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斯兰角度看道德绑架

这几天,北京大妈公车上嫌一年轻人让座慢,遂破口大骂的视频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评论。线民纷纷指责此大妈个人素质差,同时也引发了道德绑架的相关讨论。

所谓的道德绑架是指在公共领域,一些人以想当然的道德标准,利用社会舆论的力量,对某一个体或群体施加精神压力、进行道德谴责,迫使对方做出某种道德举动的行为。比如在公车上强迫他人给自己让座,不让,就非打即骂,这是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

尊老爱幼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公车上让不让座,终究是个道德命题,道德毕竟是一种自律而非他律。每个乘客只要是掏钱上车,且没有坐在为特殊人群设立的专座上,便可理直气壮地使用座位,这是有偿服务授予的权利。换言之,让座只是一种道德倡议而不是一项法律强制规定。

亚当·斯密曾指出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所以,只有建议人类实践仁慈就够了,但绝无必要强迫人类实践仁慈”。尼采曾说 :“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从根本上说都是不道德的”, 

宗教也是一种极致的道德形式,同样反对道德绑架,无论是信仰还是功修。《古兰经》明确指出:“宗教无强迫,因为正邪已经分明。”(2:256)“愿信则信,不愿信则不信。”(18:29)“各人都有自己所对的方向,故你们当争先为善。”(2:148)“自愿行善者,必获更多的善报。”(2:184)  先知穆圣说: “人类啊,一个人决意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做到,这种善念比没有思想准备,没有虔诚为主的那种善功还要高强,因为真主凭其单纯的善念回赐他。”

有一次,一位圣门弟子在礼拜殿看到一个人鸡啄食般的礼拜,待他礼毕,圣门弟子持鞭子走过去,要求他再礼一次,礼毕,弟子问那人:“哪一次礼的更好?”那人答道:“上一次”,弟子惊问为什么?那人说,上次虽礼的过快,但我是为真主而礼的,这一次,我虽礼的规矩,但是畏于你的鞭子。弟子无语。

可见,强迫他人从善,仅是形善,而非实善。因为先知穆圣一再强调:一切工作关系着动机。没有主观愿意的被动善举,对于被动者而言也是一种道德绑架。

戒恶也是如此。

艾布·赛义德传述:穆圣说:“谁看到罪恶,须用手制止;倘若不能,须用口劝戒;再若不能,当用心憎恶,这是最薄弱的信仰了。”《提尔米兹圣训集》

首先,以行动止恶,路遇恶人行凶,当挺身而出,制止恶行。但先知并没有将此命令大众化,因为止恶必须要拥有止恶的能力和信心。比如俩小孩在打架,大孩欺负小孩,做为大人的你,就应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如若相反,一人正在对另一人行凶,没有能力自信的你冒然上前,可能会扩大恶人的行凶范围,则先知不要求你挺身而出,而是提出第二种止恶方式,即用口劝戒,即用人间正义,亲情大义劝化、感化行凶者,促使他及时止恶;如若还是不行,比如对方心胸狭隘,敌我不分,情绪崩溃,口头劝戒很可能适得其反,则可采取第三种止恶方式,即用心憎恶。内心中与此种恶行划清界线,但这是最薄弱的信仰了。言外之意,若心无爱恨分明,则信仰无存。

如若不加区分地一概要求: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得出手,亦是一种道德绑架。

怀清守真·刘

--------------
文章来源:微信平台“怀清守真”

阅读原文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