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信仰,会面临很多社会问题。其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应该是“文化差异”。从大的讲,是宗教文化与唯物主义意识形态的差异;从中的来讲,是信仰文化与世俗文化的差异;从小的来讲,是文化个体之间的差异。
若“以和为贵”,差异并不导致分歧、对立、斗争。如此,“和”必然有一坚固的平台,它可能是制度,也可能是政策,或者是民间文化传统。假若这三者都没有,任何微小的问题都有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我不算积极分子,我来谈点“小差异”。
归信穆斯林小H,大学在读,父母都为公务员。自高中起,H就研读各类宗教书籍并称可能信仰伊斯兰教。尽管当初只是说说,仍遭父母严厉呵斥,并警告说,“有言在先,若你与恐怖分子一起,我们脱离关系。”大学里,H决定遵循精神的指向,毅然归信。从此,他不由自主深陷“差异”之中。心灵、信仰、学校、家庭、社会、国家,俨然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般的行走着。
曾听某位知名宣教人士自我介绍,他曾让1万多人归信。我赞叹于他的“成就”,也提出我所更关注的,“那10000多归信穆斯林如今在哪里?生活状况怎样?信仰状态怎样?”当然,我没有得到答案,也不会有答案。其实,有多少H那样的初信者“在困惑与虔诚之间,举步维艰”,巨大的差异感侵袭着他们的身心。下一步,是“和”还是“斗”?或者,他们悄悄的泯然于众人。
我的朋友马强曾着有《跨越边界》一书,这应该是中国文化出版史上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归信穆斯林研究专着”,他也曾给我的书写序“让灵魂在多重文化深处游弋”里重点论及“边缘”。从边缘到跨越,实则就是对差异的容纳与消弥。如何完成?我觉得必须是善待:善待。善待,不仅仅是一种优美的方法,更是穆斯林大众的主命。穆圣训喻,“安拉命令务必善待万物。”“善待父母、善待邻居、善待穆斯林大众、善待家畜与动物......”......
托靠安拉,善待人者必获善果。
当我们把“善”的行为方式安放在伊斯兰信仰上,就形成了“教门”。唯此教门才能自强自立,屹立于华夏大地。
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