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不都-萨拉姆
阿卜杜-萨拉姆(AbudusSalam)(1926.1-)巴基斯坦籍,理论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成就,尤其在寻求电磁力和弱相互作用统一性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因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得获1979年诺贝尔物理奖。他本人是虔诚的穆斯林,关于伊斯兰与科学的关系以及伊斯兰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做过许多论述,被誉为“伊斯兰世界的科学代言人”,这方面的著作主要是《理想与现实》(IdealsandRealities),他现任团际理论物理中心主任,第三世界科学院院长等职。
2、艾哈迈德-赛维尔
赛维尔1946年生于埃及,早年就读于埃及亚历山大大学,后毕业于美国的费城大学,现为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艾哈迈德-赛维尔,以表彰他使用毫微微秒化学技术对化学反应过程进行的研究。
瑞典皇家科学院介绍说,以往人们是看不见原子和分子的化学反应过程的,现在则可以通过赛维尔教授在80年代末开创的毫微微秒化学技术研究单个原子的运动过程。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赛维尔的研究成果犹如电视节目通过慢动作来观看足球赛精彩镜头那样,让人们通过“慢动作”观察处于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原子与分子的转变状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化学反应过程的认识。
瑞典皇家科学院进一步介绍说,赛维尔的实验使用了超短雷射技术,即毫微微秒光谱学技术,毫微微秒就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瑞典皇家科学院评价说,赛维尔的研究成果由于使得人类得以研究和预测重要的化学反应,因而给化学以及相关科学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3、希尔琳-艾芭迪
希尔琳-艾芭迪(ShirinEbadi),女性,出生于1947年,伊朗律师、法官、演讲家、作家和人权活动家。2003年12月10日,为表彰其在为难民、妇女和儿童争取权利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2003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自1901年诺贝尔奖创立以来第一位获此奖项的穆斯林妇女。
1947年6月21日,艾芭迪出生在伊朗哈曼达,她的父亲是哈曼达的首席公正人,又是一名商业律师。她出生后第二年,举家迁居首都德黑兰。艾芭迪毕业于德黑兰大学法律系。1975年她开始担任德黑兰市法院院长,成为伊朗第一位女法官;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她被迫辞职。此后,她一直申请做一名律师,直到1993年她才获得这一身份。此间,她出版了包括《伊朗在觉醒》等几本书,使她获得了很高的社会名望。
作为律师,她参与了许多有争议的政治诉讼案例。她担任过1999-2000年作家和知识份子系列谋杀案受害者家庭的辩护律师;揭露了1999年德黑兰大学学生被袭事件的幕后真相。她以促进严重社会问题得到和平、民主的解决方式而闻名。她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辩论,多次遭到监禁,但她最终有力地抵御了伊朗保守派对她的攻击,得到全国民众的钦佩。
她一直致力于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动伊朗人权进步。2003年因她为民主和人权,特别是为妇女和儿童的权益所做出的努力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获奖之后,她更加积极地发挥着推进人权的社会作用,相继在大学访问并发表演讲,发表了不少呼吁保护妇女儿童的文章。她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丈夫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他们有两个孩子。目前艾芭迪还在德黑兰大学担任教职。
4、穆罕默德-尤努斯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Yunus,1940年6月28日-):孟加拉经济学家,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Bank,也译作格莱瑉银行)格莱瑉银行的创始人,有“穷人的银行家”之称。
穆罕默德-尤努斯开创和发展了“微额贷款”的服务,专门提供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
2006年,“为表彰他们从社会底层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努力”,他与孟加拉乡村银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曾获得过总计60多项荣誉,如1978年孟加拉总统奖、1985年孟加拉银行奖、1994年世界粮食奖、1998年悉尼和平奖,以及2004《经济学人》颁发的社会经济创新奖等。
5、穆罕默德-巴拉迪
穆罕默德-巴拉迪(MohamedElBaradei,1942年6月17日—),埃及人,于2005年获诺贝尔和平奖。他通晓阿拉伯语、英语和法语。
穆罕默德-巴拉迪博士曾任联合国系统的一个政府间组织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他于1997年12月1日就任总干事一职,并于2005年9月第三次获得连任。2009年9月1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第53届大会正式批准日本前驻该机构大使天野之弥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新的总干事,穆罕默德-巴拉迪博士卸任该职。
埃尔巴拉迪博士自1984年起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秘书处一名高级工作人员,曾担任负责政策问题的若干高级职务,包括国际原子能机构法律顾问和随后担任负责对外关系的助理总干事。
埃尔巴拉迪博士是已故律师、埃及律师协会前主席穆斯塔法-埃尔巴拉迪之子。2013年7月巴拉迪被任命为埃及临时副总统。
6、纳吉布-马赫福兹
纳吉布-马赫福兹(NaguibMahfouz,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被看作是最重要的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识份子之一。纳吉布•四岁时就被送到私塾学习《古兰经》,接受宗教启蒙教育。1988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阿拉伯语作家。获奖理由:“他通过大量刻画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现实主义,唤起人们树立雄心—形成了全人类所欣赏的阿拉伯语言艺术”。
7、伊沃-安德里奇
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作家。1892年10月9日生于特拉天尼克附近的朵拉茨村。两岁丧父,跟母亲一齐到了姑母家,在维舍格勒读小学。架设古城郊德里纳河上的11孔大石桥给予幼小的安德里奇以丰富的精神营养,几个世纪以来关于此桥的种种传说和故事在他心灵深处播下了良好的文学种子,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安德里奇在塞拉耶佛读完中学,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1914年被奥地利当局逮捕入狱,1917年获释。1918年,《南方文学》杂志创刊,安德里奇即是该刊的创始人之一。以后,他以《南方文学》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歌,散文诗和文学评论,积极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安德里奇隐居在贝尔格菜德,拒绝同法西斯合作,埋头文学创作作。写出了《特拉夫尼克记事》(1945)、《德里纳河上的桥》(1945),《女士》(1945)部长篇小说。它们取材子波士尼亚历史、采用记事体,注重历史事实的准确性,并大量运用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特拉夫尼克记事》写法国驻波士尼亚领事达维尔寻求正确的人生道路及其理想的幻灭。《女士》则记述了拉伊卡•拉达科维奇的一生。而《德里纳河上的桥》以一座大桥的兴废,追述了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波士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波士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狸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此外,安德里奇还着有《泽科》(1950),《万恶的庭院》(1954)等作品,他于196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56年,曾来中国访问,参加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大会,写下《鲁迅故居访问记》等文。1975年逝世于贝尔格勒。国家为他建立了几座纪念博物馆,并设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金。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