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为善:伊斯兰教慈善的多重内涵

伊斯兰教所宣导的慈善是由其仁爱之精神而折射出的光亮,真主在表述派遣使者下降经典的目的时,对穆圣说:“我派遣你只为慈爱众世界!”(21:107)又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款待奴仆。真主的确不喜欢傲慢的、矜夸的人。”(4:36)

伊斯兰把仁爱和善举分成了若干层面,在信仰真主之后,是一系列的善举,孝敬父母,优待亲戚,怜悯孤儿,救济贫民,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款待旅客和宽待奴仆。伊斯兰的仁爱没有忽略任何一个物件,从崇拜真主,到关爱弱势群体,乃至整个宇宙和大自然,从而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经文所责成的慈爱的对象,并不局限于穆斯林,而是泛指所有的人,不分民族,不分种族,不分肤色,都沐浴在爱的眷顾之中,甚至包括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伊斯兰的仁爱涉及到宇宙间的所有存在物,是一种以正信为基点的博爱。

圣训之中,对仁爱的教导也是极其丰富的,穆圣说:“爱人如爱己,方为真信士。” (《布哈里圣训实录》)“不慈爱人者,得不到主的慈爱。”(《穆斯林圣训实录》)“你们没有正信,直到你们仁慈。”(《妥伯拉尼圣训集》)

穆圣曾教诲我们说:“自己饱食终日而他的邻居却饥肠辘辘的人不是穆民。”(《穆斯林圣训实录》)“善待孤寡和穷人者,如同为主道出征,或白天封斋,夜间礼拜的人。”(《布哈里圣训实录》)穆圣曾说,一个人正在行路,感觉非常口渴,于是,他找到了一口水井,他下去喝了水,然后上来。突然,他发现一条狗极度干渴,伸着舌头舔着地上的土。这个人想这条狗干渴得程度像我刚才一样。于是他再次下井,用自己的靴子打了水,咬在口中,攀上井来给狗饮了水。他得到了真主的报酬。圣门弟子就此问穆圣:“真主的使者啊,怜悯牲畜我们也能得到报酬吗?”使者说:“凡有生命之物,善待它,给其饮水,皆得回赐。”(《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

清代著名伊斯兰学者马注对慈善作了多层次的解析,他在《清真指南》中指出:“能慈骨肉者,谓之独善,能慈同教者,谓之兼善,能慈外教者,谓之公善,能慈禽兽、昆虫、草木者,谓之普善。”而一个真正的穆斯林就要在喜爱真主的情感基础上具备上述的四善,即独善、兼善、公善和普善。

在伊斯兰的体系里,从仁慈到慈善和社会公益是一个自然的过渡,一个穆斯林的财力一旦达到规定的份额,他就必须参加公益活动。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你要从他们的财产中征收赈款,你借赈款使他们干净,并使他们纯洁。” (9:103)经文的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就是以天课清洁人的心灵。伊斯兰认为,真主是钱财的真正主人,而人只不过是暂时的保管者。《古兰经》指出,“他们的财产中有一个定份,是用于施济乞丐和贫民的。”(70:24-25)为他人提供物质帮助之后,给予者的心灵变得纯净,内心的情感压力得到释放,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而被给予者也因此获得救助,暂解困顿。伊斯兰就这样一步一步把人引向自愿地、诚心诚意地慈善行为上。

另一个慈善行为就是施舍。《古兰经》多次命人施舍,并对施舍的方式、报酬作了详细的说明。真主在《古兰经》中说:“如果你们公开

地施舍,这是很好的;如果你们秘密地施济贫民,这对于你们是更好的。”(2:271)穆斯林都懂得“右手施舍不让左手知道”的道理,就是为了避免沽名钓誉,意在纯洁慈爱思想,寻求真主的喜悦。真主说:“你们所施舍的任何美好的东西,你们都将享受完全的报酬,你们不受亏枉。”(2:272) “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分舍自己所获得的美品,和我为你们从地下出产的物品;不要择取那除非闭着眼睛,连你们也不愿收受的劣质物品用以施舍。”(2:267)正所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到施舍要人尽其心,物尽其用,最终真正地利人。

圣训同样对施舍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真主的使者说:“谁施舍了一粒椰枣的合法洁净的财产——真主只接受洁净的——真主用右手接着它,并为其主人培育它,如同你们中有人培育幼苗一样,直到它硕大如山。”(《布哈里圣训实录》又说;“你们应当为避免火狱而施舍,即使是半粒枣也罢。若找不到施散物,应说善言。” (《布哈里圣训实录》)

除了狭义的物质意义上的施舍之外,还有广义的施舍。在伊斯兰看来,一切善行都在施舍的范畴。穆圣教导我们,对人满面春风是施舍,向人问候是施舍,命人行善是施舍,止人作恶是施舍,清除道路上的障碍物是施舍,帮人登上骑乘或者帮人放好货物都是施舍。施舍无处不在,施舍无时不有。在我们宣导狭义的施舍时,同样应提倡广义的施舍,精神上的施舍和力所能及的小事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比物质层面施舍要容易得多。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论能力大小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话,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和谐、温暖、友爱的社会。

据艾卜·伍萨麦传述,使者说:“每个穆斯林均应施舍。”人们问:“真主的使者啊,无物可施的人怎么办?”使者说:“应靠亲手劳动,这样既益于自己,亦可作施舍。”人们问: “若无处劳动时怎么办?”使者说:“可以帮助哀求你的人。”人们又问:“若找不到说明的物件怎么办?”使者说:“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又问:“如不能做到呢?”使者说:“不作恶,也是施舍。”(《布哈里圣训实录》)

无物可施的情况下,不去作恶也算是施舍,这是伊斯兰对由仁爱而生发的慈善最深刻的表达之一。伊斯兰没有把施舍定位于社会中的富商和达官贵人,而是面向社会中所有阶层的人。既无钱又无力的人洁身自爱同样可以荣登施舍者之列。在伊斯兰看来,慈善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慈善之门向所有的人敞开。

伊斯兰在宣导慈善以期达到社会和谐时采用的不是单一的模式,而是综合的、立体的、双向的。它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慈善,参与社会和谐的建设,它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在这样宽松、理性、人性化的精神召唤下,每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清真北大寺阿訇)

【来源:《中国穆斯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