斯林却恩宠有加,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个有尊严的美国公民。这就是许多美国穆斯林始终维护美国利益的原因所在,即使他们对某些政策不满,在总方向上还是与国家保持一致。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接受美国教育,服兵役,甚至前往阿富汗、伊拉克等穆斯林国家参战。
长期以来,在我的心目中,一提到西方文化,那些不堪入目、下流低俗的东西似乎就是她的代表;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伊斯兰的价值观不一样的,我们都以为是西方文化。然而,我们所批判的,实际也被西方文化唾弃的糟粕,往往我们接受的就是这些糟粕,而真正的西方文化中有无数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美国人相互一见,不管认识与否,也不管是男是女,都投以善意的微笑,让人感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友爱。这正是伊斯兰所宣导的,穆圣说:"予人一笑是‘索德格'(施舍)"。美国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之类的公共学习场地随处可见,就像中世纪巴格达的图书馆一样。偌大的阅览室,鸦雀无声,只听见翻书和敲打电脑键盘的声音,偶尔有人打一个喷嚏,会从大厅的各个角落传来"愿主赐福你"的祝福声,让人觉得你的存在伴随着无数人的关爱和保护。我曾以为,回答喷嚏是伊斯兰的圣行,没想到这也是西方文明的传统。我所在的哈佛大学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脑髓,原以为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会集中到这里。然而,我见到的情形让我吃惊不已,感慨万千。哈佛的校园如此纯洁和文明,到处见到的是勤学和拼搏,我从来没有在校园里见到男女拉拉扯扯、搂搂抱抱的,连男女牵着手谈情说爱的都见不到。这使人想到国内大学校园的混乱现象,令人发指。善良的人们有时想瞻仰神圣的学术殿堂,却被校园不雅的景象破坏了他们心目中大学的高尚形象,有些人甚至不敢将子女送大学读书了。
美国被许多国家的人向往,据调查,穆斯林国家的人反美情绪普遍高涨,而当问到他们最希望生活的地方时,多数人还是愿意去美国等西方国家生活,因为那里的民主和自由让个体生命活得有尊严,衣食无忧。确实,美国穆斯林生活得很舒适、稳定,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不会发生。美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慈善事业足以让一个守法的公民吃饱喝足。据说有一位中东的穆斯林弟兄,生有五个女儿,一家七口在自己的国家生活部下去,就设法移民,来到了美国。美国政府每月每人的生活低保是一千多元,一家人每月的低保加起来就是上万,而一家人的开支还超不过三千,包括住房。这位父亲不用工作,每月就有大笔的收入,可他们在美国仍然是特困户,还享受各种慈善救助。美国的物价和生活开支,低得让人不敢相信,而且除了汽油外都很稳定,每年的涨幅很小。我的房东太太还报怨,有些东西十年中涨了近一倍,涨幅太大了。享受着如此的恩典,美国穆斯林感觉到个人生活是非常幸福的,而且在教育上也有成就。在美国,穆斯林受教育的程度仅次于犹太人,高于其他群体。我发现美国的穆斯林在宗教信仰和操守方面表现得很真实,虔诚的人是真虔诚,没有任何做作;不虔诚的人,坦然地表露不虔诚。可能在宗教信仰完全自由、而且没有传统束缚的国度里,每个人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而印度、巴基斯坦的移民无论走到哪里,都以他们虔诚的信仰和高尚的素质引领穆斯林社会,在美国也是如此。
波士顿穆斯林在体育馆举行古尔邦节会礼
夏天。波士顿的夏天因为靠近海洋而不十分炎热,没有烧灼的记忆,就像我在美国一年,没有感到让美国穆斯林特别开心和兴奋的事。唯一让人欣慰的是,美国社会还存在着良知和同情,当美国军队驾坦克拖大炮开向穆斯林国家时,有良知的人们不分肤色、不分信仰同穆斯林一道加入反战示威的行列,很多游行还不是穆斯林发起的;当一小撮极端分子企图焚烧《古兰经》、亵渎伊斯兰时,有正义感的人们会站出来为穆斯林说话;当一部分人阻止穆斯林在9.11遗址附近修建清真寺时,许多媒体和政府高官,包括奥巴马总统在内替穆斯林辩护,而且美国的犹太人在支持修寺方面表现得很坚决,很积极。美国穆斯林尽管时而受到方方面面的压力,但也得到社会良知的同情和关怀,而且自身也为改善环境做着不懈的努力。让我难以忘记的是,在哈佛的校园,一群穆斯林学生和犹太学生共同举办了一场"渴望和平"的联欢会。尽管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中东和平遥遥无期,冤冤相报的悲剧不断上演,侵略与反侵略的战火延绵不息,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永远渴望着和平与安宁,梦想着幸福与快乐。2010年9月27日晚,哈佛大学穆斯林学生和犹太学生共一百多人聚集在哈佛犹太学生活动中心,共进晚餐,同享"考什尔"(犹太清真餐)美味,相互交流,增进了解,以期营造和谐的氛围。联欢会的主旨精神是:"追求和平的势力和力量来自民众;当民众开始意识到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差异和不同,诸如民族、宗教、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只不过是绚丽的五彩缤纷,只是一种表像,而在深层,我们拥有共同的人性,就是普世的人性,那时,情况将会怎样!" 双方同学分别演唱了各自的宗教歌曲,穆斯林同学还诵读了《古兰经》。最后,犹太同学用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演唱了一首让全体为之动容的《和平歌》。简短的歌词表达了两个民族的儿女发自肺腑的渴望:"和平将会到来,到于我们!和平将会到来,到于我们!和平将会到来,到于我们,到于大家!!!" 优美的语言、悠扬的旋律扣动了大家的心弦,全体齐声高唱,一再重复这几句令人向往的歌词。大家咀嚼着美好的字眼,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心中充满着期盼。那歌声沉重而激昂,悲壮而嘹亮,响彻在哈佛傍晚的上空。那歌声是无辜的人们的心声,是饱受战火创伤的人们的呐喊。那歌声,倾诉着两个民族难以诉说的苦楚和不尽的向往......
秋天。海风吹来,树木瑟瑟,美国的秋天也同样寥落。曾听说美国人自9.11以后络绎不绝地皈依伊斯兰,而且一直呈上升趋势。然而,经详细调查,事实并非如此。美国白人中皈依伊斯兰的屈指可数,黑人皈依的较多。从原则上讲,美国是非常注重人权的国家,但现实和理想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美国黑人始终感受到来自其他种族的歧视,人权和平等在他们身上得不到体现,而他们却在伊斯兰的信仰中找到了他们渴望的平等,以及弟兄般的情谊,于是许多人纷纷皈依伊斯兰。由于黑人的整体素质在美国较差,这部分人的宗教素质和文化修养亟待提高,很多黑人是在监狱皈依伊斯兰的,不知离开被囚的环境后伊斯兰会对他们有多大的约束力。
美国的穆斯林据说有300至500万,来自世界各国,从人种上分,有黑人,有印巴人,有阿拉伯人,有土耳其人。伊斯兰不分人种和肤色,但美国穆斯林仍然存在各立门户的现象,每个国籍的穆斯林组一个团,建一座寺,占一块地,各自为政。由于经堂教育的缺失,美国几乎没有本土的伊玛目,大多数伊玛目是从中东国家聘请的。有些清真寺没有固定的伊玛目,主麻日临时请人演讲。美国的清真寺基本没有传统的宗教教育,下一代的教育将会成问题,学习宗教的人只有到中东国家去学习。令人振奋的是,年轻的美国穆斯林学者海目宰·优素夫在北非留学十多年,回美后创办学校,大力宣传伊斯兰,用传统的经堂教育培养宗教人才,同时也教授非穆斯林学生,受到西方学术界关注。
对穆斯林而言,美国在二战以后才变成了一块新大陆,各国穆斯林陆续迁入。穆斯林世界的各种思潮也随着移民进入了美国社会,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苏菲思想。许多苏菲老人家争相在新大陆占领自己的地盘,发展自己的势力。苏菲的传入对美国伊斯兰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许多西方人正是通过苏菲才走进伊斯兰的。按很多西方苏菲的说法,他们先是苏菲,后来才变成穆斯林的。我很纳闷,不是穆斯林何以成苏菲,经仔细请教,才知苏菲重视"爱主、记主、赞主",追求精神的薰陶,这些都不违背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原则和精神。我经常参加的一个苏菲小集会,其中有些人刚脱离犹太教,尚未入伊斯兰,有些人还是基督教却加入了苏菲的"达依热"。美国的苏菲特别强调"爱"和"宽容",而且在"爱"的原则下什么都开放,在"宽容"的口号下什么都可以容忍。我遇见一些苏菲的男女师傅,大讲苏菲理论,而对古兰和圣训知识似乎知之甚少。有一次,一位苏菲女师傅引我们记主,不知何故提到了《古兰经》"忠诚章",就这三段经文,我提示了几遍,她才把勉强念完。有些苏菲师傅在演讲中说道:"我们苏菲讲‘爱'和‘宽容',一切都是允许的,不像教法,说这是合法的,那是合法的(全场一片赞许的笑声)"。我真的担心,如此苏菲,有朝一日会从伊斯兰中分离出去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教,各宗教的灵修人员在其中为主角。
美国的一年,我就是这样在酸甜苦辣中度过的,要不是《开拓》主编韩先生的再三要求,我也许不会动笔写对美国的观感。提起跟美国穆斯林风雨同舟的一年,我内心感受到的,相当复杂,夹杂着少许的酸楚和伤感。但愿那只是我个人的感觉,事实并非如此;也愿那里的穆斯林今后生活得更加幸福。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