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洁行

  引言


  美德,是至圣的品德,是虔敬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事实上,它也是宗教的一半,是虔诚畏主者修心养性的结果。 一切恶德都是致命的毒素和病症,它们使人远离安拉,使人丧失永恒的幸福。 我们将在本章中涉及部分心灵病症,并概括探讨其治疗方式。至于详细的治疗方案,将在本卷其余部分中论述。现在的任务是,综述情操的陶冶及其方法。


  
美德的高贵


  安拉赞扬穆圣、显示他对穆圣的恩惠时说:


  "你确是具备伟大品德的。"(68:4)


  阿依舍(愿主悦之)说:"使者的品德,就是古兰。"(穆斯林辑录)


  穆圣(愿主福安之)说:"我的使命是完善一切美德。"(艾哈迈德、哈肯、柏海盖辑录)


  他说:"在复生日,称盘中最具份量的,莫过于敬畏和美德。"(艾卜.达吾得、提尔密济辑录)


  他还说:"你当时时处处敬畏安拉,犯罪后当立即将功赎罪,你当以美德同人交往。"(提尔密济辑录)


  穆圣(愿主福安之)在祈祷时说:"主啊!求你引导我,使我具备最好的品德,只有你才能给予我最好的品德;求你使我摒弃恶劣的性格,只有你才能使我摒弃恶劣的性格。"(穆斯林辑录)


  
好性格和坏脾气的实质


  美德,曾经是人们广泛谈论的话题,但是他们只谈论了它的果实而没有谈论它的实质。他们也没有全面谈论它的所有果实,只是每个人谈到了自己想到的部分果实。事实上,揭示实质远比沿袭前人成说更有意义。


   "性格"和"容貌"二词常常一起使用,如说某人"容貌、性格均好",即秀外慧中。容貌是外在形象,性格是精神状态。那是因为,人是由肉眼可见的身体和心眼可见的灵魂组合而成的,各自有着好或坏的形态。心眼可见的灵魂比肉眼所见的身体更具重要性。因此安拉重视它而称之为"我的精神":


  "当时,你的主对众天使说:'我必定要用泥创造一个人,当我把他造出来,并将我的精神吹入他的体内的时候,你们当为他而倒身叩头。'"(38:71--72)


  上述经文提示,肉体从属于泥土,灵魂从属于养育众世界的主宰。这里的"精神"和"灵魂"同属一种东西。 道德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所有行为直接由它产生。 如果由这种"状态"产生的行为是理性和宗教赞许的,那么它就是真正的"美德";而如果产生的是卑劣的行为,它就是"恶德"。 它之所以被称为"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因为如果一个人出于偶然的需要才有解囊之举,那么他的作法不能算"慷慨",因为这尚未成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我们之所以提出"必许是自然流露"的条件,是因为勉强解囊不能称做"慷慨",正如在愤怒时费好大劲才能克制自己不能称做"涵养"一样。


  这里有四种情况: 1、行善和犯罪; 2、行善和犯罪的能力; 3、认识善功和罪恶; 4、一种心理状态,它可自如地倾向善恶的任何一面。


  前三种并不能称之为"道德",因为一个吝啬鬼为了沽名钓誉也会"慷慨解囊"。第四种才能称做"道德",因为它是人随时准备节俭或施舍的"稳定的心理状态"。那么,"道德"就是心灵的内在状态。就象一个人的美丑,如果他仅有一双美丽的眼睛,而他的鼻子、嘴、脸庞很难看,就不能说他漂亮,只有整体的协调、俊美才算漂亮。同样,内心也有四个方面,只有它们全部具备"美"的特性时,才算人具备了"美德"。 当这四个方面处于均衡态势时,美德随之产生。


  四个方面即:1、知识的力量。2、愤怒的力量。3、欲望的力量。4、三种力量之间协调的力量。


  *知识的力量:它的美和完善表现在熟练地鉴别言论的真假、信仰的正误、行为的美丑。如果它具备了这种能力,便会产生"智慧的果实"。


  *愤怒的力量:它的美和完善在于遵循"智慧"即理智和宗教的指挥。


  *协调的力量:它的美体现在依照理智和宗教的指示调解欲望和怒气,使之发挥适度、合理。 根本性的道德有四种:智慧、勇敢、贞洁、公正。其余均属分枝。


  
道德的可塑性


  一般持虚无主义观点的人认为,修身养性、净化内心、陶冶情操等是难而又难之事。他们认为,由于人的天性不变,道德变更是无法想像的。他们试图从两方面证明他们的说法是持之有故的: 其一,如同体态是外在形象一样,道德是内在状态。一个人的外形永远不能改变,如一个矮个的人无法使自己变成高个。同样,内心的丑恶也无法改变。 其二,他们说,美德是对欲望和怒气的扼杀,长期的修炼结果表明,欲望、怒气是人的本性需求,从而不可能从人性中刈除。从事这种修炼,纯属枉费心机。 而我们的主张则不同。假如说道德不容变更,那么任何忠告、劝谏、教育也全然失去了意义。实践证明,牲畜的脾性都是可以改变的。贪婪的狗可以训练得彬彬有礼;不羁的烈马可驯服得温顺可人……既然动物的脾性都可以改变,那么人的脾性为何就不能改造呢? 就让我们来揭示这个问题的实质。 我们认为,凡"存在之物",共有以下类型: 1、十全十美型。如天地、身体内外器官等。 2、具某种缺陷型。如果条件具备,它尚有"渐臻完美"的可塑性,它的条件有时取决于人的选择。


   比如说,"核"不等于苹果树,也不等于椰枣树,但它被造如果是为了在一定的培育下成为椰枣树,那么,它只能成为椰枣树,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培育成苹果树。如果说"核"会受选择的影响而仅接受某些情况,那么,怒气和欲望也一样。如果我们要彻底根除它们以致不留任何痕迹,这自然是根本无法做到的。而如果我们通过修炼来约束、规范它们,这是可以做到的。这正是我们的任务,也是后世得救的必由之路。诚然,人的秉性各不相同,有些人的可塑性及强,而有些人的可塑性较弱。其原因取决于秉性根本的强弱或行为对脾性产生作用的程度。


   至于一些人提出的"人只要活着就不会没有欲望和怒气"的说法,则纯属对这一问题的误解。他们误以为,清心寡欲就是彻底根除人的七情六欲,使之不复存在。实际上,且不说人能否做到这一点,就人被赋予的任何一种欲望存在的意义而言,它们均不乏存在的目的,它们均为人之天性所必备。假设人无食欲,他会即刻死去;若无性欲,人种便无法延续;若无怒气,他便不能保护自我。其实,清心寡欲所要求的是把握欲望的均衡,既不使之完全降入低谷,又不使其无限度地膨胀。如果一个人虽有怒气,但他既不鲁莽,又不怯懦,那么他的怒气是适宜的。总之,他应该既是强有力的,又是富于理智的。因此安拉说:


  "他们对逆徒是严厉的,对教胞是慈祥的。"(48:29)


  他们的严厉正来自"怒"的属性,假如根本没有"怒",那么也就不存在伸张正义的"吉哈德"。


  既然众先知都有欲望和怒气,那么还有谁能摆脱它们呢?穆圣曾经说过:


  "我只是一介凡人,我也会象人们一样生气。"(穆斯林辑录)


  当有人在他面前出言不逊时,他也会生气,甚至有时会怒形于色,但他永远不会说出或作出违背真理的言行。(布、穆辑录) 安拉说:"他们能抑制怒气,原谅他人。"(3:134)


  这里说的是"抑制"怒气,而不是"消灭"怒气。即他们的欲望和怒气呈"中和"态势,而未凌驾于理智之上,相反,他们正服从着理性的制约。这就是改造脾性的含义。实践表明,这是完全可能的。


  
获得美德的途径


  我们已经知道,一个人是否具备美德,取决于其智力、智慧的完美程度,也取决于其"怒"、"欲"顺从理智和教规的程度。


  其智力的完善和欲望的"均衡"渊源于两个方面:


  1、安拉的恩赐。获得这种恩赐的人自出生之时便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理智,虽未曾受调教却胜似受过调教者,如麦尔彦的儿子尔撒及其他众先知。


  2、自我锤炼。即人迫使自己去做符合美德之事。他想具备"慷慨"的美德,就强迫自己去做慷慨之事--施舍自己的钱财,并迫使自己长期坚持这种行为,直至使它成为"个人习惯"而能随时见诸行动,这时他可称得上是"慷慨者"。


  同样地,如果一个人高傲成性,他想使自己摆脱高傲而成为谦虚之人,那么他应该强制自己长期坚持谦虚行为,直至使谦虚成为自己的习惯。其他所有美德均可通过同样的方式去获得。 所有美德均可通过自我修炼来实现,起初曾是十分困难的"摹仿行为",最后可成为容易而自然的"习性",这是心灵和肉体紧密配合的结果。


  让我们再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人想成为下笔成章的优秀作家,那么他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亲自动手去模仿名家名作,而且要持之以恒。这虽然十分困难,但不懈的追求一定会使他具备娴熟的写作能力,而写出优美的文章,最终成为优秀作家。


  美德有以下几个渊源: 1、有些与生俱来。 2、有些通过长期坚持良好行为而获得。 3、有些通过长期接近好人而获得,因为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他人的善恶习性,是人之禀性①。


  全部具备上述三种情况者,无疑处于美德的巅峰。而生性乖戾,与坏人为伍,且作恶成性者,则离安拉最远,因而离美德亦远。处于这两者之间的,是上述情况兼而有之者,他们离主远近的程度,根据其情况的不同也有不同。正如安拉所说:"行一个蚂蚁重的善事者,将见其善报;作一个蚂蚁重的恶事者,将见其恶报。"(99:7-8)"安拉没有亏枉他们,但他们却亏枉了自己。"(16:33)


  
修心养性法


  我们已经知道,性格中的"均衡态势"是心灵健全的标志,而失去这种态势则是心灵病态的象征。同样地,体格的均衡意味着身体的健康,它的失调意味着健康将受到影响。灵魂的弃恶趋善,同肉体的除病强身一样,同属一个过程。如同人的身体本来是均衡的,而后来由于食物、气候等对胃的侵害而受损一样,每个人刚出生时禀性健全,纯真无邪,只是他的父母通过后天的薰陶和① 意同中国成语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译注) 教育使他成为了犹太教徒、基督教徒或拜火教徒。又如,人的体格并非从刚出生时就魁梧高大,而是经过长期的发育和食物的滋补慢慢成长起来的。


  性灵也一样,它起初并不完美,而是经过人后天接受教育和自我修炼逐渐获得完善。对导致身体失调的病因,应采取"正病反治"的方法去治疗。假如病是由过热引起的,那么就以冷治之;如果是由于过冷导致的,就以热治之。作为心灵病症的"恶德",其治疗方法也是利用其反面--愚昧病用求知治疗,吝啬病用慷慨治疗,骄傲病用谦虚治疗。正如治病的人必须忍受药的苦涩和忌口的煎熬一样,治疗心病者必须耐心尝试修炼和忍耐的艰辛。与肉体接受治疗的痛苦相比,人在精神病症的治疗中承受更多的痛苦是值得的,因为身体的病痛可因死亡而结束,心灵的病症却会在人死亡后留下无穷后患。求主护佑! 正如医生应该对症下药一样,老师在教育学生时,亦应首先了解他们的德行及病症,而不宜盲目施教。 假如医生用一种方式治疗所有的病人,大半病人必死无疑。老师也一样,如果他让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修炼方式,必然会毁了他们。


  这只是个别例子,旨在让你了解治疗心病的方式。治疗其他种种心病的方式,我们将在以后的篇章中论述。这里要着重说明的是,治疗心病有一个总方针,即:不投私欲所好,反其道而行。安拉在古兰中用一句话概括了这一道理:"至于怕站在主的御前受审问,并戒除私欲的人,乐园必为他的归宿。"(79:40-41) 修心养性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即坚持不渝。当一个人决心克制一种欲望时,他可能面临种种困扰,那是来自安拉的考验,他应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如果他习惯于放弃自己的决心,那会使他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如果他有时违背了自己的决心,他就应该进行自罚。


  
心病症状


  须知,人体的每一部分是为特定的用途而创造的,当它们根本不能发挥作用或作用发挥不当时,就意味着它们已被疾病所困扰。手不能正常有力地拿放,属于病态;眼睛不能正常观看,亦属病态。 同样,心灵的病态表现在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它应发挥的作用是:吸取知识和智慧,认识并热爱安拉。对任何人来说,如果什么东西在他看来比安拉更为钟爱,那么他的心灵是患病的。 这就是症状。如此看来,除安拉意欲的极少数人外,所有人的心灵均患病症。有些病症,即使患者本人都不易察觉,心灵病症正属此类。即便能够察觉,也很难忍受治疗之艰辛。它的治疗,就是违抗欲望所求。而这又难如舍命。 有时即便患者有忍耐的能力,却未必能找到医术精湛,愿意为他提供治疗的医生。 医生就是那些学者,然而,他们却个个身患痼疾! 患病的医生自救不暇,哪能顾得上为他人治病呢? 于是病症愈加严重,以至病入膏肓,不可救药。医疗的学问也渐渐消逝,人们彻底放弃了心病医疗,甚至否定了心病之说。 治疗心病,首先要看病因。如果是吝啬病,那么,治疗方式是迫使自己施舍钱财。但是,有时会因施舍过度而导致浪费,而浪费又是一种病。就象一个以热治冷的人,由于温度过火而使冷病转成了热病。其实,如果他能把握住合适的温度,就能获得预期效果。治疗吝啬病也一样,他必须把握住悭吝与挥霍之间的适度而做到不偏不倚。 然而,真正的适中又非常难以把握。适中,就是在今世走正道。为此,安拉的每一个仆人每天必须向安拉祈求十七次:"“主啊!”求你引导我们走正道。"(1:6)因为每番拜中都必须念法提哈(开端章)。


  
认识心灵缺点的方法


  须知,安拉欲使某个仆人幸福,就让他明察自己心灵的缺点。一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能看到自己的所有缺点。只有认识缺点才能改正缺点。然而,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人们往往能看到别人眼睛里的灰尘,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眵。


  谁欲了解自己的缺点,可采用以下四种方法:


  1、与深谙心病,洞察暗疾的师长促膝而坐,向他讨教克服缺点的方法,并遵循他的指导进行自我修炼。这种师生互益的方式,在这个时代几近消失。


  2、选择一位诚挚可靠,富有远见,恪守教规的朋友,让他监督自己的言行举止,每发现不当,便立即指出。举凡明智的宗教领袖们无不是如此严格对待自己的。哈立发欧麦尔(愿主悦之)曾说:"愿安拉慈悯指出我缺点的人。"


  他曾对侯宰发.本.耶麻尼说:你曾为安拉的使者保守过伪信者的秘密,请你看看我身上是否有伪信的现象。象他这样德高望重的人,如此严格地对待自己,实在难能可贵。 举凡越富于智慧,地位越高的人,越是严格对待自己,越是很少骄矜。然而在这个时代,这种人已是凤毛麟角了。对朋友不阿谀逢迎,直言相谏,不嫉妒他人成就的人,则更加罕见。


   因此,当达吾德.塔依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时,有人问他为何这样?他说:同那些隐瞒我缺点的人相处,有何意义呢? 他们竟如此希望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然而,在我们这些人眼中,直言相谏并指出我们缺点的人,倒成了我们最痛恨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信仰薄弱的表现。


  3、从敌人的口中了解自己的缺点。对方圆睁的怒目能反射出你的缺点。的确,一个对你唇枪舌剑,指出你所有缺点的敌人对你的益处,比起对你阿谀奉承,隐瞒你缺点的朋友要大得多。


  4、与人共处。将人们普遍认为的缺点视为自己的缺点,就可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点,因为人类在顺从私欲方面具有共性。他应当时刻体察自己,克服自己从他人身上发现的所有缺点。假如所有的人都能克服从他人身上发现的缺点,也就无须乎老师调教了。


  
美德的特征


  须知,人往往都不知道自己的缺陷,在自我修炼方面也往往会浅尝辄止,不求深入。在刚刚能放弃一些严重丑行时,便自以为已具备优良品质而不再继续修身。那么,了解什么是具备美德的真正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优良的品德,就是坚定的信仰。恶劣的品质,就是虚伪的信仰。


  安拉在古兰中所描述的真信士和伪信士的属性,均是美丑两种德性的产物。从以下经文中你可以了解到美德的特征:


  安拉说:"信士们已成功了;他们在拜中是恭顺的,他们是远离谬论的,他们是完纳天课的,他们是保持贞操的──除非对他们的妻子和女奴,因为他们的心不是受谴责的;此外,谁再有所求,谁是超越法度的──他们是尊重自己所受的信托和自己所缔的盟约的,他们是谨守拜功的;这等人,才是继承者。他们是继承乐园的,他们将永居其中。"(23:1─11)


  安拉说:"他们是忏悔的,是拜主的,是赞主的,是斋戒的,是鞠躬的,是叩头的,是劝善的,是戒恶的,是遵守主的法度的,你要向归信的人们报喜。"(9:112)


  安拉说:"只有这等人是信士:当纪念安拉的时候,他们内心感到恐惧;当宣读安拉的迹象的时候,那些迹象增加了他们的信仰,他们只仰赖他们的主;他们谨守拜功,并分舍我赐予他们的财物。这等人确是信士。"(8:2─4)


  安拉说:"至仁主的仆人是在大地上谦逊而行的;当愚人以恶言伤害他们的时候,他们说:'祝你们平安。'"(25:63)


  类似的经文,不胜枚举。 无法正确评估自己的人,可用这些经文的标准去衡量自己。如果上述品德在自己身上兼而有之,就表明他拥有美德;而如果这些品德与他无缘,就意味着他道德败坏。如果他只具备其中的一部分品德,那么他应巩固已有的部分,弥补欠缺的部分。


  穆圣指出了信士应该具备的种种品行,它们均属美德。他说:


  "真正的信士,为他人喜爱为自己所爱之事。"(布、穆辑录)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应该款待客人。"(布、穆辑录)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应该善待邻居。"(布、穆辑录)


  "信仰安拉和后世的人,应只说善言,否则就保持缄默。"(布、穆辑录)


   "为自己的善功感到欣慰,为自己的罪恶感到痛心的人,才是信士。" (艾哈迈德、托伯拉尼、哈肯辑录)


   忍耐,是美德所面临的第一个考验。诉说他人品质恶劣的人,实际表现出他自己品质的恶劣。因为,忍受他人伤害正是美德。 据传,有一天,安拉的使者正同艾奈斯一道走路,这时一个游牧人走过来狠狠拧住使者粗边大衣的领口。据艾奈斯说,由于那个游牧人拧得死紧,使者的脖项勒出了印痕。游牧人朝使者吼道:穆罕默德!我叫你把主赐予你的财富给我一些。使者笑着看看他,然后吩咐人给了他一些钱物。(布、穆辑录) 又传,阿里(愿主悦之)呼唤他的童仆,却无应声,他又叫了两三次,仍未答应。他走过去看时,童仆正躺着,他问:孩子,你没有听见我叫你吗?童仆说:我听见了。那你为什么不应声?他问。童仆说:因为我知道你不会惩罚我,所以我就偷懒了。于是阿里对他说:你去吧,你已自由了!


  艾哈奈夫.本.盖斯①是哈立发时期的著名学者。有一次,一个人跟在他后面辱骂他,他继续赶路,不予理睬。走到闹区附近时,他停下对那人说,你心里还有什么就全部骂完吧!免得城里的一些愚人听到后揍你。


  一个女人平白无故地对马立克.本.迪纳尔说:"哎!你这个伪君子。"他却答到:"你这个女人啊!你把巴士拉人长期遗失的我的真名还给了我! 这些心灵,历经修炼和陶冶后,已经实现了平衡,摆脱了欺蒙和妒忌,从而达到了对安拉的任何前定心悦诚服的境界。他们所体现的,是美德之巅峰。 如果你从自己身上看不到这些特征,请千万不要欺骗自己而自诩拥有美德,而应该加强自我修炼,直至达臻美德境界。



  [ 注① 艾哈奈夫.本.盖斯:又称艾卜.巴哈尔,泰米目族族长,杰出学者、演说家。据考,他本名为段哈克,艾哈奈夫是别名,圣训学家伊本.哈杰尔如是认定。他出生于先知时代,但未能曾与穆圣谋面。骆驼之战发生时,他为避免是非而未参战。曾同阿里一道参加绥芬之役。他被人们视为宽容的典范。于伊历72年归真。 ]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1条评论