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使人感到真正的幸福

先讲一个圣训中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决定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去居住,把他所有的家私、衣服、用具和财产都打包放在了一只骆驼背上。 还带上了路途中所需要的饮水和干粮,也都挂在了那只骆驼背上的包裹边上,以便随时取用。 他牵着骆驼出了城在沙漠中走了很长的时间,走累了,就在一个沙丘的阴凉地方歇了脚,刚躺下就迷迷糊糊盹着了。 打了一个盹醒来,看不见他的骆驼了,驼背上的东西是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财富,还有沙漠里这几天旅行的饮水和干粮,也都消失了。 他站在沙丘上四面观看,有跑到别的沙丘上向八方寻找,只有茫茫的沙漠,他的骆驼不翼而飞,毫无踪影。他开始着急,后来变得失望,最后在绝望中瘫在了沙漠上,等待死亡的天使。 他好像听到了一些动静的响声,蓦然回头看到他的骆驼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背上的东西原封不动都还在那里。 忽然间精神抖擞了起来,在万分激动之中,说错了话。他说:“真主啊! 我是你的主,你是我的奴仆。” 但是他稍一冷静下来,忽然觉得说错了话,向真主万分地悔过。 真主饶恕了他的错误,既往不咎,仍旧对他喜悦和恩慈。 这个故事记载在《穆斯林圣训集》中,但因为故事情节很长,这里是简述。

  人难免会有过失,在过失中的人,容易背离真主的正道,误入歧途。 人贵有自觉的忏悔之心,真主的启示和伊斯兰的道德是生活正道的准绳,发现错误,不论多么严重,立即悔改,受到真主宽恕和喜悦,回归正道。 总结忏悔的意思有四点:第一、有错立即悔改,不拖延时间;第二、决心改正,决不含糊和犹豫,更不会旧病复发;第三、对过去的错误有悔恨感,成为以后生活的经验和教训,避免重犯;第四、由于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要尽快补偿,挽回物质和精神的损失。 《古兰经》说:“信道的人们啊! 你们当向真主诚意悔罪,你们的主或许免除你们的罪恶,并且使你们入下临诸河的乐园。”(66:8)道德唯人类所有,是思维的最高表现,成为行为的指南针。 忏悔是道德的校正装置,时刻纠正错误,端正方向,如同汽车的方向盘,司机开车时精神集中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从许多方面获得的瞬间信息在大脑中综合处理,双手紧握方向盘随时调整。 忏悔就是这个作用,“吾日三省吾身”对于一个真诚的穆斯林是不够的,必须时刻警惕才能防止犯错误,因为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失足和口误,遗憾终身。

  忏悔是道德的监督体系,也是唯人类所独有,对动物没有这个要求。 道德理论家们说,这个监督体系可以分成两类:他律的道德和自律的道德。 他律的道德是以社会法律和传统道德习惯为代表,来自外部的压力和影响;自律的道德是宗教信仰和对神灵敬畏的结果。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形成一个人的道德整体,是完美的人;也有人形成内外道德分裂,就是阳奉阴违的人。 譬如孝敬父母,法律有条文,子女有责任担养老年父母,如果失职是要受法律制裁的;社会习俗也能起作用,迫使儿女对老年父母承担起供养的责任,对父母不恭会遭到亲戚和邻居的谴责。

  但是,如果没有自律型的道德约束,法律和习惯也许导致儿女虚伪表现,如孔夫子所说把父母当家畜养起来供给饮食和住房,这不是真孝敬,例如现代社会,儿女托词工作太忙,把老年父母送入养老院,也许一年也不去看一次。人类的各方面行为都可以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道德表现,譬如警察与小偷。 如果只有他律的法制和纪律的约束,警察可以工作不认真,装看不见,不为有过;小偷可以蒙混过关,与警察捉迷藏,逍遥法外。 小偷的偷盗行为被人证物证抓获之后才构成犯罪行为,经过法庭审判和坐牢,刑满释放之后,很可能重操旧业,总结过去经验,变得更加精明和狡猾,“贼担越来越大”。 担任社会公职的干部或官员,也不能逃脱两种道德功能的制约,没有信仰,就没有公德。 例如有些政府官员在民众面前发表演说,大谈遵纪守法爱国主义,而自己却在暗中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假公济私、盗窃国家资产,因为没有自律道德。 俗话说:“惩罚只触及皮肉,不能触及灵魂。”

  当代的世界,所谓的“先进”国家都以法制治国,如交通规则、职业守则、校规军纪、刑罚条例等都是“法律健全”的标志,但也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形式主义,掩盖了更为深刻的社会问题,危机不断,社会败坏每况愈下。 结果:扫黄,越扫越黄;禁赌,越禁越赌;稽毒,越稽越毒;反贪,越反越贪,形成了“抓不尽的虱子,逮不尽的贼”的恶性循环局面,人心隔肚皮,对任何人都不敢相信。 商业界无商不奸是人所共知的陋习,现在又增加了许多新项目,如官商结合的权钱交易、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医药腐败,使普通百姓苦不堪言。 没有正当精神信仰的社会根本就不是什么“先进”,是人类败坏的歧途。 西方国家把宗教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都忙于追赶经济指标,把学校中传统的“德育”形同虚设,从来没有正式课程和规划,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停止了对信仰和道德的认同,这是世界末日的征兆。 社会治安需要法律,法律能起到对犯罪者的惩罚罪过、判决赔偿、吸取教训、警告社会以及树立是非准则的公正意识作用,但法律不能代替信仰和道德的教育。 信仰和道德是产生自律守法和行善的根本,可以根治社会的不良现象,配合法律的实施,创造美好的社会环境。人是难免犯错误和罪过的,就象司机紧握方向盘,一刻不能掉以轻心一样。 《古兰经》说:“谁在不义之后悔罪自新,真主必赦宥谁。 真主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5:39) 先知穆圣说:“人人都会有罪过,能忏悔的人才是最佳的好人。”《提尔密济圣训集》 思维和道德是人性,时刻有可能犯错误和罪过也是人性,人性就是真主为人类造化和规定的特性,人性中的错误倾向是真主为人类设置的敬畏真主和端正品行的考验,所有的人都如此,即便是真主选定的圣贤也莫能例外。

  历代圣贤都是真主选定的标准人格,他们向普通人展示榜样,必须不断忏悔和改正错误才能保持与真主的紧密关系,取悦于真主。 《古兰经》中记载的许多真主的使者,他们都有不同的错误,但都向人们表示他们都是有错误和罪过而能立即忏悔的人,例如先知阿丹和哈娃在犯了错误之后立即忏悔,获得了真主的饶恕。以下是先知达伍德向真主求饶的记载:“ 达伍德以为我考验他,他就向他的主求饶,且拜倒下去,并归依他。 我就饶了他的过失,他在我那里,的确获得宠爱和优美的归宿。”(38:24-25) 先知穆圣对他的弟子们说:“人们啊! 不要以为你们做了一些好事就必定进入真主的天堂,那还要看是否真主饶恕了你们的过失,许可你们进入天堂。” 弟子们问他:“真主的使者啊! 那么,你是否就必然进入天堂了? 因为真主一定饶恕你的过失。” 先知穆圣回答说:“不是,我也不能例外。 你们不是看见了吗? 我每天做七十次祈祷,祈求真主的饶恕。”

  信士把生命看作是接受真主的考验,为后世积累取悦真主的财富,但是也是为了创造今世美好的生活,真主对敬畏的信士在今世就给予赏赐。 《古兰经》说:“我说,你们应当向你们的主求饶----他确是至赦的----他就使丰足的雨水降临你们,并且以财产和子嗣援助你们,为你们创造园圃和河流。”(71:10-12) 这是先知努哈对他的教民宣教时,传达真主的启示和劝导。能忏悔的人,是能够保持道德整体完美的人,他不但将获得后世和今世真主所许诺的赏赐,实现人生的最高目的,而且在现实的生活中,忏悔的信士能获得精神的愉快,心胸坦荡,精神饱满。 即使在物质缺乏的生活条件中,他仍旧是精神的富翁,享受社会和家庭的无穷乐趣和尊敬,在精神上克服困窘取得胜利,充满了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古兰经》说:“(有许多先知)只说:‘我们的主啊! 求你赦宥我们的罪恶,和我们的过失,求你坚定我们的步伐,求你援助我们以对抗不信道的民众。’ 故真主将今世的报酬和后世优美的报酬赏赐他们,真主是喜爱行善者的。”(3:147-148) “我的过份自害的众仆呀! 你们对真主的恩惠不要绝望,真主必定赦宥一切罪过,他确是至赦的,确是至慈的。”(39:53)

  再讲一个圣训中记载的故事。 一个罪恶滔天的人,他最后忏悔了,获得真主的恕饶。 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谋杀过九十九个无辜的人,忽然有一天良心发现,觉得这样下去太过份了,希望悔过自新,祈求真主的恕饶。 他晋见了一位最有学问的长者,要求指点明津。 老学者说:“孩子啊! 你别异想天开了! 对于如此十恶不赦的滔天大罪,怎么能请求真主恕饶呢? 你就死了这个心,准备死后直接进火狱吧! 我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指导你,你另请高明去吧。” 这个人感到绝望,心里想:“偷一只绵羊被判杀头,盗窃一头山羊也是处以绞刑,反正都是死路一条。 不如一不做二不休,连这个老家伙也不留了。” 杀死了老学者,扬长而去。他带着债多不愁的心理,又见到一个老头,看样子很有学问,不妨问问他是否还有悔过自新的机会。 这位学者的观点显然与前一位不同,他肯定地说,不论多么大的罪恶,真主都接受人的真诚忏悔,不过要有实际行动。 老人说,有一个村庄,那里住着的都是好人,他们天天礼拜求主,最后都被请进天堂。 “你尽快动身,去到那里。 如果你赶到了那里,你的所有罪恶就一笔勾销,跟着大家一块儿都被请进了天堂。 快去吧! 孩子。” 他抱着这一线希望就朝那个村庄方向奔走,但在旅途上,他一命呜呼,死了! 这时从他奔走路途的前后来了两个天使,后面来的是抓他进火狱的天使,前面来的是请他进天堂的天使。 后面来的天使说,这个人谋杀过一百个无辜的人,罪当进火狱;前面来的天使说,他已经走上了忏悔的道路,应当免除他的罪过,请他进天堂。

  从两个地方来的天使争论不休,各持己见。 这时有一位天使路过那里,问他们俩为何争吵。 这两位天使都同意请他做裁判,最后由他评一个公理出来,这个问题就能解决。 这位路过的天使说,那么都必须服从他的安排,双方测量一下这个人走过的路,找到中心点,以此为界,看他气绝倒下的地点最接近哪边。 测量结果出来了,他死在靠近无罪村庄的一边。 最后的裁决是:他的灵魂应当由无罪进天堂的天使带走。 《古兰经》有证:“在他们(易卜拉欣和易斯马仪)去世之后,有不肖的后裔继承他们,那些后裔废弃拜功,顺从嗜欲,他们将遇迷误的果报。但悔罪而信道,且行善者除外,他们将进入乐园,不受丝毫亏待。”(19:59-60)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