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和实践

  想像和实践

    ——对于伊斯兰教义所倡导的以及使者所实践的道德力度的经训简述

 

  我的慈悯包罗万物。”—— [7:156]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他们说:‘我们赞你超绝,我们赞你清净,你还要在大地上设置作恶和流血者吗?’他说:‘我的确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2:30]

  “我受遣降世,是为了宏扬各种美德。”—— [圣训]

道德作为一种源自于远古的传统,和知识或者说文明同源,和正义或者说正信同义。

  “道德”和“道德理想”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思想领域以及学术领域所表述的甚至所要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社会性命题。说来,它的根源并非是宗教的世俗化进程,而是中国本土的社会转型过程中道德滑坡的触目惊心的现实显示。在中国,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古老的有着信仰底蕴的道德一致性体系被颠覆和管制以来,特别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两场运动所引起道德在意向和信念方面双重意义上的消解,民众的道德倾向具备了残酷的功利性和现世性。对终极价值的淡漠甚至遗忘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曲解和不置可否导致信仰在国民生活中的普遍失落,道德的准则似乎真的接近了“头顶上的星空”那么遥远抽象和飘渺。

道德,需要被一种理想重新构建——究竟是传统文明的必然衰败还是人们面对现世考验迫使他们有意识的选择自我放逐?——甚至需要从最基本的语境构造开始。这使得我们倍受刺激的产生参与的激情和意志,这同样出自于对有着强烈优越意识的“我族”的深切忧患和深切反思:在“信”的堕落的时代里,伊斯兰,一种被完美的“提尼”(宗教),将对所有穆斯林发出警告:如何重塑自我如何重塑人间的道德典范。

  一

  《圣训经》里记录着这样一则圣训:

  有一位信士问我们的使者(愿安拉慈悯他),“什么是伊斯兰教?”使者说,“伊斯兰教就是信仰独一的造物主安拉。”那人问,“然后呢?”使者答,“高尚的道德。”那人又问,“然后呢?”使者再答,“高尚的道德。”

  这就是来自人类世界最伟大的领袖穆罕默德(愿安拉慈悯他)有关伊斯兰的精华总结:伊斯兰就是道德。而伟大的使者穆罕默德的使命就是警告和报喜,宣扬那被〈古兰经〉所包容的完美道德。

  的确,使者具有神圣的象征性,他不仅从灵魂上承载了大地上固有的含有缺陷的传统美德,并且通过对启示的接受和展现充分予以完善。正如〈古兰经〉上所印证的

  “我在这部经典中没有遗漏任何事物”[4:59]

  使者也说:

  “我受遣降世,是为了宏扬各种美德。”

什么是各种美德,让我选取圣人传记里的对圣人所具有的美德的概括吧:

  “宗教、知识、和蔼、忍耐、知感、好义、公正、安分、谦恭、忍让、贞节、慷慨、勇敢、知耻、通情达理、寡言、稳健、沉着、冷静、仁爱、慈祥、文雅、和善、可亲等等高尚品德均属教化之品行,统称为美德。”这些美德在穆罕默德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的确,伊斯兰的道德制约和道德标准确立于天启。因为伊斯兰的理论上,安拉所命令的即为善,安拉所禁止的即为恶。确实,这一点已经被穆罕默德彻底的执行了,并以此命令他的教生。《古兰经》中是那样确认圣人以及圣人所有的道德实践的:

  “你确实具备一种伟大的品德。”[68:4]

  “凡使者传给你们的,你们都要遵守;凡使者禁止你们的,你们都要戒除。”[59:7]

  “希望安拉和末日的人们,你们有安拉的使者作为优良的典范。”[33:21]

  也有圣训是这样传述的:

  阿依莎说:圣人的全部美德集聚在〈古兰经〉上,他喜安拉之所喜,恨安拉之所恨。

  的确,建筑在《古兰经》上的伊斯兰是通过穆罕默德来表现和总结的。这点,从记录穆罕默德生平言行的《哈提斯》中可以获得最权威的明证,同样,也可以从《古兰经》的理论指导中获得明证。可以那样说,“圣行”代表了穆斯林大众在现实生活中——善的——道德实践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是建立在对于神圣的《古兰经》的想像上。这双重的明证构成了穆斯林群体世界的集体想像和实践。同时,对于〈古兰经〉的体悟和对圣行的效仿的统一表达,就是穆斯林所要遵行的道德标准。

  二

  “你们原是为世人选拔的最优秀的民众,你们劝人行善,你们止人作恶。”[3:110]

  的确,那些信仰安拉接受伊斯兰道路的人们是世人中最优秀的民众,他们的优秀之处并非是名称和信仰上的意念,而是实践着属于安拉对于宇宙神圣的慈悯的道德力量。而安拉说,道德的核心就是:“劝人行善,止人作恶”,而不仅仅是“行善”。

的确,善的现实意义是来自于造物主的普慈特慈的属性,安拉说:

  “我不是以游戏的态度创造人类。”

  并且说:

  “我降示它,是为了慈悯全人类。”

  这是来自于安拉的恩典,具体的作用到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上,源源不断的显露于人间的视野:安拉的特性的真实显现。

的确,谁显现了安拉的意志,谁便在行善。谁能够如同使者那样显现安拉的意志,谁便是在实践着安拉与人类的神圣约定:代治大地。这是安拉对于人类的启示,也是使者对于人类的教导。<古兰经》是照耀世人的明灯,即便使者已经逝去,但是使者传授的美德延续着。对于必定选择圣行的大众而言,目标已然存在。

  安拉是运用这样的语句终结给予人类的启示的:

  “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为你们的宗教。”[5:3]

  故此,穆罕默德使者的言行成为想像和实践的统一的真理性证据。正如他所言:

  “在我之后,我将留下两件法宝:古兰经和圣训。谁紧握它们,谁就永远不会迷误。”

  三

  穆罕默德的追随者们永远处于效仿的位置,没有超越的可能,惟有接近。

  固然,伊斯兰是已经被崇高的安拉通过选择穆罕默德(愿主慈悯他)为接受启示的使者并且完成了对人类经典的宣读而完美了的宗教,但是作为穆罕默德圣人的追随者的穆斯林大众的道德观是需要在宗教功修中得到巩固和强化的。

  在《古兰经》中安拉告诫懦弱贪婪的人类要谨防恶魔的引诱,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礼拜。因为

  “礼拜确实能防止丑事和罪恶。”[29:45]

  这是伊斯兰教的五功之二,也是伊斯兰大厦的基石。有人却常常错误的认为礼拜仅仅是宗教仪式。诚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天五次的是烦琐的礼拜的真正的目的是铸造穆斯林的完善人格。这种人格的最大特点是 :顺主遵圣,就是敬畏。这也是伊斯兰教道德实践的前提。

  因此,我们引用《古兰经》和《圣训》才会获得非同一般的现实意义。也因此,圣训里所描述的那些即便是细小的实践也能够折射出行善者品德的光辉。

  四

  “一切行为,都取决于动机,每个人都会获得其动机所导致的结果。为主及其使者而奋斗的人,他的奋斗将会获益于主及其使者。而一个一心为获取现世享受或娶得一位妇女而努力者,其努力也会获得成功。”——圣训

  道德的基础是动机,这样的论点或许是对非穆斯林群体的最大的否认,但是却是对穆斯林群体最大的肯定。——这是安拉对于信仰他的人类以及顺从他的人类的最真诚的指导。

  的确,安拉是全知的。安拉的恩泽遍及宇宙万物以及人类的心灵。

  “他知道眼睛偷看的,心胸隐瞒的。”[40:19]

  “天地间任何一物不能隐瞒安拉。”[3:5]

  “你们的上面确实有许多的监视者,他们是尊贵的,是记录的。他们知道你们的一切行为。善人们,必在恩泽中,恶人们,必在烈火中。”[82:10-14]

  对于信仰,原本就源于心灵。对于善恶的判断,原本也源于心灵之中的经验和认识。人的生命是从无知开始的,而后有些人走向真理,有些人走向了偏见。但是,尽管如此,人类总有倾向于正道的天性。人,是被诱惑了的堕落物。但是,那种诱惑的本质是来自于安拉的考验。考验首先来自于内心,其后是行为。正如圣训所言:

  “一个人最大的圣战是和自己的私欲而战。”

  的确,一个无法战胜私欲的人是无法真正为主道而战的。一个没有高尚动机的人是不可能有着高尚的行为的。

  这几段经文从根本上涉及到了伊斯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行为。但是这里的“行为”并不是简单的动作过程,它还包括一个更深刻的前提:动机。在伊斯兰教的思想理念里,动机和行为几乎是一个统一的生命体。而之中生命体的起点也是终结点就是:安拉。

  的确,人类的道德努力是在寻求安拉的喜悦和接纳。

  有一段圣训把它们三者之间关系作了极高度的概括:

  “假如有人举意行善,但后来他却并没做,那么安拉会记下他一件善功的报酬;如果有人举意行善,他并且做了,安拉会给他记下十件善功的报酬。有人心想要做一件坏事,后来他却没做,安拉会给他记下一件善功的报酬,有人心想做一件坏事,后来真的做了,那么安拉只会给他记一件恶事的惩罚。”

  另一段圣训同样意义深远:

  “有一个人对先知说,‘我有些亲戚,我接续他们,他们却断绝我;我善待他们,他们却伤害我;我待他们宽厚,他们却对我无理。’使者说:‘如果事实和你说的一样,他们因为你的行为而自亏;只要你坚持这样做,安拉的襄助将永远和你同在。’

  五

  安拉的使者说:“在我以前,在一个民族中凡是安拉派遣一位先知,他的民族中就有他的忠实追随者和圣门弟子。他们效法他的圣行,遵从他的命令。然而,在他们之后,将出现一些不肖子孙,他们只说不做;他们有令不行,为所欲为;这时,谁用行动和他们抗争,就是信士;谁用心痛恨他们,也是信士;谁用口劝他们,也是信士。除此以外,没有芥菜籽的信仰存在。”

  同样性质的圣训还有:

  安拉的使者说:“你们中谁看见一件罪恶之事,让他用手去制止;如果他不能,则用口制止;如果他不能,则用心制止,这是最弱的信仰。”

  缺少实践的道德,一定会逐渐变的口是心非。口是心非的信仰,一定会偏离宗教对人间的道德关怀的终极意义,甚至“没有芥菜籽的信仰存在”。道德的实践和道德的动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实践介入现象,动机折射想像。——虽然,实践和动机都是信士的特征。但是,信仰终究有强弱之分。

  在有关“行善之道”的圣训集锦里,有那样一段圣训:

  “使者说,‘凡是穆斯林都要施舍。’有人问:‘如果他没有,你说怎么办?’使者说,‘他双手劳动,自食其力并施舍。’他再问:‘如果他没有能力,你说怎么办?’使者说,‘他帮助有急需的人。’他再问,‘如果他也没有能力,你说怎么办?’使者说,‘他命人行善。’他再问,‘如果他还没有能力,你说怎么办?’使者说,‘他止人作恶,这就是施舍。’”

的确,道德的实践就是力所能及,它所表现的力度也是由高至低,由强至弱。而《古兰经》是是如此的告诫穆斯林大众:

“你们绝不能获得真善,直到你们施舍你们心爱的东西。”[3:92]

  因此,我们的使者穆罕默德强调了两个“一定”。

  “指掌握我的生命的主发誓,你们一定要劝人行善,你们一定要止人作恶。否则不久安拉将降惩罚于你们。那时,你们向他乞求,你们得不到应答。”

  的确,安拉彻知什么事务是人类的“力所能及”,什么事务是人类的“力所不能及”。

  六

  清高的安拉说,

  “你们崇拜安拉,你们不要以物配主,当孝敬父母,善待亲友,孤儿,贫苦人,近邻,远邻和同事,款待旅行者款待奴仆。[4:36]

  的确,道德具有它自身的延伸性,它首先的立足点是血亲,包括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其次是从血亲延伸到近亲、远亲、邻居、远客,乃至同乡,乃至整个人类社会。伊斯兰,就是指导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在道德的实践中趋向幸福:从个人的家庭开始,到邻居,到社区,到城镇,到地区,到国家,到世界。

对于穆斯林大众而言,他们背负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道德和良知。而对于每个穆斯林个体而言,他背负的是他所要涉足到每一处群体的道德和良知。假如说这样的界定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想像的外,那么,我们看看我们的使者是如何教导我们去实践的。

  “伊本-欧麦尔和阿依莎(愿安拉喜悦他们)传述:他俩说:‘安拉的使者说:哲卜里天仙时常嘱咐我善待邻居,甚至让我认为邻居都有了继承权。’

  又说:‘指主发誓,破坏邻居安宁的人不得进天堂。’”

  的确,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即便是一个普通邻居的安宁他都不能去破坏。这是人类最低限度的道德,在伊斯兰社会里却是一种律法。

  这种律法无疑是安拉对整个人类的慈悯,无边无际。

  七

  “世人原是一个民族,嗣后,他们的信仰分歧,故安拉派遣众先知作报喜者和警告者,且降示他们包含真理的经典,以便他们为世人判决他们所争论的是非。”[2:213]

  道德作为一种抽象的理念同时也是一种真实的现象,是要受到责成的;而这种责成,的确是需要律法的规则来实现;而这种律法——既非世俗意义是的自明律法,也非伪宗教意义上的神圣律法的偷梁换柱——是起源于信且终结于信的现世奖惩体制。对于伊斯兰世界而言,有了现世奖惩体制后的人类社会,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构筑了是完美无缺的伊斯兰宗教体系。

  使者的降临,意味着人类可能在三重纬度上构建现世的奖惩体制。第一重纬度是报喜;第二重纬度是警告;第三重纬度是判决是非。这三重的纬度罗致了人类生命的所有的希望和恐惧以及对现世的立场,同时被呈现的是三个被经典不断阐述的世界:1,天园;2,火狱;3,顿亚(即现世)。对于伊斯兰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三个世界或者说是三重纬度的细致考量中。任何单一性价值或者说意义的定向判断都将是对整体性伊斯兰真理作出外科手术般的冷漠分割或者如庸俗文人的断章取义。在这三个世界的阐述里,顿亚应该是介于天园和火狱之间的实在世界,是生命的希望和恐惧最现实的耕种之地。对于人类,顿亚是唯一的为希望和出路而奋斗短暂的存在以及可能,因为在穆斯林的灵魂里铭刻着那样的警戒:末日是临近的。即便安拉的慈悯消融了这三个世界,《古兰经》明证一切,人类依然在现世的大地上生长善也结束着善。

  安拉在《古兰经》中说:

  “我确已把人类造成具有最美的形态,然后我使他变得最卑劣的;但通道而且行善者,将受到不断的报酬。”[95:4-7]

此类经文在《古兰经》中比比皆是。

  的确,人类的生命常常处于善和恶的边缘,而对于那些不义的民众,话语的力量是微弱的。话语无法阻止他们在大地上无作非为,离经背道。此时,对于大众,惩戒“不义”的确也是一种警告和报喜。在这种意义上讲,使者所建立起来的体制首先是确定和规范现世的价值取向,但同时包含着使命精神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它足以成为现世的最为公正的“主事”模式。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神说:‘我必定在大地上设置一个代理人。’他们说:‘我们赞你超绝,我们赞你清净,你还要在大地上设置作恶和流血者吗?’他说:‘我的确知道你们所不知道的。’”[2:30]

  的确,教法责成道德的实践。的确,安拉裁决道德的想像!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