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之爱

 

当有人问爱是什么时,别人告诉他“看看你的心,再把它写出来就是。”这就是说每个人都因为爱的不同体验而有自己的见解。比如查普曼认为爱是自然界的第二个太阳,梭罗认为爱是永远无法消除的饥渴,但无论什么样的哲人无不认为爱都源于心灵、神或物种根深蒂固的天性。

伊斯兰是一个完整的道德理论体系,其核心是“爱人”。爱是人之本性,而安拉又是人之本性的赋予者。爱是人的一切生活的目的和准则,唯有爱的人才是善的,而安拉在赋予人之本性的同时并使其不断地提高和完善。爱是对被爱者的责任和义务,而安拉降示《古兰经》于人类,维护着人类的尊严,在种种戒律中体现着威严的爱。

安萨里曾将爱分为三类:一类是自我中心之爱,如自爱、父子之爱、亲属之爱。二类是对于在任何意义上都认为是完美的东西的爱,如爱美。三类是基于在爱者和被爱者之间的以任何道理也不能说明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爱。

给爱下定义的确是困难的,正如有人请一位法官给色情下定义一般,法官无所适从,但他却说他可以从众多事物中分辨出色情的东西。那么爱是否也在我们心灵中有条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定义呢?在信仰中、社会中、家庭中、心灵中这条无形的定义就是分辨爱或不爱的概念吗?

  

爱与穆圣

小学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老师在将诸如勤劳、友善、勇敢等非常抽象的美德灌输给小学生时,往往不乏举出一两位伟人将这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作为穆斯林也需要这种活生生的榜样,将抽象化了的伊斯兰形象化。

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尔·哈特博士曾评选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一百位元名人,穆圣名居榜首。穆圣对世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了伊斯兰,并散布在地球的每个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落。他们的所思所言,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伊斯兰的真精神。对穆圣的爱也就体现着对伊斯兰的热爱。

如前文所述,爱是建立在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对穆圣的热爱同样也是。安拉在赞扬穆圣时说“你确是具备一种伟大的性格的。”(古兰经:68:4)从穆圣生平中我们会深切体会到,他敬畏安拉,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他宽以待人,童叟无欺,他谦虚和善,慷慨好施。用圣妻阿依莎的话说“他是行走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古兰经》。”假如我们是热爱穆圣的,那么他的这些美德都应是值得我们认识与了解的,从这每一种美德中验证穆圣的高尚、伟大,以便我们仿效去完善自我。

如果说对安拉的爱表现在渴望、敬畏与取悦之中,那么对穆圣的爱就表现在仿效与传承之中。

 

爱与宗教

 

爱与宗教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没有爱的宗教不称其为宗教,而没有宗教的爱实属一种缺陷。世界上现存的几大宗教都是以爱为主导的,儒教讲求“仁爱”与“恻隐之心”,佛教虽以“性空”为境界而其达到如此境界的途径仍然是以爱为铺垫的,而尼采认为基督教就是“爱的宗教”,伊斯兰教更不例外,人对安拉的爱、人对穆圣的爱、人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爱始终贯穿于其教义与行为之中。

如果用伊本·密斯凯维的话说“宗教本身就是人类心灵的‘锻炼’”是不足为奇的,伊斯兰是两世并重的宗教,今世为后世的栽种场,在今世通过对安拉的认识与了解而博得安拉的喜悦,目的是为后世的乐园,这种取悦方式就包括了对安拉的敬畏与顺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与追求,对他人的关心与爱护,这其中爱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今世的思想与行为也都是为后世而准备,每一思想与行为的过程就是锤炼心灵的过程。

爱与宗教的另一关系尤如箭与靶的关系,靶引导着箭的方向,在靶确定了方向后射出的箭才可称其为有的放矢。

 

爱与主

在世俗生活中爱是生存的表征,与生存并生,充满了爱的生存才是真实的。因此,有人热爱大自然,有人热爱他人,有人则热爱美,这种种类型的爱似乎都与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安拉毫不相干,似乎爱的就是那存在着的爱的根本。其实并非如此。伊玛目安萨里研究认为“如果一个人热爱除安拉以外的事物,同时不认为他所爱与安拉有任何联系,那无疑是由于他的无知以及对安拉的认识不足所致。”例如有人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的山川秀丽、流水叮咚,它的广袤无垠、安宁与祥和,它的险峻与奇观,然而这仅仅是大自然的表像,其根本却是它的创造者安拉,从种种令人心悦、赞叹与折服中正体现着安拉的大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通过表像去认识本质的,随着知识的积累,由认识大自然再到认识安拉,从热爱大自然到对安拉的热爱,认识和了解是产生爱的基础。

穆斯林学者认为爱主是主命,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安拉说:“真主喜爱那些民众,他们也喜爱真主。”(古兰经:5:54)又说:“通道的人们,对于敬爱真主,尤为恳挚”(古兰经:2:165) 人们对除安拉以外事物的热爱只是人们处于低阶段的认识,而对安拉的热爱才是一切品级和境界的巅峰。安拉的属性包容了所有人类爱的因素。穆圣也将爱主作为正信的条件,他说:“你们中任何人不能拥有正信,直至他喜爱安拉和使者胜过一切。”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我们称之为爱的这种深刻而复杂的感情,就是对结合的一种无处不在的渴望,这种结合不仅仅是感官上的,而是包括智力、想像力、感受力等在内的我们整个天性的结合。”伊斯兰教中的苏菲派对安拉充满着强烈的爱,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求得对安拉的认识,从而渴望与安拉的这种“结合”。安萨里在其《幸福的长生不老药》中谈及过四种爱其中第四种爱为最高境界的爱,即“一个人的爱只是为了安拉,而不是为了享受被爱者的启迪和教导,或者企图通过被爱者而获得其它什么……这是最高尚的爱,同时也是最不易理解和最神秘的爱。”

 

爱与社会

社会是人的产物,没有人就不称其为社会。在社会中爱是人生来俱有并持续到死的,人和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会为前提发生的。佛洛德认为:爱和工作是文化的两个生身父母。也就是说,人如果想要吃饭、穿衣、抚育下一代,在社会中就必须工作,而工作又是与他人的合作与沟通,合作与沟通的过程就是一个爱的过程。

一切社会的和文化的生活,无论其文化是多么推崇培育个人的独立性,都有依赖和相互依赖的一面。没有哪个人是与世隔绝的,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与他人发生有益的关系和联系。在伊斯兰教中这种有益的关系和联系尤为突出。清真寺不仅作为礼拜场所而尤为重要,它还担当着很好的社会纽带作用。一日五次的礼拜意味着一日五次的相见与问候。一年一度的朝觐活动,几百万穆斯林互带异地的消息并在那一刻领悟穆斯林的共同性。天课制度,拉近了穷人与富人的距离,使得穷人与富人间有了必不可缺的有益的关系。安拉创造了不同肤色的人类,以便人类的相互认识,认识的过程也就是爱的过程。

总之用劳伦斯的话说“爱是一种凝聚力”在社会中这种凝聚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爱与婚姻

 

婚姻的缔结意味着家庭的诞生,家庭又是社会的组成分子,良好的社会应体现在幸福美满的家庭中。尤如穆圣认为不爱自己妻子的人没有爱人类的能力一般,爱社会同样也应该从爱家庭开始。

婚姻因爱情而产生,家庭因婚姻而存在。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家庭的保障。世俗婚姻以志趣相投、相互吸引而缔结,结果被视为爱情的东西显得脆弱经不起生活的变迁,破裂的家庭犹如“爱”的降临般显得随随便便,而这种随便的背后对社会、家庭和他人及自身的创痛是难以尽述的。伊斯兰婚姻却不同于世俗婚姻,它不仅仅以爱情为基础,信仰的注入使其具有神圣性。相同的信仰即相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样强大的阵容将爱情层层包裹,它的“脆弱”将是坚不可摧的。

对于那些有了以坚实婚姻为基础的家庭而言,安拉如此比喻说“她们是你们的衣服,你们是她们的衣服”(古兰经:2:8) 。也就是说夫妻间的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亲相爱是美满幸福家庭所不可缺的。

安拉创造了人类,以信仰端正他们,以爱情缔结婚姻,以婚姻延伸家庭,以家庭组合成社会,这每一细微环节中无不以爱穿针引线。

 

爱 情

给爱情下定义是困难的,就连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也只能说:“在灵魂中,爱是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种相互的理解,在身体方面,它是我们对躲在重重神秘后面的被我们所爱的一种隐秘的羡慕和优雅的占有。”但爱情的崇高与圣洁是无可置疑的。 有人说爱情是人生最美丽的梦,倘用理性的刀刃去解析,再美丽的梦也会失去它的美,但还是有人经不起它的神秘诱惑,佛洛德就是一位。他认为爱情是以性欲为基础的,尽管人们从心理学、审美、及精神诸多领域将其批判,但性欲在爱情中应占有一定份额的观点是始终没变的。

 

伊斯兰不回避两性间精神和肉体上的相互吸引,并以宇宙规律和生命法则为依据,对两性关系加以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伊斯兰不否认对异性的好奇、爱慕和渴望情绪,但以道德规范规定这种情绪的贞洁,这为爱情的崇高、自由及其人性奠定了坚实的路基。

人类爱情是有意识的,是超出人类生活本能的,如果动植物间也有爱情的话,那么只有人类将道德与爱情联系起来,只有人类的爱情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感。有人说爱情是现代男女青年的精神鸦片,其实这只是现代所谓“爱情中人”的男女青年中的一种普遍的非理性的假爱情现象。这种爱情的本质是它只能存在于想像之中,而不是存在于同另一个人实实在在的结合之中,它往往在爱情电影、小说、歌曲中使自己满足。而真正的爱情应当是彼此间崇高而又伟大的义务。

伊斯兰教中爱情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手段,爱情引导一对男女去建立牢固的共同生活,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可以说“爱情的发展是巩固社会的‘原状稳定’的一种形式”。

 

友 谊

如果说爱情是两性间的产物,友谊则是无性别之分的,伟大的友谊同样不亚于伟大的爱情。如果说爱情是激情的产物,友谊就是时间的产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友谊也在加深。

纪伯伦眼中的友谊为“朋友是你以爱播种、以感谢收获的田地。朋友是你的膳食,是你的火炉。”这就是世俗生活中你应为朋友做的及朋友给予你的完美总结。有人说朋友是一笔不可估量的财富,也许在生活中这句话就是一句警告,真正拥有财富的并非是那些百万、亿万富翁。而是那些朋友遍天下者,在人情淡漠的时代,这句话犹如一枚重磅炸弹。

在伊斯兰教中,友谊如同婚姻一般被上升为信仰的阶层,对他人的友爱、对邻里的关心都被视为取悦安拉的有效途径,如《古兰经》所说“……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奴仆……”(古兰经:4:36) 这些又被视为善行,谁若为主而爱,其回赐取决于爱的程度。

伊斯兰教对友谊的总结是“天下穆民皆兄弟”,因为《古兰经》中说:“你们借他的恩惠而结成兄弟。”(古兰经:3:103) 友谊在社会中产生的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在这个极度缺乏爱的时代,友谊作为爱的一种形式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缺口。

 

母 爱

安拉是人类的创造者,母亲是人类的孕育者;安拉是人类的供给者,母亲是人类的抚育者,安拉有着普慈的爱,母亲有着无私的爱,这就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如果说爱情和友谊是同等人之间的关系,那么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就其本质来说是两个不同等人之间的关系。孩子需要母亲的说明,母亲则给予他这种帮助,这种帮助是无私的,忘我的,因此母爱一直被视为爱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圣的感情联系。

在文学作品中对母爱的赞颂数不胜数,这不仅仅是因为婴孩时母爱的深刻烙印所致,而是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这种烙印始终延续影响着自己的成长。

如果说母爱是“母性的本能”是不足为过的,社会学家兰达尔·科林斯认为“妇女充当母亲角色,其原因乃是因为母性的人格只是典型的女性人格而已。”从生理学的角度讲,1979年《科学文摘》中有一篇题为:“人乳有助于健康并培养爱”的报导,这更加深了妇女作为母爱给予者的重要性。

母爱的“过剩”与缺乏同样可怕,有人认为娇惯孩子的母亲永远成不了爱孩子的母亲,因此只有那些热爱丈夫、热爱其它孩子、热爱陌生人的母亲才能成为真正爱孩子的母亲,这种母爱才能称其为伟大的无私的母爱。

 

自 爱

柏拉图记载:“据说泰利士仰起头来观看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温顺的色雷斯侍女嘲笑他,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旁的一切。”“认识自己”便成了哲学的主要任务。当人类将所有的爱都注汇于自己以外的事物而忽视自身时,也会免不了跌落井底。 长期以来自爱被视为“禁区”--人们没有能力自爱,不会自爱,不敢自爱,将自爱与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相混淆。自爱的微妙之处在于他爱的程度,失之即无,深之则溺。自爱是对自己的善待,爱人是对他人的善待,不能善待自己的人怎能善待他人。

在伊斯兰教中自杀是绝不允许的,因为安拉不但赐予人类生命,而且启示人类如何善待生命。《天方夜谭》中辛巴德航海的故事也是如此,辛巴德为了保全生命隐瞒内心的信仰是安拉允许的,一方面体现着安拉对人类的慈爱,另一方面则是对人类自爱的启示。《古兰经》中对地狱的描述使人不寒而栗,因此对死亡的恐惧也就不言而喻。安萨里将这种恐惧也归类于自爱的范畴。

总之,自爱是一种智慧,把握合适的量度就是其智慧的体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